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文章語言生動傳神,意境優美,是學習語言的好題材,更是憑藉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本課教學中,我以發展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多層次指導朗讀。教學充滿情趣,學生學得紮實,情感受到薰陶,思維得到啓迪,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的三大方面:

一、教學目標定位體現三維融合。

本課力圖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讀中體悟文本內容,感受到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受到美的薰陶,同時學會一些體悟課文的方法:抓住文本重點語句體悟,邊讀邊想象體悟等,教師還關注學生語言的積累,三維目標自然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學習講究實效。

教學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看看,讀讀,說說,教師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教學課文"索溪峪的山"時,老師讓學生進行個體自學,使學生有個體的體會和感受,然後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一處交流學習方法及學習所得,這樣的學習有方法的指導,有個體的思考,有思維的碰撞,學生自主學習有了實效。

在組織個體學習,交流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又給了學生充足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談自己喜歡的內容,並在有所體悟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然後,通過小組彙報展示,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與情感的體悟;在次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感情朗讀,讓學生將自己體悟到的美好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教師巧妙的將學生的讀,悟,議結合在一起,讀中感悟,以議促悟。老師始終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參與者,引導者,點撥者上,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不僅體悟了課文,而且學到了悟文的方法,從而真正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三、關注學生個性化解讀。

在教學中明確指出:只要學生談自己所學的,談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合理就行,教師只適當點撥。可見,教學者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合理安排學生合作學習的環節,激發學生情趣,重點訓練學生朗讀,提供多種方式的語言實踐機會。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2

一、成功之處

1、抓住題眼,理清脈絡。在一開始出示課題後,我就緊緊抓住題目中得“野”字,先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預習說說自己對於野字的理解(他們的回答讓我覺得很切合文本內容),然後出示正確的解釋,加深印象。當對野字有了較爲深刻的理解時,再讓學生通讀全文,並思考全文又從哪幾個部分來具體描述“野”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很強,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務。再者,在教學山野這一節時,我又提出類似的問題,學生受到之前問題的啓發,這個問題也就顯得輕鬆一過了。從最初的教學導語,到文章的總結部分,我始終突出“野”字,緊緊圍繞題眼來教學。

2、對於現在的農村孩子來說,出外旅遊並不是那麼簡單,大部分孩子的旅遊範圍只侷限於金華市,很多名山大川、秀麗風光他們沒機會領略,所以對他們來說,索溪峪的美景是陌生的、很難想象的。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就把索溪峪的景色提前讓他們進行觀賞,而不是讀文之後再來看圖。我認爲只有先形成直觀的印象,才能對後面文本的解讀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單單是在開頭,在後面的教學中我都堅持這一原則。

3、美蘊含在文字裏,就需要我們通過仔細研讀、不斷研讀去挖掘。在教學山野時,先聽老師範讀,而後自由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美去練讀,交流,指導糾正,指名讀,男女賽讀,和老師一起分段讀。在多種多樣的感情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驚險、磅礴、隨心所欲與不拘一格的山野美。我並沒有花多大力氣,全靠學生自己在讀中的領悟。

4、雖說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但不代表就應該撇開應用能力的教學,因此我安排了對雙引號所表示的作用、擬人句的練習。這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很難,但讓他們在無形中對這類知識加深了印象。

二、不足之處

1、對於整堂課的環節,時間安排還沒有掌握妥當,以致一開始時間花的稍顯多了,導致課堂的最後十分鐘有點趕。

2、在課堂上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不多,與學生交流、互動也少了點,還沒有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

3、還沒有調動起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慾望,讓一部分學生成了旁聽觀衆了,沒有照顧到整體。

三、改進措施

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夥伴。小組可以一起討論,推薦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學生還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小組同學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共同製作幻燈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的意願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學生變得更自信,更有活力,也必定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課堂上如果老師能多角度的指導朗讀,學生通過反覆的讀體會索溪峪山的自然美,野性的美,不拘一格的美,學生就會真正的入情入境。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3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語言生動傳神,意境優美,是學習語言的好題材,更是憑藉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本課教學中,我以發展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潛力爲主線,多層次指導朗讀。教學充滿情趣,學生學得紮實,情感受到薰陶,思維得到啓迪,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的三大方面:

一、教學目標定位體現三維融合。

本課力圖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讀中體悟文本資料,感受到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受到美的薰陶,同時學會一些體悟課文的方法:抓住文本重點語句體悟,邊讀邊想象體悟等,教師還關注學生語言的積累,三維目標自然有機的融合在一齊。

二、自主學習講究實效。

教學時,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愛的資料看看,讀讀,說說,教師把學習的選取權交給學生,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教學課文"索溪峪的山"時,老師讓學生進行個體自學,使學生有個體的體會和感受,然後讓學生選取喜歡的一處交流學習方法及學習所得,這樣的學習有方法的

指導,有個體的思考,有思維的碰撞,學生自主學習有了實效。在組織個體學習,交流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又給了學生充足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談自己喜歡的資料,並在有所體悟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然後,透過小組彙報展示,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文本資料與情感的體悟;在次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感情朗讀,讓學生將自己體悟到的完美情感透過朗讀表達出來。教師巧妙的將學生的讀,悟,議結合在一齊,讀中感悟,以議促悟。老師始終將自己的主角定位在參與者,引導者,點撥者上,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不僅僅體悟了課文,而且學到了悟文的方法,從而真正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三、關注學生個性化解讀。

在教學中明確指出:只要學生談自己所學的,談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合理就行,教師只適當點撥。可見,教學者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資料的領悟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合理安排學生合作學習的環節,激發學生情趣,重點訓練學生朗讀,帶給多種方式的語言實踐機會。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4

《索溪峪的“野”》一文通過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遊其間的無比愉快的心情。

觀看完錄像,我認爲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亮點: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教師設計了內容豐富的網站,通過圖片,聲像等多種途徑,把枯燥、單調的語言文字轉化爲直觀的、形象的可視素材,將大量的關於“索溪峪”的信息呈現在學生面前,體現了網絡與語文學科教學整合。

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這一教學理念。《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中,教師沒有什麼“牽引”,更沒有針對重點語段進行分條縷析,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感悟。從一開始導入後的提問:你想知道些什麼?到學習課文過程中的交流:你用哪種方法學會了什麼?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提供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在輕讀學習目標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兩種學習方法:以讀爲主和網上學習。

當然在這節課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語文課的特點不夠突出。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課,首先它是一節語文課。整堂課學生朗讀得不夠,品讀更是欠缺。文中許多優美的詞句教師應重點出示指導一二句。如在寫水的野時作者採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寫出了水的歡快、活潑,教師作重點講解。

小組合作學習欠缺。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爲,本課的教學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學習。可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先選擇同伴開展討論學習。就像一位哲學家所說的那樣“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以後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後是兩個思想。”讓學生在小組或同伴之間交流各自的學習體會,提出學習困惑,甚至是激起學習是的矛盾……然後再進行集體交流評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感悟到課文的語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此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並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去發現美和創造美。使閱讀成爲賞心悅目的享受。學生在閱讀中開闊了眼界,受到了美的感染,對索溪峪的心嚮往之,又使本課教學成爲一次審美的心理體驗。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5

教學的成功之處是:

教師能利用網絡,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帶着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能努力體現學生是知識意義主動建構者的主體地位,能爲學生提供豐富的網上資源,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在學生自學前進行一定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

有待商榷改進之處:

1、本課教學內容過於龐雜:

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要完成對課文的初讀感知,細讀感悟,品讀積累,還要瀏覽和欣賞網上相關文字、圖片、錄像,並要在論壇中進行交流,寫作小詩,這麼多的學習內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完成是不現實的,最終只能導致學生的自學如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流於形式,走馬觀花。

改進意見:重新調整教學環節,最後的論壇交流和寫作小詩可用綜合實踐課的時間另行安排。初讀感知和細讀感悟應分開進行,分別組織交流。

2、缺少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

網絡的優勢之一就是交互性強,便於進行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堂課上幾乎沒有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協作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最終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改進意見:學生的自學可以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共同進行,自學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進行交流協商。自學結束後,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組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能獲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閱讀感受的機會,在交流中讓全體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後的論壇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學過程中進行,這樣要比最後孤立的進行更爲合理。

3、學習目標落實不到位:

由於學習內容過多,學習時間不足,導致了學習目標的形同虛設。最明顯的是,教師開始有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默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研讀課文,領悟作者表達方法,品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但最後“領悟作者表達方法”,“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這兩點在學生的交流中均未體現。

4、個別精英學生的自學交流取代了全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本課中交流自學採用的是個別學生的交流,發言學生一共不到十個,而且幾乎每個段落只有一兩個學生髮言,其餘學生沒能獲得參與的權力。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爲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說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教學時,我藉助網絡資源,結合教材資料,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感悟語言,領悟作者表達方法,提高閱讀和寫作潛力。下面我就具體地說說本課教學後的一點反思:

一、課始,我就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閱讀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有位博士說:“真實的教學情景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和不確定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呈現出來。”教學中,在學生利用網絡學習以後,並說一說“你用哪種方法學會了什麼?”不斷呈現學生的真實體驗,呈現他們的重重疑慮足以可看出課程資源不僅僅來自書本也來自學生,更來自師生的交流,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不是我們教師能完全預設的,也看不到教師受教案的束縛,整個教學在互動中進行,學生在互動中不斷向深層推進,課堂呈現真實的狀態。

三、在交流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利用網上優勢,結合文本語言,邊交流邊朗讀一些語句,相機理解一些詞句之意。他們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讀中領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提高,使課堂教學建立在語文實踐的基礎上,完全跳出了煩瑣的分析。

在本課中中我認爲有幾個值得探討的地方: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是自主學習的實施不應以否定教師“導”的作用爲代價。我認爲該講的地方還是要講,該點的地方還是應不失時機的加以點撥。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已成爲大家的共試,但是,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也離不開教師的點撥。不僅僅如此,教師的巧妙點撥就應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構成一種思維定式。此時,

教師的適當點撥不但能使課堂出現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而且還能給學生一種啓示。如果經常性的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意識。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7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爲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說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在重點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爲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爲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爲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閱讀上來,一是透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貌,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着長的,有斜着長的,有三五成羣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述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第二個層面的閱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透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配以優美的音樂朗讀,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

我立刻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節課下來,整個教學思路是十分清晰的,教學節奏也把握得教好,學生學習的用心性較高,教學效果不錯。

不足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很弱,理解第二小節出現了問題。擬人手法的本意理解得不到位。或許是由於部分同學課前預習得欠充分,原本簡單的、靈動的文章學生學起來卻感到很吃力。今後將要求學生預習得充分些。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8

一、教學目的:

1 讀懂課文,感受索溪峪的美,受到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教育,陶冶美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索溪峪的"野"表現在哪些方面,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思路: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表達特點,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採用先概括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從全篇看,首先用一個"野"字概括出索溪峪風景區景觀的特點,然後從山"野"、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等四個方面進行具體描述。從這四個方面的描述看,也是先概括出特點再具體描述。教學時以第二自然段爲例,要引導學生談談這一寫法上的特點。

要讓學生多讀,體會文中"野"是種純天然的美,從語言中感受索溪峪美麗的自然風光。中間我還設計了"模擬法庭"這個環節,讓學生現場爲索溪峪的山、水、物、遊人做辯護人,從辯護出進一步感受到索溪峪的這種自然美。

開頭環節放《索溪峪》風光片的錄像,目的是讓學生用視覺去感受索溪峪的天然美,然後再從語言文字中來體會。爲了把學過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課堂結束前我趁機讓學生爲風光片寫導遊詞,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教具準備:

課件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感受整體美。

1.師:我們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爲它太秀了,而泰山作爲五嶽之首,又太尊了,黃山又以黃山奇石而聞名世界,它太貴了。 今天,我們一起去湖南省張家界的索溪峪旅遊一番,旅遊歸來後看看你能不能也用一個字歸納一下索溪峪的景色給你的感覺。(錄像:索溪峪的風光 可配音樂)

2、說說看索溪峪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從課題中能毫不猶豫地說出是"野"字,但是他們還不理解"野"的意思,教師這時可結合風景適當點撥一下索溪峪不是家化的美,是一種天然的、不加修飾的野性美。}

3、板書課題: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索溪流過的"山谷")

"野"字上爲什麼要加引號?

課件出示引號用法——"我來想想",學生選擇。( )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特定稱謂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C、表否定或諷刺的意思。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9

本堂課教師的成功之處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環節清晰,引導學生感悟了課文的內容。充分利用了網絡的聲音,圖片文字以及網絡的交互作用。以人爲本,教師尊重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權,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爲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和就交流的習慣,其中的論壇和寫作天地就是一塊積蓄以後傾吐的,並且集思廣益的成功之處。

導入時,我就用飽含***的語調帶領學生走進風景如畫的張家界,交流通過預習瞭解的張家界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極其濃厚的興趣。然後以野爲線索,問道:題目是《索溪峪的野》,文章一開篇就指出野,那你們知道野是什麼意思嗎?學生立即回答,是淘氣的意思。那麼索溪峪的野是指什麼呢?學生就這樣帶着疑問來學習這篇課文。 學生自主進行探究,那麼索溪峪的野體現在哪?爲什麼說索溪峪是野的?學生自由讀課文,並及時作出勾畫、批註,再全班交流,弄清課文從山、水、人、動物四個方面來具體描繪索溪峪的野,而每一節都是總分結構,先總寫,再分寫。這時我提出讓同學們想一想,作者是分哪幾方面來寫山的野的?同學進行交流,學生很容易找出作者是分三方面寫的,分別是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這時我又提出,同桌之間合作,請選擇喜歡的一方面讀一讀,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特點寫具體的?適時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指導。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問:你最喜歡哪個自然段,爲什麼?你能有感情地讀一讀嗎?學生帶着無比的興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朗讀中去。我還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並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大部分都讀得很好。個別學生朗讀不能到位的時候,我請其他的同學來評價,讓他們自己討論應該怎樣讀。有些段落,如談到遊人野那一部分時,有的同學都手舞足蹈起來,讀的時候情不自禁地加上動作,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確了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越是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活動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自主參與。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能夠以飽滿的熱情,自主地參與學習,在課堂上處處閃現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和成功的喜悅。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0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閱讀課文,但是執教者並沒有按閱讀課文來處理,看來是覺得這篇課文的語言很美,內涵很深,想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吧.這就是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縱觀本課的實錄,感覺老師教得非常輕鬆,老師並沒有講什麼美,也沒有用微言大義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是,我想所有的學生都會有很深刻的感受,並且這種感覺是源自內心的,是令學生難忘的。之所以能夠這樣,我覺得是教師處理好了幾個問題。

第一,語文究竟怎樣學的問題。言語作爲一個承載物,必然承載很多意蘊,然而這種意蘊不可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就完全可以傳遞。需要學生非常投入的去學習,就像教師說得“神遊“一樣,學生必須和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而這種溝通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教師設計了幾次讀,每一次都有目的、有反饋,並且體現了讀書的層次。朗讀整體感知,接讀檢查效果,瀏覽理清層次,默讀充分感受。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還是提議讓學生去研究課文。

第二,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就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這兩課時中教師始終尊重學生的感受,不管是“猜詞”,還是“我來創造”,都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從小組彙報學習成果也可以看出來,教師先讓彙報小組說創意,然後彙報,彙報以後讓他們自己找人評價,等其他學生評價完了,再讓彙報小組評價自己。教師很多地方都使用激勵性的評價,對學生說得不好的地方也能及時引導。教師把學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

第三,充分體現了三個維度。教師重視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在讀書中理解課文。更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評價自己,評價他人,讓學生和山水融爲一體,讓學生感受人和自然的關係。激發了學生的情緒體驗,要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的生活和語文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情感和作者、和學習的夥伴產生共鳴。讓學生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就必須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作者的情感表達之間建立一種聯繫。這種聯繫就是情境。教師就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走進文本表述的世界,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1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爲一個"野"字;接着,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說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在重點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爲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爲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爲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峯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閱讀上來,一是通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子,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着長的,有斜着長的,有三五成羣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寫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第二個層面的閱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通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配以優美的音樂朗讀,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我馬上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節課下來,整個教學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學節奏也把握得教好。

不足是:孩子的想象力很弱,理解第二小節出現了問題。擬人手法的本意理解得不到位。原本簡單的、靈動的文章學生學起來卻感到很吃力。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2

作者曹敬莊以自己獨特的視野角度,用自己樸實的文筆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情趣且又帶着野性的索溪峪。《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悅的情緒。

全文結構清晰,是總分結構,可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地點出了索溪峪的特點;第二部分又分別從山、水、動物、遊人作“野”的具體描述。作者對索溪峪的喜愛都體此刻文中的字裏行間。

對於本堂課我自認爲較成功的地方是:

1、抓住題眼,理清脈絡。在一開始出示課題後,我就緊緊抓住題目中得“野”字,先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預習說說自己對於野字的理解(他們的回答讓我覺得很切合文本資料),然後出示正確的解釋,加深印象。當對野字有了較爲深刻的理解時,再讓學生通讀全文,並思考全文又從哪幾個部分來具體描述“野”的。學生的理解潛力很強,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務。再者,在教學山野這一節時,我又提出類似的問題,學生受到之前問題的啓發,這個問題也就顯得簡單一過了。從最初的教學導語,到文章的總結部分,我始終突出“野”字,緊緊圍繞題眼來教學。

2、對於此刻的農村孩子來說,出外旅遊並不是那麼簡單,大部分孩子的旅遊範圍只侷限於金華市,很多名山大川、秀麗風光他們沒

機會領略,所以對他們來說,索溪峪的'美景是陌生的、很難想象的。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就把索溪峪的景色提前讓他們進行觀賞,而不是讀文之後再來看圖。我認爲只有先構成直觀的印象,才能對後面文本的解讀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單單是在開頭,在後面的教學中我都堅持這一原則。

3、美蘊含在文字裏,就需要我們透過仔細研讀、不斷研讀去挖掘。在教學山野時,先聽老師範讀,而後自由選取一種自己喜歡的美去練讀,交流,指導糾正,指名讀,男女賽讀,和老師一齊分段讀。在多種多樣的感情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驚險、磅礴、隨心所欲與不拘一格的山野美。我並沒有花多大力氣,全靠學生自己在讀中的領悟。

4、雖說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但不代表就就應撇開應用潛力的教學,因此我安排了對雙引號所表示的作用、擬人句的練習。這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很難,但讓他們在無形中對這類知識加深了印象。

不足之處:1、對於整堂課的環節,時間安排還沒有掌握妥當,以致一開始時間花的稍顯多了,導致課堂的最後十分鐘有點趕。2、在課堂上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不多,與學生交流、互動也少了點,還沒有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3、還沒有調動起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慾望,讓一部分學生成了旁聽觀衆了,沒有照顧到整體。有待日後改善。期望聽課老師不吝惜自己的寶貴經驗,多給我提出意見,幫忙我在教學路程上不斷地成長。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3

課堂“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談

合作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現代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合作”、“探究”和“思考”。在學習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係。

教學中,爲了體現合作探究,教者經常用到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但這樣,往往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其實,合作探究不僅是小組之間的合作,還有個人與全班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同學之間自由選擇夥伴、自由選擇合作方式等等,多種合作方式的運用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學習的快樂,並且在快樂的學習中打開思維,進行創造,最終實現自主的創造性學習。

李蘇蘇老師所授的小語十一冊《索溪峪的“野”》這一校內研究課,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

一、打亂座位,自由選擇合作伙伴

《索溪峪的“野”》這一課,作者從山野、水野、動物野、人變野等四方面描述了索溪峪美麗的自然風光。教師在帶學生初讀完課文,瞭解課文脈絡以後,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教師把代表課文四部分的圖片分別置於教室的四個方位,然後說“同學們現在可以自由下位,你喜歡課文的那個部分你就坐到代表那部分的圖片旁邊去,喜歡同一部分的同學在一起說說爲什麼你們都喜歡這部分。比比看,哪部分同學的理由最充分。”老師的話剛落音,教室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很快坐到新的座位上,各抒己見。之後的反饋環節更是一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激烈場面。

二、合作互動,自由選擇合作方式

爲了進一步體會索溪峪的野,進一步發揮合作的作用,教師又提出:各部分的同學分工合作,採用各種方式來展示你喜歡的那一部分,如,讀、畫、展示蒐集的資料等等都可以。這個任務一下達,小組內又馬上分好工,開始準備,大組合作下很自然地產生了小組合作。擅長朗誦的同學組成的小組,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讀;擅長畫畫的小組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畫展示出來;蒐集了資料的那些小組則整理着各種文字、圖片資料;還有的小組則對課文用到的修辭手法、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一輪的反饋,場面更熱烈。課堂上同學們的“野”把索溪峪的“野”展現得淋漓盡致。

像這樣的課學生就“動”了,而且“動”得好。

新課程理念中有一句話:“教師要做學生的伴遊,而不僅僅是導遊。”所謂“伴遊”,就是要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並在學習當中與學生同甘共苦;所謂“導遊”,就是要指導學生學習,爲學生排疑解難。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的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爲核心,“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4

《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是:

教師能利用網絡,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帶着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能努力體現學生是知識意義主動建構者的主體地位,能爲學生提供豐富的網上資源,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在學生自學前進行一定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

有待商榷改進之處:

1、本課教學內容過於龐雜:

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要完成對課文的初讀感知,細讀感悟,品讀積累,還要瀏覽和欣賞網上相關文字、圖片、錄像,並要在論壇中進行交流,寫作小詩,這麼多的學習內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完成是不現實的,最終只能導致學生的自學如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流於形式,走馬觀花。

改進意見:重新調整教學環節,最後的論壇交流和寫作小詩可用綜合實踐課的時間另行安排。初讀感知和細讀感悟應分開進行,分別組織交流。

2、缺少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

網絡的優勢之一就是交互性強,便於進行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堂課上幾乎沒有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協作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最終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改進意見:學生的自學可以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共同進行,自學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進行交流協商。自學結束後,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組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能獲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閱讀感受的機會,在交流中讓全體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後的論壇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學過程中進行,這樣要比最後孤立的進行更爲合理。

3、學習目標落實不到位:

由於學習內容過多,學習時間不足,導致了學習目標的形同虛設。最明顯的是,教師開始有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默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研讀課文,領悟作者表達方法,品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但最後領悟作者表達方法,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這兩點在學生的交流中均未體現。

4、個別精英學生的自學交流取代了全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本課中交流自學採用的是個別學生的交流,發言學生一共不到十個,而且幾乎每個段落只有一兩個學生髮言,其餘學生沒能獲得參與的權力。

建議:

組織小組交流、論壇交流。

《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15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寫出了讀書人的樂趣。作爲教語文的“小夫子”,我認爲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欣賞,一起分析書中好文章,既是教者的樂趣,又是學者的樂趣。學習語文,是實現與文本對話,感悟文本的過程。這是我教《索溪峪的“野”》一文體味到的。

爲了講《索溪峪的“野”》一課,我精心備課,製作課件,上網下載了許多有關索溪峪的圖片,如百丈峽等。我想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積累些寫景的好詞句,體驗到索溪峪的奇妙,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爲了讓學生達到這些目標,我在課前提問學生對“野”的理解,之後讓學生閱讀文本,欣賞下載來的圖片,分析不懂的詞語,最後問學生們索溪峪美不美,有什麼感想,還留了課後作業,做索溪峪的小導遊該怎樣解說。一堂課下來,雖然很累,但是滿懷激情的我毫無放棄微笑和甜美的語調。在下課的時候,學生們合上了課本,三三兩兩的走出了教室,就在這一時刻,我突然感到有一種失落,爲什麼沒有學生和我談談索溪峪呢?難道學完了,就真的完了嗎?我不安的思索起來。

這樣美的索溪峪,我沒有去過,但是在備課過程中,我的腦海中不斷閃現出那“野”的山,那“野”的水,那“野”的猴子,甚至感覺着自己就是那“野”的人羣中的一個。爲什麼學生們課下不談談自己的感受呢?難道他們沒有體驗到──是的,就是這樣,一堂課中,學生也讀了,也聽了,也講了一些詞、句、段,但是沒有聯繫自己的生活。所以,一堂課下來,並沒有實現與文本的對話,自然那些圖片、動人的詞句隨着下課的鈴聲也過去了。我自認爲的一堂好課,滿堂的激情,就這樣的過去了。

我和朋友們談論山水,記得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是真山水原無價,最好文章只近情。”每當這時,我都想象着那可愛的桂林山水。而讀小學時,學完《桂林山水》之後,總沒有今天的想象。教了這堂《索溪峪的“野”》,我才明白:十幾年的生活體驗,爲我想象插上了翅膀。沒有來自生活的體驗,再美的文章,也只是一篇文字。那麼,一堂好課,也應該是學生從自己的經驗起步,對照着走進文本,最終纔會沉浸在文本的美妙中。下課了纔會戀戀不捨,回味無窮。

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質上是“逗”學生,而不是把學生看作風箏用線“牽”在手中,“牽”到自己的設計中。應該是學生自己走進去,和老師一同欣賞,一同談論分析。雖然課講得不成功,但我明白了:我遺失了學生的童心,文本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面對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更重要的一點應該記住,學生沒有教師那麼多年的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