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這一份教案在開課引入部分和二、三兩段的教學設計上有了較大的改動。在作者所走的是一條怎樣的路這一產生冷場問題上,我預設放寬了要求,學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也可以是從文中找到的詞語,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機引導,關注到課文中的關鍵詞。在改進了教案之後又一次試教。上課之前,我擔心時間的問題,又把引入部分捨去,直接揭題開課。在這次試教後,又發現了很多問題。

課文《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第一,時間不夠: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教學容量太大。在一課時中既要梳理主要內容,概括段意,又要完成近千字的文章的研讀,學生吃不下,所以這一次試教又沒有完成教學內容。原因之二是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不強。針對學生遊離問題之外的發言,自己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而是讓其完全自由的言說,在一生髮言之後,覺得學生講得不夠到位,可是沒有及時的明確問題或加以引導,繼續指名學生髮言。因此,課堂教學無效時間太多。

第二,教材的特殊性:

這是一篇譯文,作者是美國的作家伊爾莎·斯奇培爾莉。由於國外作品語言比較活潑,跳躍性太大,情感性不強,因而,對學生的理解產生了一定的障礙,表現在課堂上的現象是學生對文中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句話的理解不夠深入,因爲文中所舉的兩個例子沒有層遞性,都是從自身的事業上的成功之處入手寫的,這是學生造成了思維定勢,認爲通往廣場的路就是通往成功的路,兩者是等同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改題這一環節,大多數同學都同意把題目改成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條,使教學環節再次出現斷節。當然,這一失敗中肯定也有自身設計的原因,我認爲是前面教學鋪墊不夠。另外,這篇教材是人教課標版中五年級上冊的課文,我的教學對象是學習浙教版教材的.五年級上冊的學生。學生的閱讀積累與新課標教材要求的層次也有一定距離,所以,學生學得比較疲憊。

根據這些情況,我打算把這一篇文章的教學分成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概括主要內容,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學這些任務;第二課時則重點研讀文章的二、三兩段,並對父親的話作進一步的解讀,讓學生從中尋求對自身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