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整理複習》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整理複習》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和正方體整理複習》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整理複習》教學反思1

在上這節複習課時,我專門翻開了“24字教學模式”操作手冊,網上也查閱了四種課型的特點。就複習課和練習課而言:兩者不同,複習課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現和梳理,對學生已經建構的知識進行鞏固、深化、擴展,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針對學生的弱點,查漏補缺。要充分發揮複習課的作用,避免將複習課上成重複課,複習課應當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能通過複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連成線,鋪成面。而練習課則是上幾節新學課後需要鞏固知識、提升學生能力的一種課型。它是新學課的拓展延伸,是新學知識的鞏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煉,要上出高效的練習課,教師課前得精選習題,備課是關鍵。

複習的重要目的在於知識的綜合化,因此,複習時要注意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

1、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形成知識網絡。

本節課前我佈置給學生的作業是: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梳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在課前的十分鐘時間裏,採用小組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自己梳理的知識進行補充及系統化。反饋:每小組裏1號或2號學生能用大括號、知識(框架)表格、知識樹等形式去歸納,但學生歸納的系統性、條理性欠缺。然後學生又給這棵“樹”添加了“綠葉”。如:複習長正方體的特徵: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計算它的棱長和、表面積、體積,在計算的同時說說計算的依據。這是通過計算,複習長正方體的求積方法,說依據,反過來幫助學生認清了長正方體的特徵就是計算方法的根本。根據長正方體的特徵,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爲的是讓學生理解長正方體間的關係。

2、要讓學生質疑困難

在課前做一些調查,學生對這一單元知識點還存在哪些疑問,教師再把這些疑問集中起來,然後進行歸納分類。在課堂上將所有的疑問擺出來,分小組,讓學生交流彙報,老師將學生們的閃光的東西總結出來,通過實踐活動,把問題一一解決。

3、總結歸納,揭示規律

複習課不能僅僅停留於鞏固和梳理,更要爲學生的思維創設條件,搭設一個思維深化的平臺,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遇到不規則的立體圖形求體積時,我們也可以用底面積乘以高來進行求解。

4、分層練習,選綜合性強的題,適當提高

基本練習採取選擇、連線等方式把體積與容積、表面積的幾種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時滲透表面積的判斷方法。學生腦中先呈現出一幅圖,這幅圖就是學生腦中的“形”;然後連線,就是將腦中的“形”抽象成了數的運算,最後請學生講算理,就是將“數”又還原成學生腦中的“形”,這時學生腦中的“形”就更爲豐滿。幾何知識的教學是“形”與“數”最好的結合點。創設好的情景,架構起學生“形”與“數”之間的橋樑。

本節課我覺得設計最好的一道題是最後那道魚缸的題,這道題幾乎涵蓋了本單元所有的知識點。在選擇此題的時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綜合性,在分析時讓學生清晰地明確每個問題所求的是什麼。比如:求長方體魚缸一週用了多少米鋁合金條?這個時候聽到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這是求棱長總和的……本課最遺憾的是學生參與不積極,每次發言總是那幾個。結合班情,剖析班狀:學生太懶,學習習慣差,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今後努力方向,繼續抓學習習慣。

《長方體和正方體整理複習》教學反思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與複習》是人教實驗版第十冊數學的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學生探究平面圖形的基礎上,第一次接觸三維立體圖形,是由平面擴展到立體的開始。立體圖形是學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空間想象。前面兩個單元都沒有整理複習專項內容。本單元特意安排一個整理和複習板塊,這足以說明整理本單元內容是非常必要。着眼複習課和練習課不同,複習課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現和梳理,對學生已經建構的知識進行鞏固、深化、擴展。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針對學生的弱點,查漏補缺。要充分發揮複習課的作用,避免將複習課上成練習課,複習課應當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因此,本節課我嘗試使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經歷了“自學—鞏固—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思維培養”四階段。

一,嘗試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絡。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回憶,自我梳理,整理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

首先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立體圖,讓學生猜一猜今天的學習內容,引出課題。再直截了當地出示學習目標、自學指導,讓生明確今天學習本節課的目的,並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給學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後引導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識網絡。這一過程,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整理中來,巧妙的幫助學生從概念,公式,單位,進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識點。學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對計算公式的掌握較好,但在引導全班交流時,發現學生對排水法的理解不夠深入。

二、再現“難點”,補缺補漏,鞏固所學知識。

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12條棱的分組、排水法理解不透,導致解決問題時不夠靈活,阻礙學生解決能力的培養。學生由於第一次接觸“立體圖形”,空間想象有待培養與發展。我從以下3個問題入手,發展空間觀念,知識鞏固。

(1) 長方體6個面中,只能有2個正方形,這兩個正方形只能相對,不能相鄰。

(2) 12條棱可以怎樣分組?

(3) 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學生能獨立完成問題(2)和問題(3),但語言組織不夠嚴謹,問題(1)的解決比較困難,從中反應出學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學生實際情況,此環節我藉助了多媒體的動畫效果,較直觀地再現並解決了這些“難點”,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直觀基礎”,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三,強化基礎訓練,促進知識再現,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複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而必要的基礎訓練是再現知識的`最好手段。本堂課,我在學生整理完本單元的知識點,設計了疑點追蹤後,直接出示如下解決問題,放手給學生獨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個長方體燈箱,長0.6米,寬0.5米,高1米。

1、焊這燈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鋼管?

2、燈箱上貼着一圈商標紙(底面不貼),這商標紙至少多少平方米?

3、這燈箱佔空間有多大?

接着抽3個出錯的學生板書,學生自己相互訂正。最後學生自己總結概括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

四,靈活運用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本節課我力圖挑戰性和思考性。從學生掌握到的知識出發。提供出接近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智能水平,但又必須”跳一跳“纔有可能夠到的問題,於是,我設計“找不變量、割拼、排水法、鋪瓷磚”四種類型的思維突破題,讓學生自己選擇一至兩題進行挑戰與突破,最後教師藉助課件引導理解問題的難點,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思維。本節課重點解決了“排水法”,問題:一個從裏面量長是80釐米,寬是50釐米,高是60釐米的長方體玻璃魚缸中,裝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這時水深50.5釐米,這個珊瑚石體積是多少?學生一開始不能快速提煉200L水是“水體積”這一知識,我藉助課件引導理解,在動畫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過程,讓生明白“這時的總體積=水的體積+珊瑚石的體積”,要求珊瑚石的體積,就得用總體積—水的體積,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得以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這節課自我感覺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運用,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生對知識的達成等方面表現的還不錯,學生也學到了我預期想讓他們學到的東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在練習題的表現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現的,顯得有些單一,如果有實物圖就更好了。其次是,一節課複習完後,應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與遺憾,給學生一個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機會。由於時間關係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合理安排課堂時間,達到靈活調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