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雎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雎教學反思

關雎教學反思1

本詩是《詩經》的首篇,運用“比興”和反覆詠歎的手法表達思想感情,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本詩還注重音韻和諧,是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誦讀欣賞既要誦讀更要欣賞,學生應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誦讀中形成良好的欣賞品味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誦讀與欣賞不能割裂開來,兩者是交融的。誦讀欣賞很講究誦讀,但這種誦讀不能停留於一般的朗讀,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讀出詩、文的韻律節奏之美,要讀出詩、文中字裏行間蘊藏的真摯感情。

全詩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他所喜歡的女子的不懈追求和愛情幻想。共分四章。首章四句,以雌雄鳩鳥和鳴求偶連類起興,寫青年男子(君子)對“窈窕淑女”一見傾心,被她的嫺靜漂亮所打動,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的相思和熱戀到了“寤寐求之”的程度。第三章、第四章,寫男子以琴瑟、鐘鼓追求意中人,彷彿那位窈窕淑女在鐘鼓聲中與他真的結成了美滿姻緣,詩篇反反覆覆吟唱男子對女子的思戀、追求過程,詩意層層遞進,感情奔放熾熱,體現了民歌樸實清新的風格特色。

這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對於初三的學生來學,他們(她們)正處於青春期,他們(她們)對愛情有着一種渴望瞭解的心理,同時他們(她們)往往又體現出一種非常害羞的心理。

所以我們面對這首詩絕對不能“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探討這一古老而神聖的話題,尤其是通過這首描寫君子對淑女思念得輾轉反側並進而以琴瑟和鐘鼓追求的愛情詩。但是在探討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膚淺了,否則就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基於這點考慮,這堂課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中產生正確的愛情觀。在解析《關雎》的基礎上,通過詩中的“君子”和“淑女”二詞過渡到對真正的愛情闡釋中。我先讓學生迴歸中國古代社會的愛情故事。學生在蒐集討論的基礎上主要蒐集到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故事……然後我讓學生思索是什麼讓這些愛情能夠永恆。然後我進行總結:千年的歲月沒有抹去這些愛情的榮耀,空間的轉換也沒有褪去這些愛情的光環,風雨的歷練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與質感。每年的七夕我們都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雖然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是悲劇性的,然而“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依然昭示後人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化爲了蝴蝶,穿越時空的隧道依舊飛舞於今天的生活中。所以說真正的愛情應該能夠經受住時空的考驗。最後學生自然而然將周圍同學所做的及自己所想同真正的愛情愛情進行比較,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關雎教學反思2

《關雎》是一首古老經典的愛情詩歌,儘管其中有些詩句人們耳熟能詳,但對於初三學生來說,真正理解起來卻並非易事。這堂課教學化難爲易,化繁爲簡,令人耳目一新。

本節課藉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充分體現了“主導——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藉助多媒體和網絡,設情激趣,導讀點撥。學生在輕鬆活潑、優美和諧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協作交流,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之間其樂融融。

本節課既突出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又發揮了信息技術的特有優勢:

其一,學生課前預習中,通過在網絡上學唱歌曲《關雎》,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等。

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充分地發揮出來,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其二,教學過程簡潔流暢。

一唱三嘆吟誦《關雎》、美不勝收品味《關雎》、詩趣盎然唱讀《關雎》、環環相扣,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琅琅書聲一直貫穿課堂教學始終,讀書方式靈活多樣,範讀、自讀、指名讀、齊讀、美讀相映成趣。老師的範讀,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讀詩熱情,很好地體現了老師的示範作用,迴歸了>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尤其是學生的演唱更是將整個課堂氣氛調動到了高潮。

其三,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注意創設課堂優美的意境。

所選的圖畫、音樂做到了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詩的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課堂教學中,爲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爲重要,有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創設好適合的情景,也有利於學生爭取理解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其四,在“知識拓展”《詩經》名句欣賞部分。

通過展示學生收集整理到的資料,暢談感受、理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讓學生開闊了視野,體會到了《詩經》的語言之美。

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發現、學習,學會利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總之,通過本課的教學,我體會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瞭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通過了本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真正瞭解到《詩經》所含有的獨特的魅力,那優美的意境,讓我們流連忘返:那真摯的情感,更讓我們讚歎不已。上完這節課很長時間,那優美的音樂,依然縈繞在耳邊。

關雎教學反思3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戀愛和婚姻爲題材的作品在《詩經》中佔有很大比重,《詩經》中的愛情詩歌,大部分表現勞動人民純潔、樸實、健康的思想感情。而《關雎》則是《詩經》中較爲優秀的愛情篇章。那麼在教學《關雎》的時候,我們究竟該教給學生什麼呢?

這是我師傅在上完課之後問我的一個問題,當時這個問題擲地有聲,重重地砸在我心裏。我發現我不知道怎麼去回答,腦袋裏一片空白。現在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教給學生以下幾點。

1、賞古韻。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朗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內涵,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熟讀,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像《關雎》這首詩,它在韻律上有這樣幾個特點:①雙聲疊韻。如窈窕、輾轉等詞。②重章疊句。這是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間更換少數幾個詞語,達到迴環往復的作用。③兩兩停頓。《關雎》每句四字,兩兩停頓。讀起來非常有節奏感。

所以在帶領學生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這首詩歌的韻律特點,要讓他們去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同時還告訴學生朗讀這首詩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讀兩兩停頓的時候,中間要做到氣斷聲延,聲音要稍微延長點。關關—雎鳩。也可以讓一個學生範讀,其他同學點評,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體會評價詩歌朗讀。

2、體會情感。古語有云:詩言情,詩言志。在詩歌精煉的語言背後蘊含着詩人豐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學詩歌的'時候帶領學生體會蘊含在文字背後的情感。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就犯了一個錯誤,沒有依據詩歌的特點進行教學。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賞析君子和淑女這兩個人物上,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給這兩個人物貼上了固定性的標籤。當學生的回答超出這個框架範圍的時候,我就想方設法把學生拉回了自己設定的框架。其實詩歌貴在它的多義性,貴在它所展現的一種朦朧之美。像我這樣過於強調詩歌的形象性,等於是把詩歌給上死了。

教學詩歌要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師應該如何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呢?我認爲還是藉助語言這個載體,通過品味裏面的語言來帶領學生體會情感。但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這個方法應該是多變的,這樣可以避免課堂的單調。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以下幾個方法:①圖畫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以讓學生根據某一句詩或某一節詩給課文添加插圖。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發揮想象的平臺,同時又豐富了學生對這句詩或這節詩的理解。②改寫法。讓學生將詩歌改寫成散文,從而將自己的理解寓於散文之中,在改寫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情感。③換詞法。這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換詞比較,體會詩歌中某個詞語所蘊含的豐富意蘊。

3、瞭解詩歌本身的特點。詩歌雖然有共同的一些特點,但每一首詩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樣是《詩經》當中以愛情爲主題的優秀詩歌,《關雎》和《蒹葭》的特點就不一樣。《關雎》比較大膽直白,比較質樸;《蒹葭》則比較含蓄朦朧。所以我們在教學詩歌的時候,應該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歌本身的特點。《關雎》這首詩選自《詩經·周南》,是周南這個地方的民謠,這首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現得是勞動人民純潔、樸實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特有情感。但體會情感的過程不應該教師直接講述給學生,而應該滲透在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和引導性語言中,從而將課堂教學內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導入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現在的一些民歌導入,讓學生體會民歌的特點,這樣既爲接下去的教學作了鋪墊,又滲透了一些民歌的相關內容,豐富了課堂教學。

以上是我在兩堂課後對《關雎》這篇課文的一些的理解和感悟。雖然有些理解不一定正確,但我畢竟用心思考過了。我相信只要堅持,只要多思,我能夠走得更遠。

關雎教學反思4

1、《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爲主。在學習《關雎》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於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於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爲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爲重要,有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3、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直至成誦;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瞭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鑑賞和文化積澱上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