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語文《雨點兒》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上冊語文《雨點兒》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上冊語文《雨點兒》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一年級上冊語文《雨點兒》教學反思1

《雨點兒》是一篇童話,文章內容生動淺顯,語言優美,富有童趣,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讓學生知道雨點是從雲彩裏飄落下來的,雨點會給大地上的植物帶來變化。以下是我對於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的反思:

一年級學生對生活當中的一些事物比較感興趣,也比較熟悉,爲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導入課題的時候就播放一段下雨的聲音來引出課題,課題《雨點兒》中的兒化音是教學中的難點,我在指名學生朗讀後發現問題,於是提醒學生注意有個“兒”,但是學生仍不能讀好這個兒化音,於是我就進行了示範讀,讓學生聽我讀然後再讓學生讀,有個別學生會讀,在一次次的示範下學生逐漸能讀好這個兒化音,但是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出現了這個兒化音,學生卻讀不好這個兒化音,特別是放到句子中,總有一些學生會讀錯。我又進行了示範,但是這次的效果不太明顯。在句子中的兒化音學生總是不能適應,因此在讀句子的時候還有許多學生沒有讀準。

經過半個多學期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生字學習的方法,因此在學習生字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將生字圈出來,然後讓學生自由讀生字,自己學習生字(可以說說生字的拼音、偏旁、組詞等。)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在碰到生字的時候可以知道認識這個生字的一些方法。接着我將生字出示,先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如:“數、清、方”提醒學生正音,“飄、落”指導學生記字形。有一些學生還主動介紹了他們認字的方法:“門加口就是問。還有在出示生字後再出示搭配的詞語,柚子到詞的學習,這樣能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爲學生自主識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年級上冊語文《雨點兒》教學反思2

《雨點兒》是一篇童話,文章內容生動淺顯,語言優美,富有童趣,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讓學生知道雨點是從雲彩裏飄落下來的,雨點會給大地上的植物帶來變化。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在教學中貫穿以下教學理念:

一、“趣”字引路,讓識字教學水到渠成。

與生動有趣的文本內容相比,單一的識字環節往往是一個不受學生喜歡的過程。如何讓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參與到識字學習中來,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本堂課作爲本文教學的第二課題,識字環節已經初步完成,重要的是通過複習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生字的掌握。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把生字全都寫在一個個的“雨點”上,設計了:“開小火車叫生字寶寶的名字————把拼音寶寶藏起來讀一讀————送雨點兒回家”等學生喜愛的方式來鞏固生字,學生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等把生字寶寶全都“送回家”之後,又讓學生聯繫板書讀一讀,進一步鞏固了生字學習。

二、重朗讀指導,營造氛圍,激活文本,讓學生暢所欲言。

語文教學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他們進行跨時空的心靈碰撞、情感交流,在角色換位中,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而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注重讓學生閱讀文本,深入文本。在教學課文之前,我向學生推薦了許多寫雨點的小詩如《雨後森林》、《雨點沙沙》、《歡迎小雨點》等,讓他們充分閱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把很多的時間花在了閱讀課文上。在學生自由讀了2—5小節後,我每小節各指名2—3個同學進行了朗讀,並請學生評議。在讀了課文的第2小節後,爲加強學生對問句的理解,在進一步明確了問號的意義後,我把“大雨點”粘在自己身上進行了一個範讀:“你要到哪裏去?”請學生通過聽與看,揣摩一下當時大雨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大雨點很開心!”“它覺得很自在!”“那誰來做做快樂的雨點兒?”指導朗讀好大雨點的話。緊接着讓學生再讀小雨點的話,體會它的心情,交流。進行對話朗讀訓練。因爲有先前的體驗在裏面,所以學生讀得比較投入,彷彿自己就是雨點兒了。讓在學習了第5小節後,學生已經瞭解小雨點使“原來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紅了,草更綠了。”大雨點使“原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我在板書更多的花草後又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花小草們在雨點的滋潤下,長得更紅了,更綠了。它們會對雨點說些什麼呢?用你的小耳朵仔細聽一聽。” “小花小草會說:‘謝謝你們,雨點兒!’”“哇,真爽啊!”“讓我喝個夠吧!”

三、深入淺出,拓展文本,寓教育於無痕

本文描寫了大小雨點兒去了不同的地方————有花有草的地方,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分別給這兩個地方帶來了不同的變化,蘊含着這樣一個道理:錦上添花美,雪中送炭美。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瞭解:對於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要無私地給於幫助。在課文學習中,我沒有也不可能把這些觀點明確地告訴學生,但是通過多次的朗讀,聯繫課前閱讀的兒歌小詩,學生應該能感受到這些。在學習課文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來進行昇華:“如果你是小雨點,你會去哪裏?準備給那些地方帶來些什麼變化呢?” 學生的回答讓我知道:這一堂課的情感目標已經比較好地達到目的了:“我要去火焰山,下大雨,讓火焰山周圍的人不再幹渴,莊稼長得很好!”“我要去大森林,下一場大雨,讓那些亂砍樹木的人嚇得逃回家。” “我要去沙漠,讓沙漠變成綠洲。”“我要去森林,讓小蘑菇全都長出來。”

讓兒童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規範的語言表達感受,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又一個重點,我試圖用自己的實踐來實現理念。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教學中對“消除學生緊張情緒”這一點事先沒有考慮到,課堂上也沒有調控好,以至於部分學生(包括平時回答問題較積極者)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十分緊張。

一年級上冊語文《雨點兒》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雨點兒》這篇課文,不僅僅要告訴學生雨水與植物的生長關係,還蘊涵着更具有人文性的東西。這要通過學生反覆朗讀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讓學生感悟到雖然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去的地方不一樣,但它們的生命同樣精彩。因此不僅要教會孩子們一般的語文知識,還要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迪,在學習中學會做人。本課的'難點就是通過讀課文使學生了解雨水與植物的生長關係,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迪,在學習中學會做人。雖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但通過學習也很容易就悟到了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可是語文教學不能像常識課那樣教學,因此我的教學目標設爲初步瞭解雨點兒的作用,一節課下來學生基本都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課上關鍵還在於朗讀的指導。《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要求1~2年級的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對於正處於閱讀起步階段的一年級孩子來說,讓他們初步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興趣,從而喜歡閱讀,是這個階段閱讀教學最爲重要的任務。因此,我們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並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爲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爲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課文生動淺顯,語言優美,富有童趣,學生愛讀並且能自己讀懂。在教學設計時,我根據課文的特點,以讀爲主線,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引導他們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入情入境地讀、有滋有味地讀,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有所創新,從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讀出雨點的純真。但是美美地讀一讀,比賽讀一讀,分角色讀一讀,關鍵都要在學生對本篇課文熟悉的情況下,可是這節課學生顯然對文本還不是很熟悉,要想讓一年級的小孩子剛剛接觸這篇文章就能很有感情地朗讀確實目標定得有點高,除非課外教師讓學生去把文章讀通,所以學生在課上讀起來還不能很好的表現他想要表現的感情,甚至還有些拖。這也許也是在告訴我:以後的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爲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雨點兒》時,我首先用猜謎語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的從課間活動轉移到課堂中來,爲上好這堂課打下基礎。

我認爲,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薰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美麗暢想的情境和空間,讓他們在美好的環境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培養語感,張揚個性,陶冶行情,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在課文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元的學習策略,如用多媒體課件圖文、聲響並茂的效果,爲學生學習創設美好的想象空間,提供學生體驗、感悟,引導學生美美地學習課文……如,在課始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讓學生跟着音樂數雨點兒,把雨點請到我們的教室裏來,和雨點兒交朋友,很好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在第5段教學中,我運用課件的動畫效果,再現雨前雨後情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通過電腦課件展示雨過天晴,滿眼是紅豔豔的花,綠油油的草,水珠在花瓣、葉片上滾動,蜻蜓、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種子開始發芽、長葉、開花,田野裏冒出了各色的野花,嫩綠的小芽的畫面。讓學生看着畫面內容,感情朗讀第五小節。教師適當範讀,引導學生讀出意境,讀出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

一年級上冊語文《雨點兒》教學反思4

這是《雨點兒》一文第一、二課時的課堂實錄,相對而言這兩課時的任務各有側重。第一課時側重於學生的閱讀實踐,第二課時側重於學生的識字過程。但總體來說,教師均能緊扣教學目標,教師大膽地“放”,讓學生全員參與,主動發展,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給了學生去朗讀、識記,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第一課時的教學,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整體感悟,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採用多種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了讀一讀,畫一畫,貼一貼等手段,增添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快快樂樂學習語文。

第二課時的識字教學,教師不進行繁瑣的字形分析,而是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與生字反覆見面,進而從整體上把握字形。同時在課上注意滲透一些識字知識和識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認識漢字,培養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學生與漢字反覆見面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本課會認,過渡到其他語言環境也能認識,體現了學習語文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認識到了識字是有用的,從而更主動地到生活中識字。

一年級上冊語文《雨點兒》教學反思5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這句話既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又可以說是對朗讀重在感悟這一內涵的高度概括。我校周小平老師在教學《雨點兒》一文時,正是以讀代講,注重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環節一:通讀全文後,出示課文第一小節:“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裏飄落下來。”周老師不講一字一詞,讓學生開火車讀,等學生一個比一個讀得好時,才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的。於是,有的學生說“數不清”是說雨點兒多,有的學生用手勢表示“飄落”,是說雨點兒落下來很輕。周老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後,小朋友就自覺地邊朗讀邊做動作,讀得入情入境。

環節二:出示課文第2—4小節,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用筆劃出描寫大雨點和小雨點對話的句子。劃好再讀,校對後同桌互讀,提醒別人注意讀正確讀通順,然後自由找夥伴把對話內容表演出來。指名彙報表演時,小朋友讀得繪聲繪色,還加上了動作,表情。好幾對夥伴爭着上臺,演了還想演,讀了還想讀,老師都有些欲罷不能。

以上是這節課中朗讀教學的兩個環節,它把老師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顯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讀,以自己的情感理解,達到與別人產生共鳴——巧妙地內化成學生自身的需求;同時對學習的隱性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見解,善於合作,對自己充滿學習的信心等——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爲孩子自身的感悟。

這兩個教學環節至少給我有以下兩點啓示:

一、讀中有悟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周老師的做法告訴我們: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周老師正是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當學生讀着讀着,就自然而然地用動作表演出課文的內容,不用老師示範,就把課文讀得美美的,我們着實感受到“文貴自得,熟讀自悟”所帶來的喜人效果。在課堂中注重強調“讀”和“悟”,能自然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自始至終能有滋有味地活記樂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內化,積累,在生動活潑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二、學中有導

在周老師的課上,我們會發現她像學生的朋友一樣,她已經把自己變成學生與學生,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樑。上課中,周老師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課文,掌握課文,調和學生間的學習行爲的影響,把實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此時,她的作用是幫助,而不是代替。課堂上我們能見到的只是周老師忙碌穿梭的身影:撫摸一下學生的頭,輕拍一下學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傾聽,或偶爾與學生耳語……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老師在關注他。其間有關課文內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讀等,周老師很少提及。孩子們指導別人的過程也即是他們自己練習,感悟,提高的過程。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是一羣剛入學三個月的一年級的小朋友,但學習活動卻進行地有章有法。看來,是周老師的“學中有導”,不落痕跡的“幫助”演繹出孩子們成功的學習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