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找規律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一、表現在材料提供上。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通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啓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找規律教學反思2

《找規律》本單元研究簡單的搭配現象。日常生活裏經常會遇到與選配有關的實際問題,如服飾選配、飲食搭配、顏色搭配、路線選配、隊伍組配……讓學生研究一些常見的搭配現象,初步學會搭配與選擇的方法,體會選配的規律及計算,是發展數學思考的載體,也有益於學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研究簡單的搭配現象。聯繫實際問題理解“選配”的含義,學習不重複、不遺漏地有序選配,探索計算選配方案總個數的方法。

本節課中我首先設置小明購買活動用具的情境,提出一個“可以有多少種選配方法”這個問題。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學生是有難度的,之前我設置了一個坡度:提問“可以怎樣選?”藉助這個問題讓學生理解什麼是“選配”。接着讓學生有目的的探討一共有多少種選配方法?此環節通過生與生的交流,讓學生明白不僅可以“先選木偶、再配帽子”,也可以“先選帽子、再配木偶”。這樣通過觀察、猜測、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打開了學生的選配思路,激發動手選配的熱情,構建起對數學富有個性理解的過程。

接着是用圖形代替實物,連線表示選配,再次體會選配的過程,設計這個層次的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從實物到圖形,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數學教學中的解決實際問題,其目的不侷限於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教育價值更體現在獲得實際問題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這裏用圖形代替實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簡便等優勢,還有利於學生深入體會選配的含義,引導學生逐步構建數學模型。

然後是找尋兩種物體選配間的規律。學生髮現規律並不是很困難。因此在此環節中我有意設計了讓學生分兩組進行研究:一組研究2頂帽子,8個木偶的選配情況;一組研究4頂帽子,4個木偶的情況;研究了三組事例:2、3、6;2、8、16;4、4、16,這樣學生比較容易發現兩種物體個數與選配種數之間的關係。最後讓學生在得出兩種物體間搭配規律後進行驗證。

本節課中在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去探索:

1、學生用學具擺一擺之前,教師給予學生比較明確的學習小提示:就是要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所有選配方法。因爲要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所有選配方法,富有挑戰性,容易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的願望。

2、研究兩種物體的數量與選配方法的種數,這三種數量之間的關係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或許有些學生在2、3、6的情況研究中能夠發現規律,但並不能僅僅從一個例子中得出規律,所以藉助這個例子,再研究2個例子,這樣讓學生在“找”中探究,讓學生在“找”中思辨,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共識,悟出規律,讓規律在學生的探究中內化,建立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型。

3、練習的設計,本節課的練習設計重點突出生活因素,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在最後設計了襯衫與領帶的搭配,讓學生從搭配的結果反向思考兩種不同事物數量的可能性。在這裏考慮到思考的難度,設計了一個坡度,分別說出3件襯衫可能的搭配方法,最後再說出選配方法的種數是12的可能性。

總觀本節課,我努力通過課本中的主題圖創設情景,爲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在學生分工合作中,選一選,配一配,培養孩子有序、有規律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找出選配的種數與兩種物體數量間的關係,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身邊。

找規律教學反思3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着“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爲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回顧整節課,學生時時閃爍着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激趣導入,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快樂遊戲貫穿於課堂始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先是全班學生合唱一首兒歌《小星星》,輕快的歌聲引入,再用同學們非常想得到的獎品智慧花入手,從動作、圖形顏色的.重複排列,引出課題找規律。接着圍繞“裝扮聯歡會的現場”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裏,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課堂設計了塗一塗、畫一畫、猜一猜等教學環節,讓每個孩子都動起來,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規律的認識,還有讓學生創造規律,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要表演規律,課堂學習氛圍空前高漲。玩中學,學中玩,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的學習輕鬆又快樂。

2、探究性、活動化是本節課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的規律,聲音的規律,動作的規律……本節課中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3、聯繫生活,感悟規律的美,融品德教育於數學課堂中。

生活中處處存在規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尋找規律,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又讓學生暢所欲言,表述規律,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昇華,並從孩子們的回答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如:學生找到了紅綠燈、斑馬線都是有規律的,適時教育學生過馬路時要遵守交通規則;學生在欣賞規律美時,當課件播放到軍人叔叔齊步走的圖片時,適時教育學生要向軍人叔叔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食糧。

本節課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趣味中觀察、猜想、欣賞,在美的感受中學習有趣的數學,更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找規律教學反思4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怎樣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爲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學習方式是關鍵。本節課預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廣泛交流自己的發現,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嘗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物的變化。

“簡單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這一節課,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畫一畫”這一活動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規律,進一步提高找規律的能力,同時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此外,學生通過“擺一擺”,自己創造規律這一環節,使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得到了昇華,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在小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意識。

找規律教學反思5

找規律這節課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找出規律、用語言描述規律、會用規律、創造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感受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欣賞規律美。

這節課上得並不完美,課後進行了反思:

一、課的開始是給出10個圖形,10秒記住,男生女生比賽,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髮現有規律的一組記得快、記得準,沒有規律的一組不好記憶。

在實際教學中,雖然男生那組沒有規律,但男生的速度並不慢,記得也比較準,雖然在第三個圖形時有點慢,但後面的全部說出來。

課後進行了反思,發現在設計上出現問題,除了第三個圖形不好記憶外,其他的圖形還是有規律的,沒有更好突出有規律一組好記這一特點。

二、在觀察主題圖時,設計的是讓學生觀察,找出哪些是有規律的,然後一一分析,出示彩旗規律時,重點講解,讓學生髮現規律,,圈出一組規律,教學用語言表述規律。

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給學生準備彩旗圖片,學生沒有辦法動手圈一圈,只是直觀的看課件。在後面的規律中都是學生一起說,點名讓學生說較少。今後課堂應多給學生說的機會。

三、在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時,事先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的。這也是教學方面的一個失誤。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紀律方面: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天氣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學設計不吸引他的注意力。教學方面:課前顏色記憶大比拼設計不充分,沒有突出規律的特點;課前沒有給孩子準備圖片,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前準備,教師做好準備才能更好的把課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