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數學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角》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角》數學教學反思

《角》數學教學反思1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基礎上進行的,是小學階段幾何初步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操作性課題,感覺比較抽象、枯燥。這節課中數學概念教多,有1°的認識、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量角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課堂上我首先通過故事講述、動態演示1度角的產生;還讓學生閉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畫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剛開始我發現有些學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卻不知怎麼放在要量的角上。於是我及時讓學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認識量角器時,我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回答很不錯,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兩行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行從左往右,一行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讀角時學生卻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這時我讓學生在量角器上讀出內圈和外圈相對的兩個角的度數如(30°、150°),學生通過這兩個角的認讀,認識到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時還要注意讀量角器上沒有標數的角如(75°)這樣可以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

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後再讓學生進行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並鼓勵學生說如何量角的。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角》數學教學反思2

三角形是生產、生活中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圖形之一。它又是最常見的多邊形。我們對其他圖形的研究通常都是轉化爲三角形問題,利用三角形的性質去研究。因此三角形這一章是平面幾何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又由於幾何通常運用邏輯推理方法研究問題,本章教學同進擔負着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任務,是學生學習推理的階段,也是幾何入門的階段,學生在小學時雖已接觸過一些圖形知識,但主要以幾何量的計算爲主,很少討論圖形的性質,因此,初二數學教學中歷年來都存在一個幾何“入門”難的問題,由此可見老師教好這一章,學生學好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

數學教學內容是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結合。在數學課上,學生往往只注意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連結這些知識的觀點及由此產生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隨時隨地用它們去解決問題,在培養智力的同時也培養了能力,更有利於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概括抽象出概念、性質的能力,對知識進行分類,系統化的能力;也包括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矛盾轉化的思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角》數學教學反思3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並能靈活運用;會運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利用已知的邊和角,求未知的邊和角;能結合仰角、俯角、坡度等知識,綜合運用勾股定理與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繫,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對學生對知識間的溝通與聯繫進行講解,將這些知識點靈活組合,通過綜合性題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尋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點,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平時教學中能講到中考一模一樣的題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怎麼辦,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和解題的策略往往更有用.這樣可以舉一反三,會一題可能就會掌握一類題,並在學生理解之後及時複習鞏固,努力把新方法新技巧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在解題中應該儘量的讓題目一題多解,或者多提一解,儘量在學生思維的的轉折點處進行點撥,這樣最有效。

《角》數學教學反思4

思考問題:

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活躍、輕鬆的氛圍中學數學、用數學?

如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背景介紹:

“角”是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同時使學生認識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明確角的大小以及直接比較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初步能力。藉此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學生與生活的關係。

案例簡述:

首先是認識射線、直線。

課的開始,屏幕上便出現了線段、射線、直線、角這幾個圖形,讓學生認一認,並說出它們的名稱。還沒等我說明要求學生就已經說了出來,能說當然是好事。

接下來,就讓學生畫一條長3釐米的線段,並說出它的特點;然後延長線段的一端就得到一條射線,並結合生活中的例子,用多媒體演示手電筒發出的光,就可以看成是射線,從而來認識射線的特徵;再延長這條線段的另一端就得到一條直線。通過三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的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線段、射線和直線。

其次是認識角。

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說角、折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說角是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角;折角是通過動手,讓學生用白紙折一個角,體會怎樣的圖形纔是角;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 的認識;做角是讓學生用兩條硬紙板和大頭釘製作一個可活動的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做好的角來比較不同角的大小。

時間過得很快,眼看就要下課了,看着孩子們那活動的認真勁,我很高興,因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確實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

案例反思:

在課後返回教室的途中,班內很活躍的陳超同學輕聲地對我說:“老師,我還想去電化室上數學課。”面對這孩子坦率的話語,我真的感到好慚愧。雖然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還有待改進,但是孩子們愛上這樣的數學課呀,看來我平時的課堂教學確實還需要不斷改進。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着數學,正如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爲了達到這一要求,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在數學教學中體驗現實生活,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實踐,給學生創設身邊的生活情境,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這樣,有利於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加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

案例點評:

要活化數學的教學,優化學生的發展,就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不斷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充分提供有趣味的、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多樣化素材,使學生感興趣,有感而發,有趣而學。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可以學數學,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這節課,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下學知識,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角》數學教學反思5

《角的認識》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本節課我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本課我通過幾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如:移動角的一條邊,你發現了什麼?觀察這三個角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爲有了教師的放手,纔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會成爲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等)的演示,導出生活中的角。並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後讓學生觸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麼感受。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再利用課件演示畫角的步驟,並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在畫好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並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覺得最大的敗筆在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對“角的大小”的教學上,所以這節課也讓我真正體會了教師作爲一個引導者的重要性,教師有效地引導是學生順利動手、思索、發現和表達和重要前提。當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自已的教學預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時候,教師的教學機智顯得想當重要。比如我在備課時想當然的認爲學生對角的大小能說出一二來,事實課堂上,學生都不能回答。如果我在備課時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時,我想我一定能夠解決。所以在以後備課時一定要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學生會,我怎麼教,如果學生不會,我又怎麼教,畢竟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應該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不應該代替學生考慮問題。

《角》數學教學反思6

“三角形內角和”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的一節探索與發現課,使學生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特徵、高以及三角形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角形三個角的關係。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課堂上我圍繞以下幾點去完成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營造研究氛圍。

怎樣提供一個良好的研究平臺,使學生有興趣去研究三角形內角的和呢?爲此我拋出大、小兩個三角形爭吵的情境,讓學生評判誰說的對?爲什麼爭吵?導入課引出研究問題。“三角形的內角指的是什麼?”“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引起探究活動。我在導入“研究三角形內角和”時,沒有按課前設計的進行,學生直接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而我本身卻沒有順勢進行引導,直接拋出“研究三角形內角和”這一任務,更巧妙的是藉此機會鼓勵學生,以“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不是1800”入手。這一處成爲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如何驗證,這正是小組合作的契機。通過小組內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驗證,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讓學生在小組內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過程。然後再小組彙報研究結果以及存在問題。例如,有些小組的學生量出內角和的度數要高於180°或低於180°,先讓學生說一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三、練習設計,由易到難。

研究是爲了應用,在應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時,第一層練習是已知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求另一個角。第二層練習是判斷題,讓學生應用結論檢驗語言的嚴密性。第三層練習是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練習設計提問體現開放性,“你還知道了什麼”,讓學生根據計算結果運用已有經驗去判斷思索。

四、教學中存在不足。

在教學中,由於我對學生了解的不夠充分,沒有很好的電動學生髮言的積極性,另外的原因是教師本身語言枯燥,過渡語設計的不夠精彩,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後應引起重視。在設計教案時要了解學生,深入教材,精心設計。

《角》數學教學反思7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我們的學校嗎?小精靈聰聰也非常喜歡,並且他還把我們的校園畫成了一幅美的畫兒,想不想欣賞一下?(出示校園主題圖)

1、 從這幅畫上,你都看到了什麼?

2、 其實,有一位新的數學朋友也藏在畫中,猜猜看,它是誰?

3、 對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師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爺爺帶的剪刀裏,還藏在……,又藏在……,哎呀,到處都是它的足跡!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角。(板書課題)

二、 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一)聯繫實際,初步感知。

1、 老師先來了解一下,你們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

2、 同學們想知道的可真不少,我們先來研究其中的幾個。是啊,角住在哪兒?除了圖畫中,在我們的身上,面前的課桌上,課堂的周圍有沒有角的家呢?

3、 老師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嗎?誰過來邊指邊說給大家聽。

(二)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 剛纔大家找到的這些是否都是角呢?數學中的角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接着研究好不好?(電腦演示,出現不同方向的三個角)

2、 你認爲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 我們把這個尖叫做角的頂點,從這個頂點引出的.兩條直的線叫做角的邊,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4、 誰來指出這個三角板的一個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

5、 舉起你的三角板,給同位指出一個角的頂點和邊。摸一摸它的頂點,什麼感覺?再摸一摸它的兩條邊,又有什麼感覺?

6、 現在,誰再說一下,角到底是什麼樣的?

(三)鞏固練習:

1、 現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對嗎?誰來判斷?(出示圖一)

2、 看來,數角時不漏數,也不要錯數,考考你!(依次出示圖一、二、三,讓學生數角)

3、 許多角合在一起,還可以組成美的圖案,欣賞一下。(電腦出示)國慶節快到了,你也可以幫着園林處的叔叔阿姨用角設計一幅擺花的最佳圖案,把我們的高密城打扮得更加美麗,好嗎?

(四)實踐操作,豐富認識

1、 學習用尺子畫角。

(1) 要想設計,不會畫角怎麼行?那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漂亮的角呢?小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個小組想出的畫角方法既快又好?(師巡視)

(2) 哪個小組彙報一下?(生交流),你認爲哪種方法最好?老師也來畫一個。你們能再畫一個開口方向和這個不同的角嗎?(找三生板演,餘生在下面畫,並相互欣賞)

(3) 畫得真好,能標上它的各部分名稱嗎?

2、 做角。

(1)、下面我們放鬆一下,做一個小巧手的遊戲,好不好?你面前有許多材料,除了圖形中原有的角,你還能做出其它的角嗎?看誰做的角最巧妙,老師這兒還有獎品鼓勵呢!

(2)、哪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們做出的角?(生紛紛出示用線繩拉出的角,用圓形紙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紙殼做成的活動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看來角有大有小,老師這兒也做了兩個角,猜一下,哪個大?爲什麼?能想個辦法驗證一下嗎?

(2)、這位同學說用重疊的方法驗證一下,試一試,你發現了什麼?(電腦演示重合的過程)

(3)、老師還要告訴你一個祕密,角的兩邊像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可以變化。注意看(電腦演示角的兩邊變長和變短的過程),你又發現了什麼?

(4)、對,科學家也發現了這個祕密,齊讀一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三、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 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都解決了哪些問題?你從中知道了什麼?

2、 還有的問題,比如:角有哪幾種?等等,我們還沒有及時解決,課餘時間,查查資料,並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讓老師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樂,好嗎?

《角的初步認識》設計說明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使學生形成關於角的正確表象: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課的一開始,人學生熟悉的校園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 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1、 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 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爲進一步探究角的大小與其邊的長短無關做好鋪墊。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在突破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這一難點時,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發起學生急於探究新知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獻計獻策,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充分利用電腦教學的優勢,通過重合兩角以及邊的變化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當然這一點用傳統媒體也是可以實現的。象活動角,伸縮角等等。

三、 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畫角應該是本節內容的重點,但正因有了前面的整體感知,所以在學生眼中,不再是無從下手,加之前面通過角的判斷,它們知道了角的特點是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於是他們各顯神通,有的是把三角板或紙片上的角描下來,有的則是把兩條直的線接在一起,有的則是依葫蘆畫瓢,照老師的樣子徒手畫下來。我都由他們去,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點拔。我相信,只有經歷過,才能記憶深刻,

四、 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在課的最後,我通過讓學生欣賞畫,來引導學生利用角一創作畫,融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爲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角》數學教學反思8

材中安排角的分類與畫角同課時教學,我覺得一節課裏要掌握的知識點太多,學生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把這部分內容分爲兩課時進行教學,先教學角的分類,然後教學畫角。

在教學畫角時,我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提示自主探索畫法。從大展示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家庭作業中出的問題卻較多,主要是畫不準,有的學生甚至把鈍角畫成了銳角,銳角畫成了鈍角等。仔細反思,可能是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學習畫法時,有的學生在小組內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課堂上來看學生好像已經學會了,實際由於體驗不深刻,學生並沒有把知識很好的吸收並內化,掌握得並不牢固,所以導致家庭作業效果不好。

2、學生出錯最多的就是找不準數。這說明學生前面的基礎還是沒打好,對量角器上的刻度還是不熟悉,找不準數。特別是不是整十度時,錯得更多,很多學生都少畫了10度,說明他們在畫角時,對於這個度數的取數範圍在哪裏心裏都不是很清楚。

3、學生在畫角時,內外刻度不分清。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把內外刻度弄混的狀況也很多。這說明他們在畫角時,頭腦裏並沒有去認真想清楚該找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只是看到這個度數就馬上打好了點,導致本來是銳角的畫成了鈍角,本來是鈍角的畫成了銳角。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學生對於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於本單元過於抽象,這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抽象數學知識,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數學抽象思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漸摸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帶入課堂,讓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爲第四單元平行四邊形打下基礎。

4、有的學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學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線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圖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點是一個小洞,學生在重合的時候左移一點或者右移一點就會有10度的誤差等,這些也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干擾。

5、有的學生利用內圈刻度畫角,個位是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內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點,於是找不到記這個點的位置。他們不會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會看的也把刻度線看歪了,偏離到別的刻度去了。還有很多學生對於內刻度的數對應外刻度的哪個數這一點並不熟悉,所以找不到點。

《角》數學教學反思9

今天的課,我把三角形的認識和三角形的高拆開,分兩節課來完成。

其實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三角行,因此對於三角行的特徵,學生完全能自行概括出來。但是對於本節課的難點:探索、發現三條邊的長度關係,感覺自己沒有處理好(從課後的作業反映出來),雖然課前我再三強調讓學生帶10 cm、6 cm、5 cm和4 cm的小棒各一根,但是今天還是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帶,即使是動手擺的同學,得出了不能圍三角形的情況,可是就是無法探究出是何緣由,再加上學生自制學具的侷限性,認爲10 cm、6 cm、和4 cm的小棒也能圍成三角形,那些沒有動手擺,只是看別人活動的同學,就更談不上探索和發現了……總之,本節課的效果不好,可能連難點也沒攻破。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一些突發情況的處理,對於學生課前的準備工作情況還得多加註意、強化要求。

《角》數學教學反思10

本課開始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說說這三個三角形各是什麼三角形。在此基礎上又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它們,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讓學生體會到等腰三角形有可能是銳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鈍角三角形。

在折等邊三角形中,這個要求比折等腰三角形難得多,讓學生照書本的方法操作後,進行了檢驗和反思。通過檢驗又得到了一個 “意外”收穫-三個角也都相等。通過反思,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思考,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增強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角》數學教學反思11

一節複習課,爲了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得到比較有效的複習效果,從選擇例題,到組織形式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就複習的組織形式來看,我進行了反覆的思考,結合我班學生層次和複習的綜合性,我決定選取以兩個等邊三角形爲主題的一題多變的變式訓練方式作爲本節課的重點。從課堂教學的效果來看,感覺教學設計意圖在本節課中基本得到了貫徹。學生通過這組習題的訓練,一方面對動態變化有了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對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掌握了較爲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節複習課的主要思路是“以題提綱,以綱練題”,訓練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題的能力。本課的重點是構建全等三角形知識體系,全面複習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難點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在教學中,爲突破難點,把握重點,

我是這樣進行課堂設計的。首先進行自查與梳理,我設置五個比較簡單的填空選擇題、一個簡單的證明題,大部分學生看到題目,就能瞭解到用什麼知識去解決。分別是全等三角形性質的運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問題的簡單是爲了讓絕大部分學生感到複習並不難,只要用心想、努力做,自己也能複習好。然後,在學生回答後再板書考點梳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判定——角平分線的性質和判定——解決相關的問題。利用板書讓學生明白只有牢牢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才能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在第三部分的複習中進行了例題的精析、習題的精練。設置了三個典型例題,分別讓中等生回答分析思路,再由優生或其他學生談談其它不同的方法,使更多的學生思路開闊,能夠一題多解,以增強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應用的信心。看一看,學生學完之後,在複習中是否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是否形成了自己的解決問題的體系、方法。最後設置了三個練習題,第一題,在兩個三角形中求證角相等、邊相等,訓練學生通過組織條件證明三角形全等,從而證明結論,是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質的綜合運用。第二題,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證明,訓練學生利用HL、直角三角形中角之間的特殊關係證明問題。第三題,是角平分線的性質、判定的運用,這一部分題容易上難度,繼續訓練學生對問題的轉化能力,讓學生明白:在所學範圍內,大部分問題的條件、結論都能轉化成邊、角相等,從而利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明。

《角》數學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接着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境,問題探究生活化

本課教學,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當學生通過操作體會到用對摺的方法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誤差,比較麻煩,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總是用對摺、撕等方法進行比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剛纔所說的對摺、撕開的方法去比較去度量嗎?因此,就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既自然,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數學

以往教學這一內容時,從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認識,教師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紹與陳述,而且字字精練,講究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從教師的角度講,這說明教師對知識理解透徹,語言表述能力較強。但再看看學生吧,什麼度、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老師還沒講完已經要張冠李戴了。本節課是從學生的認識角度去教學概念的:先由比較角的大小着手,當兩個類似大小的角出現時,形成了第一個認知衝突,由此學生想出了很多比較大小的方案,從教師的角度,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從學生的角度想,這些方案就很有創意了。第二個認知衝突便是學生提出問題“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學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認,學生的思維在自然而流暢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雖然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本課所採用的讓學生自我發現的方法與“向兒童呈現學習的材料,強化正確的答案”的傳統學習方法相比,學習效果顯然優於後者。

《角》數學教學反思13

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的小組活動、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內外角的三條性質;並通過交流探討,說理論證,實踐檢驗,加深認識三角形內外角的三條性質。在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及發現知識—探索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上完這節課後,感覺到本節課還有不少地方設計得不好。結合實際,我的反思如下:

1.成功之處:

整體來說,本堂課的教學圍繞三角形的內外角性質發現及應用展開教學,通過學生小組活動,發現結論,並結合所學進行說理論證等使本節課的重點得到了突出,難點得到了突破;並且對學生學習中的情況進行了點評和分析,並對有較多學生存在的問題作出了反饋;教育了學生要善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因此整體設計是成功的。

2.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

以下是不足之處,我進行了反思,並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希望下次上課能有所借鑑:

在用在活動1的時間偏多。 由於七年級的知識結構還不完整,所以引導學生從實例說明到說理論證的數學學習:“量”,“拼”到“等量關係”,“作輔助線”。故花費了一些的時間,不過我認爲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數學證明是嚴謹的推理過程,而不僅僅是“看到的”。

改進措施:在活動過程中,適時引導,方法很多,不必一一講解,只要學生能用一種數理方法驗證就可以,這樣可以爲後續活動提供更多時間。

在實際教學中爲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教師教學的主導性,花費了很多的精力編擬了學生自主學習卷,但是如何用好學習卷,如何處理學生探索過程中的引導和講解也是一門不淺的學問,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反思才能不斷地進步。

《角》數學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角、會度量角。這節課我把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一起進行的。課前我很是擔心,教學內容是不是太多了,擔心會進行不完。沒想到今天這節課完成的很順利。角的分類進行的很快,因爲有好多學生已經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了角的畫法上。

本節課我採取以學生自學爲主的形式教學,學生由於已經有了度量角的基礎,所以課堂上通過自學絕大學生,都知道了角的畫法。通過自學後,我引導學生總結到畫角的重點:一條射線,兩個重合,找準度數,畫好另一邊。只有少數個別的學生存在困難,此時我再發揮小組的作用,幫助這些孩子。在展示環節,我充分讓學生展示不同開口方向和大小的角的畫法,發現有刻度標錯的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尋找錯誤的原因。然後重點練習正確區分內刻度和外刻度的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新知。

反思:由於本節課教學內容較多,設計的在本節課最後拓展提高的一個環節,要讓學生利用一副三角尺畫出制定度數的角,這個練習沒能進行。如果分兩課時進行,我想效果會更好。期待明天的練習會看到學生們對今天知識的更好理解掌握。

《角》數學教學反思15

教師的成長在於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和進行教學反思,下面是我對這一節課的得失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11.3角平分線的性質的第一課時。角平分線是初中數中重要的概念,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性質,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豐富和加深學生對已學圖形的認識,同時爲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

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學、探索能力,求知慾強。藉助於課件的優勢,能使腦、手充分動起來,學生間相互探討,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法和法學

通過創設情境、動手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採用學生自己動手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藉此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三、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本節課我本着學生爲主,突出重點的意圖,結合課件使之得到充分的詮釋。如在角平分線的畫法總結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對比平分角的儀器的原理進行作圖,並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證明。爲了解決角平分線的性質這一難點,我通過具體實踐操作、猜想證明、語言轉換讓學生感受知識的連貫性。

其次,我在講解過程中突出了對中考知識的點撥,並且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實例,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美學價值。

再次,從教學流程來說:情境創設---實踐操作---交流探究---練習與小結---拓展提高,這樣的教學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想與做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想與做中感受和體驗,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像採用這種由易到難的手法,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一氣呵成,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本節課的不足

本節課在授課開始,我沒有把平分角的學具的建模思想充分傳達給學生,只是利用它起到了一個引課的作用,並且沒有在尺規作圖後將平分角的學具與角平分線的畫法的關係兩相對照。

在授課過程中,我對學生的能力有些低估,表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大包大攬,沒有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在教學中總是以我在講爲主,沒有培養學生的能力。

對課堂所用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由於在開始的尺規作圖中浪費了一部分時間,以至於在後面所準備的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給人感覺這節課不夠完整。再就是課堂上安排的內容過多,也是導致前面所提問題的原因。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不應死板教條,而應根據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通過這節課的反思我深刻的意識到自己在新課改的教學中還有太多的不足,以後不僅要在思想上認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更要在實際教學中始終貫徹先學後教的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探究能力。

數學角平分線教學反思二

教材中的引入是一種用被動的方式將學生的知識回想起來。而筆者的引入以交流方式讓學生主動回想起角平分線的概念以及畫法,這樣對學生思維的啓發度深;也讓學生明白前後知識的聯繫,以填空的形式給出讓學生的思維對角平分線是射線、三角形的角平分線是線段有了充分的理解與掌握。這樣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1、這節課主要是用類比的教學方法——將書本的知識隱含的內容表達出來、給學生一種美的感受;將舊知與新知以有效的語言表達出來、合適的方式寫在一起,爲師生的交流創造良好的氛圍;這樣學生的學習就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引申、變更問題,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創造性能力.

2.重視情境創設,讓學生經歷求知過程。本節課引入問題教學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積極投入到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中,通過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深層次參與,倡導同學們要學會用大腦去思考,用耳朵去傾聽,用眼睛去觀察,用雙手去操作,使學生言語與行動逐步起到自覺調控的作用,促進思維的“內化”,從而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

3、教學過程不足之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整個課堂顯得時間倉促,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定理應用。特別是課堂小結,在對知識的梳理上顯然做的不夠。假如對本節課進行第二次設計,我想只探討角平分線性質定理即可,而後補充一些例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進行分析和運用,落實對推理問題思路的探尋和清晰、條理性書寫證明的過程,切實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學語言不精練,有的話重複了好幾遍,過多的點撥剝奪了學生的思維參與機會;課堂提問質量不高,尤其是對課堂語言的錘鍊,不僅僅是表達清楚,更要言簡意賅,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還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應停留在口頭上,還要在實際操作時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