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河頌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有關黃河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黃河頌教學反思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1

《黃河頌》光未然創作於1939年,硝煙瀰漫,烽火燃遍我中華大地……那個特殊的時代,距現在的學生較遠,因此在備課時設計了四大板塊:感性認識黃河(圖片、視頻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初步感受);吟讀黃河頌歌、探究黃河精神(讀中感,讀中悟,讀中品);拓展延伸(三個小題開拓學生視野);當堂檢測。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品傳達的情感。

一節課倉促結束後,發現有兩個方面的不足:

1.詩歌教學中“讀”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作用。

儘管授課過程中有範讀的引領,也有學生的自由讀,可是學生的自由讀展示時寥寥無幾,雖然給學生指導怎樣朗讀,但學生的讀被教師爲了完成教學任務故在執行時大打折扣。

2.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凸顯。

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明確,顯得學生學習的被動,因而課堂的氛圍比較死板,學生只是在課堂中被動接受,其學習能力、學習思維等均爲得到培養,故課堂效率低下。

面對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自己認識到在教學中存在的陋習,故以後的教學打算從以下改進: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參與者,因而在課堂上教師要從多種渠道入手,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如一班授課時進行改進,朗讀環節設計了比賽,個人比賽;小組比賽;男、女生誦讀比賽。這樣一來學生紛紛參與其中,在朗讀中體驗詩歌內容,那麼下面的環節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說,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詩歌教學中要專注“讀”的靈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讀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詩歌教學,“讀”應該貫穿整個課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將心比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讀出感情更能讀出深遠的意味,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同樣的調整後在一班上《黃河頌》一文,夯實了“讀”,學生在讀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詞部分統領的關鍵字是“望”,對於文中三次反覆出現的“啊,黃河”其作用學生也能知曉。

當然,課堂中還有很多的不足,感謝同組成員對我本節課的不足能毫無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學習。一節遺憾的課!但,誰又能說教學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節課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2

前一週上了《黃河頌》這篇課文,感覺效果還不錯。在教學設計時,我有意識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讀指導,因爲這節課教學重點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現對這節課總結反思如下。

一、教學課件的製作與使用。

因爲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磅礴雄渾、一瀉千里的氣勢如果只通過文字來展現,將會極大地削弱這首詩歌的壯美與力度,學生也體會不出中華民族堅韌執着、偉大剛強的民族精神。於是,我將《黃河頌》配樂朗誦及歌曲、壺口瀑布視頻以及保衛黃河的歌曲都納入了教學課件。我相信,這些內容肯定會激發並且感染學生,使他們身上的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燒,使課堂教學效率大爲提升。

二、課堂教學環節的設置。

所有教學環節都圍繞着一箇中心,那就是朗讀指導、朗讀訓練、提升朗讀能力。從初讀課文、感知歌詞,到賞讀課文、品味歌詞,從美讀詩歌、昇華主題,到課堂延伸、知識反饋,都將朗讀置於關鍵位置,予以高度關注。而且朗讀指導方式多樣,針對性強,切實將閱讀課朗讀指導落到了實處,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生參與度的評價。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就是採取多種方式吸引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朗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粗略計算下來,整節課用於朗讀詩歌的時間在35分鐘以上。而且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老師的全方位指導,對於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說本節課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因爲學生的實際朗讀基礎與水平較爲薄弱,所以儘管朗讀訓練設置的那麼多,教師也進行了悉心指導,但朗讀優秀的學生寥寥無幾。這同時也說明日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應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話,無法落實。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3

《黃河頌》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觀念、行爲、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是通過提高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過程,是進行創造性勞動和超越自我的過程。回顧剛剛在學校小組公開課上展示的《黃河頌》一課,自我反思如下:

一、運用“美”的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聲像文相結合,打破四十五分鐘的時空限制,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引發大量的聯想和想象,創設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

黃河,歷來被譽爲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猶如聚龍般橫亙祖國東西,濤濤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然而親眼見過黃河之壯美的同學卻幾乎沒有。因此,我製作了“美”的課件,聲像文結合,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

在導入新課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了黃河的配樂視頻(配的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目的是以圖象來顯示情境,以音樂來渲染情境,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視頻中的黃河驚濤澎湃,氣勢磅礴,又配以雄渾的鋼琴曲,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感受。因此,當我問欣賞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都激動的近乎搶答,能暢談其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學生的激情中,我說:這就是黃河,黃河以它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詩、入畫、入曲,人們歌詠它,是因爲它古老,它蘊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人們歌詠它,是因爲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歷史;人們歌詠它,還因爲它滄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經歷過抗爭。在上個世紀,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民族危在旦夕,黃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勵它的兒女奔赴前線。那是在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跟隨抗日文藝工作者,一起來到了黃河,來到壺口瀑布,被這驚濤澎湃、氣勢磅礴的黃河水所感動,於是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詩人光未然。(利用多媒體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簡介)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讀到了《黃河頌》,也異常激動,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一連寫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詩般作品——《黃河大合唱》,激勵着當時的抗日人士,迸發出了他們黃河般一往無前、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簡介)

就這樣通過直觀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詞、曲作者展示給學生。並通過知識鏈接介紹《黃河大合唱》簡介及其八個樂章的名稱。讓學生了解其有關知識。

在聽讀課文時,我把收集到的黃河圖片,按照歌詞的內容,描寫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順序、時間、方式,力求圖片和詩歌內容一致,讓學生有圖文並茂之感。

整個課件集視頻、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在幻燈片中,或以漂亮的美術字爲教學環節的名稱,或以養眼顏色的圖片爲背景,或用雄渾的黃河圖片展示黃河偉大堅強的形象,讓學生充分感受黃河的.魅力,進而感知課文思想內涵。

二、將聽、說、讀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

如以下幾個環節:

詩歌欣賞:

1、學生朗讀詩歌:請一名同學領讀(讀朗誦詞),其他同學齊讀歌詞。

2、範讀: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音頻朗讀,學生聽的同時欣賞黃河圖片集。

3、學生自由朗讀:先跟音頻朗讀一遍後,再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4、分角色朗讀:一學生領讀朗誦詞,四個小組各讀一個層次,最後四句齊讀。

5、學生齊讀全詩。

自由論壇

請學生暢談自己讀詩的感受。(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

展示自我風采:

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合作探究:

請同學以小組爲單位,針對全詩討論質疑。

詩歌欣賞環節,就是要學生反覆的讀,無論是跟讀,自由讀,還是分角色讀、齊讀,都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既是聽的訓練,又是讀的示範,更是讀的訓練。

自由論壇和展示自我風采環節是在上個環節的基礎上讀與說的雙重結合。通過朗讀,學生對詩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這首詩有優美的旋律,讓人讀着讀着,不覺低聲吟唱,從心裏流出音符,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生2:這首詩語言形象,勾勒了黃河的輪廓,形神兼備,讓我這個從未見過黃河的人,砰然心動,想一睹黃河英雄的風采。

生3:我喜歡這首詩,雄渾奔放,節奏鮮明,引人高歌,催人奮進,越讀越激動。

生4:我喜歡這首詩的畫面,詩歌爲我們呈現了黃河的立體的美,遠近結合,縱橫相接,全方位的展現了黃河的美(雄渾、壯闊、蜿蜒),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黃河的磅礴氣勢、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激發我們每位華夏兒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歡這首詩的語言,特別是修辭的運用。

合作探究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疑問說出來並解決;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朗讀能力、詩歌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題的深度,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領悟作者對黃河的理解上,同時揣摩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保衛黃河、保衛祖國的決心。爲使我們的民族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自由暢談感受、合作討論等活動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及學習方法。

五、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在拓展延伸環節中,展示了《話說長江》的主題曲《長江之歌》的歌詞,兩首歌詞風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熱情豪邁。不僅使學生領略了黃河長江的風采,而且還感受歌詞中洋溢的愛國熱情。既與教材和諧的統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識得以延伸拓展,開闊學生視野,拓展閱讀空間。

正是以上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受到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但是,課堂教學似乎永遠是一種殘缺的藝術,欣喜之餘也有諸多遺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話,親自示範朗讀,是不是會更好的感染學生呢?如果在課堂有足夠的時間,給每個學生足以展示的機會課堂效果會怎麼樣呢?如果大膽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嘗試仿寫一段歌頌家鄉或祖國其他景物的歌詞會怎樣?課前如果和音樂老師溝通,請她先講《黃河大合唱》這部音樂作品的有關知識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結果會這樣呢?

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今後,我會倍加努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4

在“熱情的說”“盡情地讀”“深情的品”的幾個環節上,同學們表現比較踊躍,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課堂上展示的一覽無餘。在觀看完有關黃河的影像資料,學生有的說:“我看到了波瀾壯闊的黃河。”有的說:“我看到了黃河金濤澎湃,我聽到了黃河的咆哮聲。”……課堂上,學生們聽到了粗獷雄渾的音樂,看到了引人入勝的材料,談論着自己的收穫。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文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地拓寬了、延伸了。加之先進手段的運用,學生進入了情境,熱情高漲。師生放聲聯讀課文,更是將教學推向了高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體現。

本節課,聽歌、讀詩、賞詩等容量很大,怎樣能環環相扣呢?關鍵在於課堂環節的銜接,本節課的以“頌”爲中心,以“頌”爲主題,貫穿始終,使愛國之情、愛河之情洋溢在課堂的始末。自然而然達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標。學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發展,朗朗的讀書聲,踊躍的舉手聲,勤于思考的智慧聲,無不展示着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老師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爲之感動,一股愛國之情猶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纔有了激情澎湃,所以纔有了洋洋灑灑,所以纔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處:

但是教學中仍存在不足,這批學生都出生於九十年代,他們生活在和平與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數生活在都市,生活優裕,沒有遭遇過戰爭與離亂的痛苦。他們可能“少年不識愁滋味”。國破家亡的傷痛,保家衛國的激情要在他們心中產生共鳴,有一定難度。

對學生來說理解黃河的主題是有難度的,特別抗日戰爭的背景離我們畢竟久遠了些。所以教學中如果設計一下有關本文抗日的背景簡介會好些。由於時間有限,沒有具體介紹。

以上都是我今後的教學中要努力改進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禮,豐碩的果實來自辛勤的耕耘。我們在學習上要永不知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於面對挑戰,才能不斷跨越。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5

一、品創作背景:

瞭解詩歌創作背景,可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並使課堂的教學延伸得更深遠,豐富學生的知識,《黃河頌》光未然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那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懸於一線的危難年代。詩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站在象徵民族氣節的黃河面前,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寫下的詩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地會與民族命運聯繫到一起。

二、品創作的情感:

詩歌作品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情感又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所在,瞭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之後,詩人創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詩的寫作對象是“黃河”,被譽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包納了民族文化內涵的特殊河流。詩人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對着它機時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學生的內心的豪邁之情被激發了,與詩人達成了共鳴。再輔以《黃河頌》的樂章的欣賞,更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品詩歌的內容:

詩的內容是閱讀的關鍵所在,也是詩人思想表現的根本,所以必須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過多過細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讓學生通過內容了探索詩人的心靈世界,教師就不宜有過多的講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失去了學習體味的機會。課堂上應注意引導的藝術,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點到即止。《黃河頌》結構與內容都比較簡明,表達的主題也集中,稍加點拔即可。

1、讀出感情:詩歌朗讀時應充分發揮想象,“將心比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讀出感情更能讀出深遠的意味,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注意節奏,語調的高低起伏及關鍵詞的把握,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與味。

2、讀出語氣:言爲心聲,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複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連用了三個“啊,黃河!”,但三處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讚美—激昂。

3、讀出體會: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得到一種藝術的薰陶與享受,更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在小節這一環節中可讓學生選取最喜歡的章節或句子說說理由,或就詩的意境、思想、情感、寫法等談談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內容,自己嘗試寫寫詩。

總之,詩歌教學應注重品讀,保護學生的想象力,留給他們自由的空間;還要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地進行拓展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