蓮葉青青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蓮葉青青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1

就目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現狀來看,有的學生是苦於沒有寫作之“米”,而更多的是愁於無寫作之路可尋。過河要有橋船,寫作文也如此。學生叫苦連天是因爲找不到寫作文的橋船。有寫作文的“米”,學生自然樂於寫作,而掌握了寫作的方法,學生固然能寫好作文。在教學《蓮葉青青》一課時,我們以“尋找橋船”爲目標,圍繞“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人物的方法”這一研討主題展開教學,進行探究,主要採取以下策略進行教學。

一、讀中探寫,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髮現寫作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品質,探尋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方法。

祖母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是通過祖母種植荷花、剪送荷葉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細小細節表現出來的。教學中,我以這些細節描寫爲突破口,採用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祖母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反覆朗讀感悟,在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表達的感情的基礎上,感悟作者抓住什麼來寫及這樣寫的好處,從而使學生明白寫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寫,怎樣寫,讓閱讀爲寫作搭橋做船。

2、前後對照,理解感悟中學習對比寫法的妙處。

本文突出的特點是作者採用對比的寫法:祖母種荷花和剪荷葉的前後對比,家人思想與祖母思想的對比,荷花長勢與孩子病情的對比,對比中使祖母的形象更偉大,品質更突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前後文、上下句對照着理解感悟,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母的善良和與衆不同,進一步體會到對比手法的妙處所在。

3、總結中提煉寫法

學生學完課文,我又讓學生說說學了這課在寫作方面的收穫,並結合課文具體語句說,使學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本課的寫法,爲寫作架起橋找好船。

二、練中學寫,在實踐中掌握方法

課後安排了小練筆,要求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選擇自己看過的、感受過的、聽過的關於愛的故事寫一篇作文,讓學生通過練筆,在實踐中掌握寫作的方法。

不足之處:

本節課,我由於只顧教學的進程,過多地傾向於部分學生,在面向全體學生方面做得不夠。今後努力克服這一點。

由於本節課上課時間有限,本人組織教學能力有限,教學最後總結歸納環節沒有進行上,很抱歉沒有展現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2

《蓮葉青青》是一篇閱讀課文,教學重點是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蘊含的情感,體會祖母高尚的人格魅力,學會關愛他人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心生感動”這條主線,結合圖片再現法、自主探究法,在研讀、探究、欣賞活動中,通過老師的引導、點撥,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這些“心生感動”的事,讓學生的閱讀、感悟、想象、表達等各種語文能力在思維的變換中得以集中培養,努力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正如薛法根老師所說:語文課必須是語文的,必須以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爲核心。

教學中,我抓住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去理解、品味。除此以外,我還注重恰到好處地運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學生提供逼真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多種感覺接受刺激,以便於更好地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生動的電教媒體具有展示直觀形象的立體畫面的優勢,它能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

開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一池一池的青青蓮葉,那田田的蓮葉,淡雅的荷花,讓學生感受一種恬靜、清涼的美。如此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爲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運用多媒體,突破重、難點

語言文字訓練的深層是思維訓練,閱讀教學中電教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象和聯想,激活思維。在教學本課時,爲了讓學生理解祖母把心愛的蓮葉剪下來爲孩治瘡是一件多麼高

尚的事,首先就要讓學生體會祖母對蓮葉的喜愛,那不是一般的喜愛,而是一種讓人看了心生感動的喜愛。在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祖母爲蓮葉下的“令人吃驚”的功夫。原本離學生很遠的生活場景,由於有了多媒體,便再現在學生的眼前。再結合課文具體描寫的句子:“小荷葉終於長出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葉子。孩子們都不當回事,祖母卻是一臉欣喜,就像看一個新生的孫子。”反覆朗讀。緊緊抓住“新生的孫子”讓學生談談奶奶平時對自己的愛,以此激發學生對文本情感的共鳴,使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帶進文本中,同時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表達出來。

當然,令作者“心生感動”不僅是祖母爲蓮葉所花的功夫,更是祖母“剪葉治瘡”一事。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祖母看到生瘡的孩子到剪下蓮葉”這一過程用動畫的形式顯示出來,並結合重點句“看了一會兒,她醒過神來,趕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邊,咔的一聲,剪下一枝最大的荷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趕快”、“最大”體會出了祖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再通過老師引讀,學生反覆讀這一句來理解祖母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可見,藉助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三、運用多媒體,延伸課堂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爲寫作服務的。”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上,還要憑藉文本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語言表達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結構、特點等,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和新的寫作方法。如本課首尾照應、睹物思人、借物喻人等寫作方法。因此,在學習領悟文本之後,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組關於“愛”這一主題的圖片,讓學生在感受愛、享受愛的同時學會如何去付出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愛無處不在的。這樣的延伸把課堂推向高潮,使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在教會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最後,多媒體出示課後練筆:讓學生運用本課學的方法,以“愛”爲題寫一篇作文。

當然,在《蓮葉青青》一文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只是電教媒體在課堂中運用的一個小小例子。但我認爲,恰當運用電教媒體,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好地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愉快學習。

課上完了,回想起來,發現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開山之作,對於中高年級來說了解寫作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可把睹物思人這樣的寫作方法給遺忘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爲我準備得還不是太充分,二是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還做不到氣定神閒,自然達不到我理想的狀態。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一定多看看有關這方面的,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3

《蓮葉青青》是一篇精讀課文。其編排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生字詞的同時,學習作者借物喻人、首尾呼應的寫法,懂得祖母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質。根據張 超同學的實際情況,我對其學習這一課的目標作了適當的調整:會認“蓮、玄、斑、肘、瘡”等字,會寫“玄、孫、剪、替”等四個字,掌握“一缸、孫子、代替、 剪刀”等詞語;能正確地讀課文,通過多讀能理解句子的意思;熟悉課文內容,知道課文主要講什麼,感受祖母爲人善良、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在學習的過程中, 希望培養張超集中注意力聽講,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大膽發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希望通過教學中的關注有意識地培養其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中,我發現:

(1)張超同學願意舉手發言。他一共舉了兩次手,第一次是複習階段讀詞語時,我請他來讀,他讀對了;第二次是談自己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我請 了別的同學來回答後纔想到應該請他來說,但一節課的時間有限,不過並未感覺到他很失望。

(2)張超同學在讀書時顯得很不自信,具體表現爲不敢大聲發出聲 音,有些跟不上同學的節奏。

(3)張超同學在小組學習時顯得很被動,只有聆聽,沒有發言。

針對以上情況我又做了進一步的瞭解、分析:

1.張超同學喜歡語文,他自己感覺在語文方面學的還可以。針對他確定的生字詞目標能完成,聽寫過關;在對課文的理解方面,只要聽清了老師的引導,很多時候都能說到點子上。適當的表揚鼓勵,使他在這一方面有一定的信心。信心是興趣的源泉。

2.讀書時表現出的不自信,是因爲文中有些字他還不認識,或是不能很快讀準字音,因爲怕出錯,所以不敢出聲。只要多讀多練,熟悉以後,他還是能讀流利。關鍵是抽什麼時間、怎樣來幫助他熟讀課文。

3.在小組學習中,其他孩子鼓勵過他,要他發言,但他就是隻聽不說話。他總是對老師說小組內的同學愛批評他,所以不接受助學夥伴的幫助。我想,這其中有助學夥 伴缺乏經驗和耐心的因素,同時也有他不自信、過於防備他人而表現出的任性。要改變這種局面,除了教會助學夥伴幫助其的方法外,還要培養助學夥伴的良好品質 及幫扶能力。而對於張超本人,應該是鼓勵與教育相結合,既要與他交流談心,鼓勵他參與到學習中去,又要對他提出相應的要求:聽從助學夥伴的引導,接受助學 夥伴的幫助。

4.教學時,老師應多關注張超。當他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時,應該表示出對其的讚賞,當然這種讚賞不一定要全班同學都知道,可 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告訴他。在一節課中,當他能舉手回答問題時,可以抽他答一、兩個問題,如果沒有請他來說,可以以眼神、走到身旁輕聲詢問的方式提示他—— 老師已知道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儘量使他感覺和班裏其他孩子一樣,同時也讓班上其他孩子感覺不出他是個特殊的孩子。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作者回憶祖母十分喜愛荷葉,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裏種着一缸荷花,荷葉長大了,卻把荷葉剪下送給別人的孩子治瘡的事。課文讚美了祖母那種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祖母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耐人尋味,因而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文本上,教學時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體會祖母對荷花的喜愛之情,但當有人需要荷葉治病時,祖母毫不猶豫地奉獻出荷葉,感受祖母的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

根據我們學校導學稿的模式,教學“再讀課文,理清思路。”環節時,我採用“化難爲易”的方法,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將難解決的問題一步步分解。

我先讓學生找首尾呼應的句子,並告訴他們首尾呼應的句子獨立成段,然後設計的一個問題是“作者回憶了祖母的幾件事?”。這樣步步分解,學生就會不太費力地將課文分爲三段或四段。

在此環節,我還點撥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要學會運用“睹物思人”、“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爲了達到學以致用,在檢測鞏固中,我讓學生用此方法設計一個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學生思慮片刻,便刷刷地動起筆來。而後,又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睹物思人”的往事來。這不僅化解了分段的難度,也訓練了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細讀課文、理解內容。”環節,我緊緊圍繞課後題設計問題,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問題的答案,然後讓學生反覆讀,細細品味這些描寫祖母動作、語言的文字,並說出自己的體會。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由感性上升爲理性,從而體會出祖母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

當談到本節課的`收穫時,學生七嘴八舌,不僅收穫了荷葉的妙用(泡茶、治瘡),更收穫了一份人間大愛(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貴品質)。孩子們決心做一個像祖母一樣爲人善良、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人,甘願將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教學,不僅僅要教學生學會學習,還要教學生學會生活。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作者回憶祖母十分喜愛荷葉,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裏種着一缸荷花,荷葉長大了,卻把荷葉剪下送給別人的孩子治瘡的事。課文讚美了祖母那種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祖母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耐人尋味,因而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文本上,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體會祖母對荷花的喜愛之情,但當有人需要荷葉治病時,祖母毫不猶豫地奉獻出荷葉,感受祖母的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

本篇課文篇幅有點長,所以採取了分段形式的講解,便於學生能夠掌握重點,鍛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發現有同學對一些比較簡單的字詞也存在着理解上的歧異,這說明在上課前的預習工作沒有做好,並且不懂得聯繫上下文去理解感知字意、詞意。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不僅要通讀課文,還應體會其蘊涵的意思,以便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總結課文時,學生能積極談自己的感受,都能深刻體會到:我們要關心、愛護身邊的每個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6

教學時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的重點部分,思考:爲什麼看到一池蓮葉,“我”心生感動,想起了祖母?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讀一讀課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畫出有關語句,交流閱讀體會。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河泥的選用、種種藕、小蓮葉冒尖、蓮葉長大等過程中,體會老太太是怎樣種植荷花的,荷葉慢慢長大她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作者心生感動主要是因爲想起祖母把喜愛的荷葉送給左鄰右舍泡茶喝,送給別人的孩子治病,對家人可惜看不成荷花了滿不在乎,認爲“荷葉派上了大用場,不開花葉罷”。在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相互照應。開頭由玄武湖那一望無際的蓮葉勾起對祖母的回憶,引起下文。結尾照應開頭:“如今看到這一池的蓮葉,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涼。假如祖母擁有這一池的清涼,她又會高高興興地把它分送給許多人吧!”教學時,可讓學生把開頭和結尾連起來讀一讀,進一步體會作者對祖母深切的懷念和由衷的讚美之情。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7

今天下午,我們幾位年輕老師都上了教研課,我打頭陣40分鐘過去了,對於我的這堂課我也有許多的想法。

這是四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蓮葉青青》,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在這堂課中我認爲,我還是比較好的抓住了第一課時的特點,第五單元要求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自由讀、默讀等方式對整篇課文有一個認識,進而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提煉出,寫人寫事的文章中要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來概括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在第二環節時,讓學生體會祖母對蓮葉的愛時,我請學生通過讀句子再看圖片圖文結合的方式來理解,祖母對於連夜那濃濃的愛,爲下節課做好了鋪墊。

整堂課上下來,其實還是有不少的遺憾,對於體會祖母對蓮葉的愛,我首先讓學生對於祖母是如何種荷葉在文中進行尋找,學生找出一句就講一句,這樣就使得文章上下文之間缺少了聯繫進而主次不夠分明,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是單一的句段的理解,是學生不能真正的深刻的體會祖母對於蓮葉的愛。一堂課上下來發現自己許多的問題,今後還將繼續努力,多學習,多請教。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8

《蓮葉青青》這篇課文對於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來說,的確是一篇極好的範文。在教學過程中,我圍繞“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人物的方法”這一主題展開教學,進行探究,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讀中探寫

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髮現寫作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品質,探尋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方法。祖母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是通過祖母種植荷花、剪送荷葉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細小細節表現出來的。教學中,我以這些細節描寫爲突破口,採用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祖母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反覆朗讀感悟,在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表達的感情的基礎上,感悟作者抓住什麼來寫及這樣寫的好處,從而使學生明白寫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寫,怎樣寫,讓閱讀爲寫作搭橋做船。

2、前後對照,理解感悟中學習對比寫法的妙處。本文突出的特點是作者採用對比的寫法:祖母種荷花和剪荷葉的前後對比,家人思想與祖母思想的對比,荷花長勢與孩子病情的對比,對比中使祖母的形象更高大,品質更突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前後文、上下句對照着理解感悟,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母的善良和與衆不同,進一步體會到對比手法的妙處所在。

3、總結中提煉寫法。學生學完課文,我又讓學生說說學了這課在寫作方面的收穫,並結合課文具體語句說,使學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本課的寫法,爲寫作架起橋找好船。

二、練中學寫

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掌握方法。課後安排了小練筆,要求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選擇自己看過的、感受過的、聽過的關於愛的故事寫一篇作文,讓學生通過練筆,在實踐中掌握寫作的方法。

蓮葉青青教學反思9

有效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永恆話題,現在我就以“有效”來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抓住文章情感這條主線,抓住蓮葉和奶奶之間的關係,展開教學並培養了學生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將朗讀語言積累落到實處,引領學生品讀、咀嚼、領悟文本語言的魅力,學習作者的表達手法;通過推波助瀾的朗讀,課文內容的補白,引領學生走進祖母的內心世界;最後跳出文本,迴歸心靈,讓學生書寫愛的真諦。

1、朗讀引導有效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基於這樣的認識,在教學中,我抓住文中的經典詞句,採用個別讀、齊讀、自由讀等方式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品味,效果很是不錯,整體朗讀得到逐層提高,體現了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教學文中“小荷葉終於長出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葉子,孩子們都很不以爲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卻是一臉欣喜,就像看一個新生的孫子。”在學生抓住“一臉欣喜”、“不以爲然”、“新生的孫子”關鍵詞談感受後,教師緊緊抓住“新生的孫子”讓學生談談奶奶平時對自己的愛,以此激發學生對文本情感的共鳴,使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帶進文本中,同時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表達出來。

2、情感體驗有深度。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提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見解,才具備與同學和老師對話的“底氣”。在教學中,因爲重視了深層地引申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使學生“底氣”很足,感悟有深度。具體如:分析理解重點句“看了一會兒,她醒過神來,趕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邊,咔的一聲,剪下一枝最大的荷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趕快、最大”體會出了祖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再朗讀中教師反覆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將以前祖母對荷葉的態度與此時她的舉動進行對比,在對比讀中理解祖母高尚的品質。再如:當學生認同、讚賞祖母善良,樂於助人的品質時,適時讓學生完成了寫話的訓練,再次深化學生的感情,讓思想教育更牢固地紮根在學生的心裏。

3、教材遷移靈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上,還要憑藉文本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語言表達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結構、特點等。

我在教學中注意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相互照應。開頭由玄武湖那一望無際的蓮葉勾起對祖母的回憶,引起下文。結尾照應開頭:“如今看到這一池的蓮葉,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涼。假如祖母擁有這一池的清涼,她又會高高興興地把它分送給許多人吧!”教學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把開頭和結尾連起來讀一讀,進一步體會作者對祖母深切的懷念和由衷的讚美之情。這節課教學,體現的專題是<<抓重點詞句、指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教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平實有效,體現教師很好的教學素質,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是語文的工具性能得到紮實有效的訓練。

4、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地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

雖然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問題,但教師主要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在讀中實現文道統一的教學理念,使課堂氣氛和諧,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愉快學習。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雖然有許多閃光點,但也存在許多不足。

在教學中,我雖然能抓住文中的經典詞句,採用個別讀、齊讀、自由讀等方式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品味,但是有些地方效果不佳,如:文中“小荷葉終於長出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葉子,孩子們都很不以爲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卻是一臉欣喜,就像看一個新生的孫子。”在學生抓住“一臉欣喜”、“不以爲然”、“新生的孫子”關鍵詞談感受後,本該緊緊抓住“新生的孫子”讓學生談談奶奶平時對自己的愛,以此激發學生對文本情感的共鳴,可我卻越俎代皰,以“如果我病了,奶奶會怎麼做?如果我餓了,奶奶又會怎麼做?”等,挾制了學生的思維,也許有的奶奶對孫子的愛不是體現在這的。因此,學生無法把自己的感受帶進文本中,也就無法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表達出來。

教學中,因爲有些地方忽略了深層地引申學生的情感體驗,具體如:分析理解重點句“看了一會兒,她醒過神來,趕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邊,咔的一聲,剪下一枝最大的荷葉。”雖然學生抓住關鍵詞“趕快、最大”體會出了祖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可是朗讀中卻語調平淡,似乎沒什麼感動的。由於擔心時間的原因,我只好帶過了。細想來,其實當時可以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將以前祖母對荷葉的態度與此時她的舉動進行對比,在對比讀中理解祖母高尚的品質。再如:當學生認同、讚賞祖母善良,樂於助人的品質時,我應該適時讓學生談談自己身邊這樣的人或事,再次深化學生的感情,讓思想教育更牢固地紮根在學生的心裏。

《蓮葉青青》這篇課文最明顯的寫作特點就是首尾呼應。因爲它不是教學目標,所以教學中,我只是讓學生找出了前後兩個自然段,告訴他們這種寫作方法就是首尾呼應,然後就讓學生們分組齊讀了兩段話。也許孩子們只記住了,《蓮葉青青》這一課作者用到了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可什麼叫首尾呼應?怎麼運用?他們可能還不很清楚。我應該讓他們找一找,第一段中的哪句話和最後一段中的哪句話是相互呼應的,再提倡他們結合課堂作業《xxxx的愛》來試着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從而真正落實“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

除了以上說的幾點外,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於中高年級來說了解寫作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