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聽課教學反思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教者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簡單有效的教學過程。聽了這節課後,有以下反思,我認爲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比例尺》聽課教學反思

1、在生活中引入新課。

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爲,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引入階段,教者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畫線段,教者讓學生去畫1釐米、3釐米、9米的線段,這是學生感興趣的事。讓學生在畫圖中認識到比例尺的重要性,也能體會到比例尺在生活中廣泛應用。

2、重視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

課堂上呈現的情景是現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的,提出的問題也具有挑戰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努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現實問題,抽象概括數學知識和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設計意圖是突出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歸納出縮小的'比例尺和放大的比例尺後,並概括出求比例尺時注意點。

3、在自學中學到知識。

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後,怎樣求比例尺這一部分知識較簡單。因此教者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

在學生認識了比例尺,會求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後,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抓住1:1000、1:10、1:1、2:1……。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縮小功能,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教學數學知識時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用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中來,用激情帶動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