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教學反思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教學反思1

首先我要感謝上級領導和本學科老師不辭辛苦頂風冒雨來到我們香安小學交流研討。《品德與社會》新教材力圖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使用好教材。我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這個主題中,利用多媒體根據教材呈現了一組學生日常生活熟悉的場景:吃早餐;上學路上;乘公共汽車;進校;到商店買學習用品;回家看電視。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尋找爲我們生活提供方便的各行各業的人們,特別介入了剛剛過後的五十年一遇的暴風雪一幕幕感人的場面,從而讓學生的道德體驗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教材有一句話:“我們來觀察一天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爲我們服務。”我就是根據提示話,假設想象暴風雪那天要是沒有環衛工人、沒有警察叔叔,這時我們的城市會怎麼樣?我們的生活又會發生什麼變化?緊密地開發了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他們體會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與他人的一種內在聯繫,從我們離不開他們的服務入手,感受人與人共生共存的關係。回到主題: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我們就可以發現其中的關鍵詞“需要”,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讓學生髮現相關的人,更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需要”。

我們知道,“需要”是一種體驗過程,在學生的體驗培養中既要有情感的投入,也要有思維的介入,情理交融才能使感悟深刻豐富。我創設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人們的服務是他們所需要的。課前我拍攝的`一組照片,目的是讓學生們發現我們學校收發室的 劉 老師,食堂的叔叔、阿姨,還有打掃衛生的阿姨爲我們工作的場景,可能孩子們每天都他們交流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通過課堂教學的體驗,孩子們清楚地感受到由於他們的辛勤工作爲學校和大家創建了一個舒適的環境,孩子們再遇到他們時就能很尊重他們的勞動,這樣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就能夠凸顯出來了。無論是什麼課,總會留有遺憾和不足的,在多媒體軟件應用的連貫性上操作不是很熟練,今後我會更加註意,課件中的播放順序應由近及遠,靈活選擇教學行爲。

希望今後,我能夠和更多的品社教師通過交流與學習提高個人專業化的發展,爲更多的學生服務!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教學反思2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教學反思:《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個話題。這節課的活動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各行業勞動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初步認識社會生活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共存關係。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活動板塊以達到《我們的生活需要誰》的活動目標:

第一、師生談話導入,引出話題。

首先與學生交流:在家、在學校都是哪些人來照顧我們的生活,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父母和老師。然後,話題一轉:“其實我們每天除了享受父母和老師的愛,還享受着很多人帶給我們的方便。” 在音樂聲中,老師講述自己曾被一位出租車司機幫助的經歷,爲下一環節的活動做好了鋪墊。

第二、學生調查交流,自主體驗。

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挖掘生活中各行業的人帶給我們的方便,並通過三個活動:1、假如沒有清潔工;2、我當服務員;3、動畫配音。讓學生在活動中切身體驗服務行業的工作,懂得其必要性,從而從內心深處對他們的工作產生感激,並尊重各行業的勞動者,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第三、學生自主總結,話題延伸。

通過以上幾個活動,學生已經充分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共存關係,在此通過一組各行業勞動者圖片的展示,讓學生再次走進他們真實的生活,在背景音樂《感恩的心》的激情襯托下,學生髮自內心的大聲呼喊:“生活因你們而精彩,感謝你們!”把整堂課推向高潮,同時也使本節課的活動目標得以充分體現。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這節課的設計我在努力體現《品德與社會》新課程的重要理念----“走進社會”。學生們從觀察生活入手,通過各種真實的活動,由淺入深地認識社會、瞭解社會,體驗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共存關係。

教學中,孩子們在情景中去體驗勞動者爲我們生活提供的服務----服務員的模擬,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服務員的默默無聞是我們生活的需要,也更是他自己在社會中生存的需要,從而揭示勞動者與社會的依存關係;在視覺享受中去感受勞動者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快樂----由配音演員引發開來,幕後的勞動者們可能並不爲人們所知;在問題假想中去發現如果沒有清潔工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我們的生活環境又會是怎樣的呢。在這些與孩子們生活緊密相連的活動中,他們深刻地認識“原來我們的生活一刻都離不開這些勞動者呀!”這就是我執教這一課希望看到的。正像課堂結束時,我問學生:“你們知道今天老師給大家上這節課爲什麼很高興嗎?”有兩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可能是因爲通過今天這節課,我們大家明白了:原來我們每天都在享受別人的服務,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勞動吧!”我非常高興看到,孩子在用心感受着生活,思考着生活,這些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或教師講的現成結論,而是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實踐和創新的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種知識,感悟出一定的道理。

但本節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位學生在說自己調查“我的生活需要誰”時,提到媽媽曾爲了給自己看病而累倒的事,流下了難過的眼淚,而這時,我本是啓發學生說除了父母和老師之外的勞動者,出現這種情況是我始料不及的,當時,只是一句帶過,沒有及時對這個學生這種懂得父母的愛的作法做出相應的表揚,使這個教學環節留下了難以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