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教學反思

《槓桿》教學反思

這一節教學內容是這一章的開始,知識點較簡單,總體來說學生的掌握還可以。

《槓桿》教學反思

什麼樣的簡單機械屬於槓桿?我讓學生自己舉些日常生活接觸過的例子,找到他們工作時共同的特點來定義槓桿的概念,效果很好。在介紹槓桿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學中一大難點,以往教學過程( )中一般只告訴學生什麼叫力臂,但大部分學生並不瞭解爲什麼在槓桿問題中要出現力臂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這一概念時有點茫然。這節課通過學生動手,親身體驗力的作用點與力的作用方向對槓桿轉動效果的影響,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時,對學生學習下一節“槓桿平衡條件”內容作好鋪墊。這個設計對學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幫助的。這節課的重點是力臂的具體畫法。因爲是較好的班級,所以我就示範了一個例子,讓他們做了六道不同類型的鞏固習題,掌握程度還可以。六道習題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圖來總結槓桿的一些基本特徵和作圖該注意的地方,強調作圖過程中要規範。

《槓桿》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爲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力的幫助。具體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我在對於槓桿五要素的教學過程( )中,改變了過去直接講授的方式,而是結合力的平衡條件啓發學生對影響槓桿平衡因素的認識使學生領悟到槓桿的平衡不同於力的平衡,通過師生交流合作,引出槓桿的五要素。特別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慮了很長時間,如果直接引出,可以節省時間,但不利於學生對力臂的理解和記憶,最後我通過在對“影響槓桿平衡因素”的簡化合並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這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2.對“槓桿平衡條件”採用探究式教學。通過漫畫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產生疑問,提出了要探究的問題,然後,通過等式觀念的講解,使學生在明白“如何處理幾個量之間的關係”的方法中,對槓桿平衡條件進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

3.關於“槓桿應用”的教學,採用了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學習物理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認識。這一環節既充分體現了“物理來源於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又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間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從而達到了共同發展和提高的目的。

二.不足之處:

1.課堂評價語言過於單調,忽視了評價的三重功能:一是讓生知道“對”與“不對”;二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給學生指明研究方向。

2.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不夠及時,致使所用時間過長。

以上就是我對槓桿一節課的教學反思,如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指導。

《槓桿》教學反思三

本節課重點難點槓桿平衡條件和力臂。教學中,我講解了槓桿的五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力臂就要下課,安排時間極其不恰當,我想講解槓桿定義和五要素時應該在15分鐘以內,10分鐘之類最好。講解槓桿平衡條件在15~20分鐘以內最好。

本節課我用了彈簧測力計和鉤碼、平衡杆杆。我覺得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可以提高學生思維,開拓學生思維。講解過程中,力臂

的畫法學生是不好掌握,我先讓學生畫出力的作用線,然後再過支點做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在講解槓桿平衡時,我課後思考,學生先猜想(學生主要想到力相等槓桿即可平衡,實驗驗證);探究時先研究力相等,力臂相等的情況,在研究力不等力臂不等的兩種情況,最後研究彈簧測力計拉的情況,強調豎直向上拉,目的從槓桿上測出力臂。

《槓桿》教學反思四

一、“力臂”的教學

在學習了槓桿五要素中的動力、阻力和支點這三個要素後,繼續建立“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爲使“力臂”概念的給出不會顯得太突兀,我以撬棒撬石頭爲例,提出問題:使用撬棒撬石頭時,能否將石頭撬起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回答:與用的力的大小有關、還與手握的位置有關(教師點明:即動力的作用點)、與用力的方向有關、還與石頭的重力有關。教師引導:前面三個因素歸結起來就是動力的三要素,我們以前講過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那我們現在所說的用硬棒將石頭撬起,也就是力的作用效果,證明學生建立的假設與學過的理論相一致,很有道理。接着繼續引導設疑:還與什麼因素有關?與石頭到支點的距離有沒有關係呢?(即與阻力的作用點有關)。——還與阻力的三要素有關。

接着通過板演,引導學生分析:動力的作用點不同,會使得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不同;動力的方向不同,也會使得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不同,所以,動力的作用點和動力的方向對動力作用效果的影響都可以歸結爲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長短對動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將其定義爲“動力臂”;接着,再給出“阻力臂”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板演,及時地在黑板上記下每個分析後給出的結論,再將每個小電給出的結論進行總結,最後得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力臂”概念的建立是這節課的難點,力臂的作圖是這節課的重點,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所以也是這節課的難點。有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所以我先進行了作圖前的預熱和引導:先讓學生作2個圖——點到線的距離(包括不需要延長線的長度和需要延長兩種情況);再講解力臂作圖的例題,強調:①力的作用線不夠長時,要用虛線延長;夠長就不需延長了;②注意力的作用線和力臂都用虛線畫;③垂直記號和表示力臂長度的打括號記得要標明。接着讓學生練習課後題,講解後引導學生小結作圖步驟:①找支點;②畫作用線;③作距離(特別強調: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而不是力的作用線上的一段)。

二、“槓桿”教學中需要強調的幾點:

①動力和阻力的作用點都應在槓桿上;若動力和阻力在支點兩側,則動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同;若動力和阻力在支點同側,則動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反;②研究槓桿的平衡的實驗中,將槓桿調成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是:便於直接從槓桿上讀出“力臂”,寫成“便於直接讀數”是錯誤的;③在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情況下,沿與支點到動力的作用點的連線垂直方向的力是最小的動力(當槓桿是形狀規則的硬棒時,這個力就是與槓桿垂直的力);④省力槓桿費距離;費力槓桿不省力,但省距離;都不能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