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爲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秋天圖畫,通過美的、充滿詩意的語言體會秋天的美好,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一節成功的語文課,琅琅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學設計中,我重點設計以“讀”爲主線貫串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學性的語言轉化爲具體的想象,讓一幅幅秋天的圖畫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讀出秋天的美,讀出濃濃的語文味。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朗讀的過程就是學生髮現美、感受美的過程。“美讀”就是有表情地吟誦課文,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從多方面立體化感知教材美,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這就告訴我們美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做到讀者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這種美感,只有加強朗讀,品味語言來感知。

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能夠達到“美讀”的目的。一上課,我以讀導入學習新課“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輕輕地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走進秋天,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呢?請你一邊欣賞畫面一邊聽老師讀給你聽。”由於廣州的四季變化不分明,孩子們的感受也不清晰。這一教學環節,藉助老師的配樂美讀,秋天圖片的美麗色彩的呈現,給學生聽覺、視覺上的刺激,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對秋天有一個美的整體影響,引發美讀文章的慾望。接着讓學生自讀課文,從幾個方面感受秋天的美。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走進秋天的大門,走進文章,抓住“五彩繽紛”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抓住“好聞的氣味”想象秋天豐收的景象,通過“小動物準備過冬忙碌的景象”感受秋天的歡樂。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想象讀、表演讀、帶着體驗讀,自由讀、個人讀、集體讀,變抽象爲具象,讀出秋天的美。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銀杏葉子的形狀多麼像小扇子,把黃黃的葉子比作(生說)一把把扇子,爲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可以邊讀邊做動作。

(第二幅圖)師生比賽讀。

師:把紅紅的楓葉比作(生說)一枚枚郵票,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第三幅圖)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師引說,如:爲什麼把田野比作金色的海洋呢?

生說。

師小結:這三個句子都是比喻句,把銀杏葉子比作小扇子,把楓葉比作郵票,把田野比作金色的海洋,這樣的比喻生動、具體,語言非常優美。美的語言我們要學會積累,請你自己讀一讀把你認爲最美的一個句子背下來。

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銀杏葉子的形狀多麼像小扇子,把黃黃的葉子比作(生說)一把把扇子,爲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可以邊讀邊做動作。

(第二幅圖)師生比賽讀。

師:把紅紅的楓葉比作(生說)一枚枚郵票,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第三幅圖)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師引說,如:爲什麼把田野比作金色的海洋呢?

生說。

師小結:這三個句子都是比喻句,把銀杏葉子比作小扇子,把楓葉比作郵票,把田野比作金色的海洋,這樣的比喻生動、具體,語言非常優美。美的語言我們要學會積累,請你自己讀一讀把你認爲最美的一個句子背下來。

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着要人們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

美麗的菊花在秋雨裏頻頻點頭。

師:你覺得這兩個句子哪些地方或字詞寫得特別生動呢?

指名學生簡單交流。

(點撥:“擠、碰、爭”形象地讓我們看到了果樹上累累的果實,果園一片豐收的景象,而美麗的菊花仙子也正在秋雨裏向我們小朋友頻頻點頭呢。)

男女生分讀這兩個句子。

正是因爲秋雨的滋潤,大自然才變得五彩繽紛。小朋友,看到色彩繽紛的秋天,你的心情怎樣?(生答)好,讓我們伴隨着音樂,帶着歡樂的心情一起美美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抓住“氣味”,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秋天的豐收爲我們帶來的歡樂。

師:秋天的雨,藏着哪些好聞的氣味?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讀讀課文,把自己讀懂得或沒讀明白的說出來和小組裏的小夥伴交流一下。

生彙報:秋天的雨,藏着哪些好聞的氣味?

生質疑:

1.水是沒有顏色的,爲什麼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裏呢?

2.小朋友的腳爲什麼常被那香味勾住?

師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小結: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除了蘋果的香味,菠蘿的甜味,蘋果······還有其它香甜的味道嗎?(生說)大自然空氣中到處瀰漫着香甜的氣味,連小雨滴裏也躲着香味呢!這麼多香香甜甜的水果都把小朋友吸引住了。小朋友們,你說,秋天是個什麼樣的的季節?小朋友們,請你帶着這種歡樂的心情把這一段朗讀出來。

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再現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並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受到美的感召和昇華,從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