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係》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係》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討論的活動中,經歷探索三角形三邊關係的過程,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本節課是讓學生以同桌活動動手操作的形式充分感知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和我的教學設計是相符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係》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關注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在於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一是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讓學生利用桌子上的紙條擺一擺,看看能否圍成三角形,結果有的學生圍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學生沒有圍成三角形,此時,老師接過話題:這是爲什麼呢?能否擺成三角形估計與三角形的邊的'長短有關係,這樣很自然地就導入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二是同桌合作,探究規律: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驗的三張紙條的長度填寫表格,這個過程必須得學生親自動手,在此基礎上觀察、分析、發現、比較,從而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教學中,我有意設置這些實際動手操作、共同探討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又讓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關注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本節課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學生熟知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情境,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樑,使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如:由老師上班的路線圖導入,教學新知後我再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爲什麼老師上班走中間這條路最近?練習中的“用花盆擺三角形花壇”等都是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將“猜想—驗證—歸納”貫穿始終

整個一節課我都採取相應的措施引導學生自己猜想、自己驗證、自己歸納,體現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想:知識老師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師教的這種方法卻可以受用無窮。

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束縛在教材的條條框框中,而忽視了班上少部分同學的靈感和智慧。在課堂中,如果我能及時捕捉這一信息,並因勢利導,我相信本節課,不僅能找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還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最優化方法,一定會爲本節課增色不少。

2、不太注重教學細節,未能順利的駕馭課堂。如:學生動手操作時,具體要求說得不夠細緻,導致有些同學操作時得不到要領,對學生出現不同意見時的處理,也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