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第一篇:《五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分數和除法的關係-西師大版2014》

“分數和除法的關係”主要引導學生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教材呈現的直觀的情境圖: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分餅的情境,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相當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課本知識中也有,生活、學習的經驗體會到和以前分餅的問題有相同之處,都是用餅分給一些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個餅的問題,算式是3÷4=?,有直觀的情境圖幫助學生思考,有學生知道這個算式的結果是3/4塊。藉機可以讓全體學生直觀地體會結果不滿1時可以用分數表示,直觀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和除法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驗證“3÷4是否是3/4塊,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塊餅嗎”是這堂課的難點,操作能幫助學生理解。方法一是一個餅一個餅地分,將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個餅,用同樣的方法分別將第二、第三個餅也分,每個小朋友還是分得1/4塊餅,三次一共分得3個1/4塊餅,合起來是3/4塊餅;方法二是三個餅疊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塊的1/4,有3個1/4塊餅,即3/4塊。操作、圖像都是直觀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3/4塊餅”得到的過程,形成豐富、準確的表象。

觀察等式3÷4=3/4、3÷5=3/5可以發現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係,有了板書的直觀支撐,學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母,除號相當於分數的分數線;有了板書的直觀支撐,學生很容易知道除法與分數的區別,除法是一種四則運算之一,而分數是一種數,相對於自然數、小數而言的另外一種形式的數。在理解、掌握分數與除法關係的基礎上,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溝通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形成相應的技能。如,先將被除數改寫成分子,後將除數改寫成分母來的比較簡單,且不容易出錯等等。板書是可以一直留在學生視線中的直觀媒體,便於學生反覆觀察、比較,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結論。

情境圖、動手操作、直觀演示、板書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試一試”是讓學生把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換算成高級單位的單名數,題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學生交流中有兩種思路,一是運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問題的,把1米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這樣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級單位換算成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和除法教學反思高級單位時,用除以進率的方法解決問題,即7÷10=7/10(米)。運用分數的意義和規律準確完成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在思考時是離不開直觀的支撐的。直觀是學生理解的基礎,直觀是溝通知識的橋樑。

第二篇:《五年級數學下冊 教學反思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教學反思 人教新課標版》

本課是引導學生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並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進一步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的解答方法。在教學時我是從先把四個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幾塊?再把三個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幾塊?讓學生分別列式。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兩個算式的結果。學生很自然就發現一個可以得到整數商,一個不能。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不能得到整數商的可以用什麼數表示呢?自然的導出分數。我覺得這樣處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真正產生學習的需要,體會到用分數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初步的感知到分數與除法之間確實是有關係的。這樣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些,興趣也高一些。在例題的教學中,學生對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掌握的也不錯。我重點是強調了單位換算,通過引導學生比較,發現單位間的進率就是分母的結論。學生運用這樣的結論進行相關練習時正確率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篇:《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觀察是學生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如在本課得出被除數÷除數=被除數 / 除數時,我有意識的提出質疑: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中,有什麼問題要問?學生有的自學了課本,有的依據課前或平時積累的經驗,提出:(1)分母能不能爲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們的關係?(3)分數是不是就是除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指向明確,突出了課堂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並在觀察發現中答達成問題的解決。有的學生認爲分母不能爲0,因爲分母相當於除數。個別同學認爲分子也不能爲0,但遭到同伴的反駁,澄清了分子可爲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當教師提出用a表示被除數,b表示除數時,學生很輕鬆就用a/b表示出來;在探究“分數是不是就是除數”,學生的爭辯非常激烈,點燃了課堂學習的熱情,有學生認爲從被除數÷除數=被除數 / 除數的關係中,非常明確說明分數就是除數,不然怎麼用“等於”;有學生從教師提出:“我們學過了哪些數”中得到啓發,認爲分數是一個數,而除法是一道計算的式子,反對上面學生的意見,得出分數不等於除法;有人認爲意義也不同,分數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叫做分數,而除法表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通過爭辯,明確分數和除法的各自意義,提示了“分數相當於除法”的生成目標,體驗了成功所帶來的信心和力量,實現了以人發展爲本的教學理念。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二、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爲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爲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