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吵》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爭吵》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爭吵》教學反思(精選5篇)

《爭吵》教學反思1

《爭吵》是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我”的心裏變化,以及“我”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學時特別重視對課文文本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採取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以下問題:

1、誰和誰爭吵?爲什麼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後怎樣了?

2、當克萊諦弄髒我的本子之後,我爲什麼報復他,弄髒他的本子?

3、爭吵後各有什麼表現?

4、通過父親的話體會父親對我的教誨。

探究第一個問題時,我採取了課題質疑的辦法,以檢查預習的形式來完成,並借學生的回答板書:原因心理變化結果教誨,使學生們可以根據板書對課文的脈絡一目瞭然,並以此來總結全文的主要內容,收到較好的效果。

探究第二個問題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有關語句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談到“我本來會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讓我很不高興”,有的學生抓住“哼,得了獎,有什麼了不起!”於是我想報復他。談了自己的體會,我又通過適當的引導,學生們體會出了爭吵的真正原因是:“我”嫉妒克萊諦得了獎。

探究第三個問題時,我充分的採取了讀思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從課文有關段落中畫出描寫“我”和克萊諦表現的句子,並想一想這些句子表現出了人物怎樣的內心。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比較容易的從相應的句子中體會出了“我”的不安與後悔,後悔自己罵了克萊諦,覺得不應該做對不起他的事;心裏很想向克萊諦承認錯誤,又覺得太丟人;心裏暗暗說向他認錯,可嘴裏又說不出請他原諒。教學時,我聯繫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後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讓學生再讀中體會,學生們又感受到了我的“知錯、愛面子”。

對朗讀的指導,也是這部分的一個設計重點,如,“要是我沒有罵他”讀出後悔的語氣;“我又記起父親……這幾個字怎麼也說不出來”這一部分,讀出矛盾的心理。通過對有關語句的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看看克萊蒂的表現:“不時用眼睛瞟我,從他的眼裏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結合對瞟這個詞語的理解,想想克萊蒂這時在想什麼?他說“我在外面等着你”時心裏會想什麼?“我”說“我也等着你”時,又會想什麼呢?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們都說在外面等着對方,倆人想的一樣嗎?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兩個主人公的不同表現,體會出這兩句話的含義完全不同,兩個人的心態也不同。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了充分的認識後,才能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於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繫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爲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於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禦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禦。

在充分的體會了父親對我的教誨之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中的兩位主人公,你喜歡哪一位,並說出你的理由,最好是能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證明你的觀點?引導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瞭解。果然,大部分孩子都說喜歡克萊諦,喜歡他寬容、大度、主動認錯,也找出了文中相應的句子,就在學生的回答慢慢沉寂之時,有一位同學說:“我喜歡安利柯。”並說出了他的優點:雖然愛面子,但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藉此,引導孩子們要對一個人有全面的認識,不能只看缺點,不看優點。而對於本篇課文對孩子們情感的引導,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從中學到了哪些處理生活中衝突的方法。所以,我又提出:假如你在生活中再遇到矛盾,你會如何去處理?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從中也看出了孩子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友愛、寬容。

對重點詞句的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終於捱到了放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麼?再給“挨”字換詞。可不可以換成“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爲“等”的心情並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捱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是在挨,捱了批評不好受……最後走進我的內心。

可是剛學完這課班上就有同學告訴我:“老師,扣分了。”原來,丁美玉發作業本不小心扔到了地上,廖道銘就動手打人。我很生氣,本想狠狠地批評他們。想到剛學完《爭吵》這篇課文就吵,於是我因勢利導說:“剛學完爭吵這篇課文,文中的同學怎麼做的?“主動向同學道歉。”丁美玉說。“那你們呢?”“對不起,廖道銘,我不該把你的本子扔地上。”“你不是故意的,是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吵架了。”

接下去的語文課,我讓孩子們結合實際,寫一件你以前與同學發生爭吵的事情,仔細回想一下當時是怎樣處理的?學了這篇課文以後,你受到了哪些啓示?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麼辦?”同學們聽了,有的低頭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筆和紙,認真地寫了起來……因爲課文寫的就是同學之間發生的事,語言樸實真切非常切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

學以致用,將語文教學與具體實踐結合,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不遇到類似事情,即使同學們課堂上朗讀的再好,理解課文再透徹,也可能隨着下課鈴聲的敲響孩子學習暫告結束。然而,正是班內的突發事件,激發了我的靈感。因此,依據新課標與實踐結合進行有機教學,應該是我們勇於探索的方式之一。

本堂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所提問題的明確性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進。學生的發言面比較廣,但對於一些問題,學生回答得不夠準確之後,評價的導向性不夠,這樣再找同學起來回答,還是不夠準確,這時我又想要引導學生自主去探究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簡單的告訴他們,殊不知時間就這樣流走了。由此反應出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自己的教學語言還要豐富,尤其是對課堂學生回答的評價語要及時有效,這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途徑;另一方面,督促孩子們認真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應該常抓不懈。

《爭吵》教學反思2

《爭吵》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一、教學中的收穫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能融會貫通,讀出“我”(安利柯)的斤斤計較、愛面子和報復的心理,同時也能感覺到“我”的後悔和反思,以及想認錯的矛盾心理。而克萊諦留給大家的是寬宏大量,寧願自己吃點虧,也不想失去好朋友的真誠顯而易見。還有“我”的爸爸講道理、無私、不偏袒自己孩子的高尚品質也讓孩子們敬佩不已。

特別是孩子們能抓住“字眼”來解讀文本,讀出了很多文字背後的文字,讓我感動。比如:從“急忙縮回”讀出了克萊諦其實並不想讓老師知道這件事情,可能他認爲這是一件小事,或者他覺得我們是好朋友,可以自己解決這件事的,所以儘管對安利柯的做法很生氣,但還是不願意讓老師知道。從“挨”可以看出安利柯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因爲他心中一直想着:不知道克萊諦會怎麼對我?是打我?還是罵我?或者要和我絕交?因爲這時候的他其實已經很後悔了,但又不知道克萊諦心中怎麼想,時間也就顯得特別慢,一分鐘就好像一個小時似的。從“楞住”讀懂了安利柯沒想到事情竟然會是這樣的結果,因爲他根本沒有想過克萊諦會這麼容易就原諒他,沒有罵他,更沒有打他,這讓他出乎意料,所以他一下子楞住了……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孩子們竭盡所能,非常理性地看待了事情的經過,並結合自己的實際說出了許多道理,都表示不能像安利柯那樣斤斤計較,要原諒別人的過錯;假如遇到這樣的事時要像克萊諦那樣寬宏大量,吃點虧又有什麼呢,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認爲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孩子們都懂得了同學間相處要和睦,不要有報復的心理,要善於原諒別人的過錯,還要學習克萊諦主動與別人和好,等等。但是,這樣的思想有沒有孩子們在行動中真正得到落實呢?

二、行動中的反差

就在我們學習《爭吵》的過程中,班中發生了不少同學間的“爭吵”。最先是體育課上小豪和卓因爲投籃的問題吵了起來,後來演變到拳打腳踢,一個被踢疼了肚子,一個手被踢腫了。當我在調查整個事情的過程中,兩個孩子各執一詞,最終指向的問題是:“他以前怎樣怎樣?”原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兩個孩子都“積怨”很深了,相互之間有過很多的摩擦,因此在課上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不讓誰,都指責對方的行爲如何的不好,都認爲自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他以前怎樣做的。後來,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大家都覺得他們都只看到了別人的錯誤,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多想想,或者爲別人多想想,這樣事情就容易解決了。最後,在大家的分析下,在我的引導下,讓他們兩個都反思了自己的行爲,認爲這樣的“得理不饒人”是不對的。而後,他們便重歸於好了。

接着又發生了越越和輝輝的事件,事情是這樣的:越越還不會玩溜溜球,繩子一甩出去,球就收不上來,輝輝便在一邊笑她,她自尊心受創就推了他一把,他撞到了桌子邊上,腰部撞疼了。於是,他就去拉她的耳朵,最後她就哭了。

說實在的,看着眼前這兩個孩子,我有點氣餒,剛剛課堂上的教育哪去了?於是乎,先讓兩個孩子各自陳述事實,反思自己的行爲,但讓我失望的是,他們依然指責對方,認爲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先怎麼樣的,責任在他(或她)。沒有辦法,我只能再拿他們當作活生生的事例,讓大家參與討論:有的說輝輝笑是不對的,有的說越越也不對,被笑一下又有什麼關係呢,還有的說輝輝你取笑人家已經不對了,怎麼還可以去拉她的耳朵呢?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最後堯堯總結性發言,說:“我認爲這件事主要還是在於他們兩個只考慮了自己的感受,假如都能爲別人着想的話,這麼小的事值得越弄越大嗎?把芝麻大點的事變成了西瓜似的。”她的比喻讓大夥兒都笑了。是啊,就是這股不肯吃虧的勁兒使他們倆誰也不讓誰,讓事情愈演愈烈,寬容不見了,針尖對麥芒,得“理”不饒人再次出現,讓人無奈。

類似的`事件還不在少數,爲什麼我們的教育如此蒼白?我們的孩子怎麼了,爲什麼這樣的自我中心呢?

三、寫話中的真實

結合《爭吵》的學習,作業中安排了一次小練筆,要求學生寫寫自己與同學之間發生的一件事,我便要求孩子們回憶這一段時間以來與同學發生過的事情,並寫下來,着重強調了“真實”,寫出真實的事件,真實的做法,以及自己真實的心裏想法等。

昨天晚上,我花了三個多小時閱讀了孩子們的48篇作文,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感受,真實的讓我有種莫名的悸動,突然間覺得班級中似乎涌動着一股“暗流”,一股我不曾注意到的“暗流”,它靜靜地流淌着,無聲無息,卻是那樣的動人心魄。

1、悄悄存在的“規則”

“三八線”在我讀書的年代存在過,也曾經看到過一些不太和睦的同桌爲了佔的位置多少而用筆(或刀)在桌面上劃(刻)下一條線,並制定下規則,一旦犯規就受到怎樣的懲罰等。在這次的作文中又讓我重溫了這條“三八線”,有六個孩子寫到了這方面的事,寫出了與同桌之間的矛盾,如何爲了“越界”問題而爭吵等。甚至有一個孩子還寫到有一次在課堂上,因爲同桌的手臂越過了“三八線”,他爲了提醒她而沒有聽老師講課,當老師提問的時候就回答不上來了。這真讓我無話可說了,難道一張桌子必須分得這樣清楚嗎?難道“越界”的問題比聽講還重要嗎?

2、相處中的小“摩擦”

班級是個大家庭,大家生活在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的事情發生,這應該說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們的孩子可不這麼認爲。像韻韻把琛的新球鞋踩髒了,儘管韻韻馬上向他道歉,但琛就是不依不饒的,非得要她幫他擦乾淨爲止。還有傑傑扯掉芷心的鈕釦,讓兩個人都記憶深刻,這次不約而同地寫了。而穎穎和小宇卻因爲一次無意中的失誤,引發了一場劃線風波,兩人都用筆在對方的作業紙上劃線,互不相讓,最終一個人還被劃破了手背。體育課中,佳佳和子晴因插隊的問題吵了起來,兩人都拒“理”力爭……一樁樁,一件件,其實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孩子們就是不能諒解,把不小心也理解爲故意,甚至還有的有着強烈的報復心理,比如小宇寫他因越越在課堂上隨便拿了他的橡皮來用,下課時,他就乘她出去的時候把她的鉛筆盒翻得亂七八糟,還把裏面的鉛筆弄斷,以此來報復她。

3、以自我爲中心的做事法則

也許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吧,很多孩子做事只考慮自己,貪圖方便,往往用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還順手。像博彥說婷婷經常在課上拿他的橡皮來使用,沒有說明原因,也沒有說明理由,就這樣想當然地拿了、用了,也從不說聲“謝謝”,就像用自己的一樣,這讓他覺得很鬱悶。芷心自己體育課不帶籃球,經常不經過慧慧的同意就拿她的籃球來玩,有時甚至把球扔到草叢裏,這樣的行爲又說明了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晗晗做的事就更離奇了,她把撿到的一塊橡皮送給了別人,讓失主着急,而拿到橡皮的那個同學還蒙受了“不白之冤”,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啊。

4、同學關係的微妙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三年級的孩子還很小,他們都很天真可愛,心無城府,但從這次的作文來看,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看法了,不能再把他們只當作孩子來看了。舟舟寫到了與雙雙、子晴的關係,她寫道:“我和子晴玩,雙雙就會不高興。我和雙雙玩,子晴就會不高興。我和她們倆都是好朋友,可她們倆卻不是好朋友,所以,只要我和其中的一個玩,另一個就一定會不高興,這讓我很爲難。最後只能兩個都不玩,我找另外的同學玩……假如大家都是朋友,那多好啊!”另外雙雙自己在文章中也寫到了與同學的相處,讓她左右爲難。小小年紀就開始苦惱人際交往,這不是太累了嗎?我真爲這些小不點擔憂啊。

5、爲人處事缺乏信用度

講信用也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但孩子們的信用度明顯不足。比如遙遙有一本好看的書,恆恆想借來看,聲明是第二天歸還的,遙遙想着反正明天會還我就借給他吧,但他卻沒有準時歸還,而是一拖再拖,讓遙遙的心都涼了,最後還是花了一點心思纔要回來的,甚至還驚動了他的父母。再比如希希連續三次向我說“我錯了”,但結果呢,他什麼都沒有改,依然我行我素,這樣的懺悔有什麼用呢?叫我如何再來信任他呢?

另外還有個別孩子寫到了因自己忘帶書,向別人借,但沒能成功。同學中還有小團體的存在,在某一事件中有孩子爲了朋友“兩肋插刀”,還咬傷了人。諸如此類的文章雖然是真實地再現,但讓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竟然有那麼多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原來在快樂的背後還有着這麼多的不快樂。

在這次習作中只有四個孩子寫到了朋友之間的相互幫助,寫出了友誼的美好:陽陽寫自己在出黑板報時不小心摔下來,苗苗的幫助讓他難忘;苗苗寫因自己跑得太急撞了阿成,便主動向他道歉,而阿成也很容易地原諒了她,兩人成爲好朋友;李想想起了自己在接力賽時摔傷,堯堯和阿成帶她去老師那處理傷口的事,很溫馨;小豪主動借記號筆給祺祺,自己感覺非常快樂。四十八分之四,這樣的比例是否太少了?

四、我的反思和迷茫

學以致用,這是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的話。但從這一次的教學和寫話來看,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們的孩子還不能把課堂上學來的知識(或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去,儘管他們說起道理來也是頭頭是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不能吃虧、拒理力爭、自我中心讓孩子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和感受,事件也就有了不斷升級的趨勢。如何才能改變孩子們的處事法則呢?我想僅僅批評教育是行不通的,還需要一定的疏導措施,但是,我又該怎麼疏?怎麼導呢?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把書本上學來的道理應用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去呢?我又該如何控制這股涌動着的“暗流”呢?怎樣才能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交友的快樂呢?

《爭吵》教學反思3

從教二十多年,對語文教學頗多感慨。教語文不易,教好語文更難。考試是指揮棒,圍着它轉時,我們有許多語文教師失去了自我,放棄了對教學方法的探討和對語文教學深層次的思考。面對學生不會閱讀,害怕作文的現實,我們心焦,但又無能爲力去改變它。

現在用新課標,新教材了,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新機遇、新起點,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走幾步新路子成爲可能。

當然,我的語文課並沒有什麼出新,只是對語文傳統課堂的細化與總結而已。我力圖展示的,只是我在平時閱讀教學中的做法。

這幾年的語文教學界,非常重視讀的訓練,在這方面的探索與嘗試,成功的範例很多。不過,我認爲,閱讀,有深有淺。一目十行是閱讀,水過地皮溼是閱讀,精讀細讀也的閱讀。都說我們手中的教本應該成爲學生的學本,也有讓學生自主閱讀的說法,但我們一線的教師比誰都明白,孩子小,在他們沒有自主學習能力,還不懂得如何讀好一篇文章的情況下,任其“自主”,那是一種放任,學生是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今天我在課堂上所展示的,就是自己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些做法。具體包括:

1、鼓勵學生藉助工具書,特別是字典。它對學生通讀課文有很大的幫助。善用工具書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2、鼓勵學生每讀一篇文章都要了解大意,這是對文章整體的把握,也是一種概括性思維的訓練。

3、鼓勵學生養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這一訓練過程,往往成爲語文課堂教學的焦點。以前的“滿堂灌”,老師將自己的所思灌輸給學生,偏了方向;而“滿堂問”也未必就能引起學生的思考。爲了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滿堂灌”和“滿堂問”又被搞成了“滿堂超”。但學生在這樣的所謂“活躍”的氣氛中,即使是能夠思考,也不會是深刻的。閱讀者,特別是善閱讀者,是能夠邊讀邊思的,這是一種很不錯的閱讀習慣。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一閱讀習慣呢?我所用的方法,就是教會學生做批註。已經在課堂上有所展示了。它使熱鬧的課堂沉靜了下來,也使浮躁的童心沉靜了下來。只有心與心的交流與對白,這應該纔是閱讀的佳境。當然,小孩子的思考不免流於膚淺、偏頗,放任他們的思想,信馬由繮,就沒有我們老師的事了,也是不負責任的。所以,還必須有一個收攏與限制,這就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教師與以必要總結,進一步點明課文的學習要點,使學生的思維與理解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

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也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豐富語言庫比儲備知識庫更爲重要。積累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必須。所以,我的語文課堂也安排了這一環節,所期望的,就是讓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也會注意主動積累語言文字,形成自覺積累語言文字的習慣。

以上是我在第一課時所展示的教學教學內容的說明。也算是我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模式吧。需要說明的是,一讀識文,二讀思考,三讀品味,四讀積累,並不是說,把文章讀四遍,而是代表了四個層面,代表了每一層面上的不同要求。

在第一課時傳授學生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安排第二課時的閱讀方法應用,這也是我近年來一直在堅持的做法。學以致用嘛。掌握了一種閱讀方法。然後馬上給學生一個應用這種方法繁榮機會還是必要的。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正可謂一舉兩得。當然,要在第二課時閱讀另一篇文章,就必須對課本上的精讀課文的講讀進行精縮。如果不管眉毛鬍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惟恐落掉每一個細節,總擔心考試考到學生不會,這樣是完不成教學任務的。其實,語文說到底是一種能力,學生的語言分析與應用能力,正是在大量的閱讀中自然形成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大一些。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也就沒有必要去擔心學生應付考試的問題了。

偏頗與謬誤之處,望海涵並撻伐!

《爭吵》教學反思4

《爭吵》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15課,這是一篇重點課文。《爭吵》敘述了克萊諦和“我”之間因爲作業本不小心被弄髒了而引起爭吵,最終,在克萊蒂的主動認錯下,圓滿解決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知錯能改的良好品質。課後感覺還是有幾處亮點,所以寫了這篇《爭吵》的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爭吵》這篇文章時,我側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我”跟克萊蒂發生爭吵之後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反覆朗讀,用心體會,這種方法使學生感到事情真實具體,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我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如果自己在與朋友之間有矛盾時,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最後要求學生齊聲朗讀父親說的話,並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課後反思:上完《爭吵》後,自我感覺這節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學生也比較積極參與。但在一些問題的引導上還做得不夠明確,三年級學生有點莫名其妙,不知從何答起。另外感覺自己的臨時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於一些不在意料當中的回答有些手足無措。

《爭吵》教學反思5

選課之前我一直猶豫不決,《爭吵》這篇課文篇幅很長,語言的訓練點也不明顯。但是這又是一篇接近學生生活的文章,文中有多次對話。因此我就抓住這一特點,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入手,同時也不忘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一次教育。

語文課堂,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課堂,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陣地。因此,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劃,隨手寫上一些讀書後的感想和體會。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課堂效果比我想象中的好一些,學生配合積極。從沒發現班上的孩子有如此的潛力,特別是林迪同學,發言頻頻聲音響亮。原來學生總是喜歡被表揚,在老師的關注和表揚之下能發揮出無窮的潛力。

不過,在教學時,我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在質疑解疑的環節上花了太多時間,以至於原定的內容沒有上完,這方面還有待我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