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解方程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類方程的解答方法,新教材則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繫。

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但是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答就比較簡單。

2、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在教學前,由於我個人比較偏好於傳統的教學方法,總覺得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比較麻煩。爲了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我深入瞭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恆等變形。並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爲學生創設學習此課的情境,通過直觀演示,充分給學生提供小組交流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從而,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學習活動是那麼的有滋有味,進而使我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通過近段時間的學習,發現學生對這種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樂意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但同時讓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56÷X=8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用等式性質來解就比較麻煩。很顯然這種方法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對於好的學生來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

總之,要使孩子們愛學、樂學,教師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理解教材,並要懂得爲教學去創設合理情境,從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學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學模式。靈活處理教材中的問題,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真正體現課改精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本單元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掌握,能夠明確列行的概念,能夠用正確的格式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做題的正確率在90%以上。

個別學生摘書寫格式上出現錯誤,有的沒寫小括號,有的在列和行之間沒有用逗號隔開,目前還沒有發現列和行顛倒位置的現象。

在處理練習三的題目時,第1~5題學生可以輕鬆解決,第6題靈活性較大,答案多樣,有的學生不僅按要求完成了鮮花和綠色植物的擺放,而且做到了美觀、合理,這就體現出了一個學生智力的多元化,對這一題的要求,我就沒有僅僅侷限在“對”上,我還要求學生要“設計”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處。在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夢等幾名細心的女同學表現比較好,設計比較美觀,新穎。體現出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但也有幾名學生敷衍了事,沒有體現出“設計”的要求,這樣學生普遍是缺少學習數學的熱情,缺乏主動性,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要主要從學生自身的自主意識入手,一旦他自己發現了學習的樂趣,願意去學了,相信他一定會表現的很出色。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本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圓的概念和探索了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圓的有關概念的教學。而數學概念教學並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記憶概念,只有讓學生去探究知識、發現規律,才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將着眼點放在了讓學生藉助圖形來直觀的體會和發現每個概念所具有的特徵,再在學生所發現和體會到的特徵的基礎上歸納概念。

先來說說本節課中我認爲較成功的地方:

1.出示平面上的點與圓,讓學生把平面上的點按點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分類,再隱藏圓外和圓內的點,保留圓上的點,連接圓上兩點引入弦的概念和直徑概念,使學生從上一節課的舊知中很自然的過渡到本節所要學的知識,不會覺得老師在強加概念給他,這是我認爲本節課的第一個成功之處。

2.在講同心圓與等圓的概念時,從樹葉落入湖面和奧運五環引入,把數學和生活實際銜接起來,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情境,放飛了學生的想象的翅膀,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時更便於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是本節課的另一成功之處。

3.每講完一個概念,設計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對所學的概念加以辨析,對本節中的重要性質,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通過三個由淺入深的例題來加以鞏固,使學生能及時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既能掌握知識,又能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是本課的又一成功之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積極改正的:

1、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教學過程中,由於概念較多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雖然很多地方都由學生去發現和體會概念的特徵,但這種體會和發現僅讓學生從觀察中得到。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引導地過於細緻,使得學生的思考、合作、交流其實都是隨着老師的思路在轉。我想如果能夠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去動手畫一畫,比較畫出的圖形之間的關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圓中的線段和弧,在全班交流的時候,對學生的發現進行有意識地梳理和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已的知識體系,可能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因爲這樣的學習過程纔是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讓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2、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堂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圓中最長的弦是直徑,但是讓學生去證明這個結論就有一定的難度了,還涉及到分類討論的思想,因此在這議一議的環節中,一是給學生思考時間比較少,仍有不少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這個證明的思路,二是這個結論在這裏證明可能不如放在後面學圓周角時證明好,因爲學生剛剛接觸圓,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3、在例題教學中,注意及時進行方法引導。

本節中的三個例題是對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這條性質的應用,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完成後面的幾個例題並不是困難的事,但教學並不是讓學生會做這些題,而是應讓學生體會這一類的問題,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在這裏沒有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是本課的遺憾之處。

總之,我們認爲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多創造寬鬆的教學環境,要充分提供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經歷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已親身去感受數學,從而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將不斷地朝着這個目標努力。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公倍數和公因數》的教學已接近尾聲,但練習反饋,部分學生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錯誤百出,細細思量,用課本上列舉的方法,真的很難一下子準確找到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數,有學生寫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數有學生寫5。??而且去問問學生找兩個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或者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感受,他們都說“煩”,“很煩”,“太麻煩了”。

在瞭解了學生的感受以後,我又重新通過練習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況:

(1)兩個數是倍數關係的,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其中較大的一個數,最大公因數是其中較小的一個數;

(2)三種最大公因數是1,最小公倍數是兩數乘積的情況(“互質數”這個概念學生沒有學到):

①兩個不同的素數;

②兩個連續的自然數;

③1和任何自然數。

另外,我又結合教材後面的“你知道嗎?”,指導了一下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在完成練習時,讓學生根據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這樣,給學生結合題目中兩個數的特點,自主選擇方法的空間,學生比較喜歡。

想來想去,還是真得很懷念舊教材上的“短除法”。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這節課是學生和分數第一次正式見面,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起始課,對後繼學習非常重要。課後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本課教師從創設“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讓學生認識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的,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我們看到,教師給了學生思考的自由,給了學生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比如摺紙,老師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想一想塗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

三、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激活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學生折出了三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在之後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中,學生各式各樣的折法和塗色方法都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體現。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數後,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願意比了。起初,學生用哪塊大哪塊小對分數進行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通過看折的紙進行比較,使學生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

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新授部分時間花的太多,整個教學過程時間把握的不到位。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需多提煉自己的課堂語言。

課堂上教師引導的還不夠,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安排的還得當,課堂紀律有點亂,對學生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

從這一點,我得到啓示,作爲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善於思考,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之後,並在已有應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節課用“猜想——驗證——反思”的方式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學生在大問題背景下的一種研究性學習。這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挑戰,而且對教師也提出了挑戰。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強解決問題的現實性。採用學生自己親自觀察、操作,再分析怎樣做的方式,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最後運用知識,深化對分數的基本性質認識,使學生加深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並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教學設計突出的特點是學法的設計。從大膽猜想、實驗感知、觀察討論到概括總結,完全是爲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設計的。具體表現在:

1、學生在操作中大膽猜想。

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設計者只是提供了一個材料,引導學生充分地觀察、討論、交流,而不是填鴨式地講解,使學生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並且注重聯繫舊知,完善學生認知結構。

2、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學驗證。

在學生大膽猜想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揭示猜想內容,並對學生的猜想提出質疑,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慾望。在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驗證性質時,通過創設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自行選擇用以探究的學習材料和參與研究的學習夥伴,充分尊重學生個人的思維特性。在較爲寬泛的時空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猜想結論的正確性,凸顯出課堂教學以學生爲本的特性。整個教學過程以“猜想——驗證——完善”爲主線,每一步教學都強調學生自主參與,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3、讓學生在分層練習中鞏固深化。

練習力求緊扣重點,做到新穎、多樣、層次分明,有坡度,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認識,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樣不僅能照顧到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而且有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在工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社會經濟的應用更加廣泛,是現代公民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數學知識技能之一。統計知識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去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統計初步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新課標、新理念,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從第一冊起每學期都由淺入深的安排有關統計內容。本節課內容是北師大教材第三冊統計教學第一課時,使學生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及整理的過程,認識簡單的方塊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回答一些簡單問題,結合教材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如下:

1.藉助有趣、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初步感知簡單的方塊統計圖及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要尊重大多數同學的意見。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教學內容生活化。

2、教學過程活動化。

3、師生關係民主化。

反思統計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爲本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隨着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應用多種策略解決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的突發事件也不斷增加。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抓住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並把它作爲

一種課堂資源,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這節課在彙報組內最喜歡的運動項目時,有2個組出現了統計結果與組內人數不符的情況,因爲統計數據不準確是統計中常見的錯誤,當時課上由我指出了出現的問題,並馬上請這兩組的同學當着全班同學再重新統計一遍,這樣就使全班同學又經歷了一次統計過程,使學生明確統計的數據應準確無誤。可課後我想,當時教師不應急於下結論,當其中一組把調查記錄顯示出來(組內畫了11個√)組長彙報本組有12名同學時,應先讓學生觀察,你們發現了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應該怎麼辦?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驗,學生就可能認識到原先自己發生的錯誤,並且經過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個人的經歷與體驗以及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而形成對知識正確的理解。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間的評價。應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及時激勵學生。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一、介紹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傳統的教學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簡單代替列舉法。因爲教學這部分內容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求出10以內數的公倍數和50以內數的公因數即可,不必人爲提高要求,加重學生負擔。

教材副主審沈重予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教材裏不安排互質、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等內容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在標準裏沒有提出教學這些內容的要求。由於不教學分解質因數,因而不宜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關於現在教材中的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還應理解以下幾點:

1、無論是排列比較的方法還是大數翻倍的方法,都源於公因數、公倍數的意義。一方面從意義出發,理解和得出方法。另一方面加強了對意義的體驗。

2、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最小公倍數,對學生來說並不難,因爲涉及的口算都已經掌握。

3、求兩個數的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是爲約分和通分服務的,從這點上說,學生只要直接說出就可以了,而且應該能夠直接說出。

4、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最大公因數的開始階段,讓學生選擇教材中的某種方法,寫出過程,以利於理解概念及方法。應逐步鼓勵學生把過程想在腦中,直接說出結果。

其它拓展內容,應引導感興趣的同學在課後進行探索,以適當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是在學生學習了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方程的基礎上,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

經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後,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於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掌握地還不錯,只有個別同學會在“解:設???爲X?。”例1:鋼琴的黑鍵有36個,比白鍵少16個,白鍵有多少個?

第一,找出有比較意義的關鍵句“比白鍵少16個”,第二,按照關鍵句中文字描述的順序,“比白鍵少”,“少”就是“減”,用“白鍵的個數-16個=黑鍵的個數”,再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解:設白鍵有x個。x-16=36x=36+16X的後面會忘記加單位名稱;還有個別同學會在求出的結果X=?,得數的後面反而又加了單位名稱。我想格式上問題經過老師的幾次提醒,個別同學會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問題是比較好糾正的,然而理解上的問題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難點是:根據實際問題找出等量關係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不知道怎樣來找等量關係式。所以我在設計第二課時練習課的時候,我想先教會學生找出題目中等量關係式的本領和方法。我小結出平時做的練習題中經常會出現的一些等量關係,如下:

1、根據常用的數量關係確定等量關係。例如:甲乙兩地相距1820千米,汽車每小時行130千米,求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

等量關係式:速度×時間=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設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時。X×130=1820X=1820÷13X=14

答: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時。2、根據幾何公式確定等量關係。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關係式:底×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這個公式列出方程。

解:設平行四邊形的高是X米。5.6X=11。2X=11。2÷5.6X=2

答:平行四邊形的高是2米。

3、根據題目中有比較意義的關鍵句確定等量關係。

類似於這樣的找等量關係的題目,是同學錯的最多的題目,我讓學生分兩步做:第一,找出題目中有比較意義的關鍵句;第二,按照關鍵句中,文字表述的順序列出等量關係式。

x=52

答:白鍵有52個。

例2:一隻大象的體重是6噸,正好是一頭牛體重的15倍。一頭牛的體重是多少噸?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較意義關鍵句,“正好是一頭牛體重的15倍”,第二,按照關鍵句中文字描述的順序,“是一頭牛體重的15倍”,看到“xx的幾倍”,應該用乘法,“一頭牛體重×15=一隻大象的體重”,再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解:設一頭牛的體重是X噸。15X=6X=6÷15X=0.4

答:一頭牛的體重是0.4噸。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其實每道題目都可以列出三個等量關係式,要提醒學生注意,根據這三個等量關係式,可以列出三個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種方程是X單獨在“=”的左邊或者單獨在“=”的右邊,這種情形要避免,因爲,如果這樣列方程就和算術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總之,列方程解實際問題只要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關係式變化很多,因此方法較多,從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數量關係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覺得對於理解水平較弱的學生不能僅僅滿足於用方程做出了這道題就可以了,而是要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用方程解題的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方法就可以了,並且要養成良好的檢驗習慣。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教學《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時,我一開始就有些擔心學生不容易學好。因爲方程的思維方式和原來的解決問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學生已經習慣了那樣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難接受新的方法,即使這種方法的思維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彎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維。學生對於新的東西,總是因爲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簡便好用,因爲對他來說用起來不熟練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驗算、用方程解決問題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學生要花時間適應這種格式記住這種格式,並熟練地應用也是一大難點。

在五年級班上時,我是按照書上的杯子和水的重量這個例子展開教學。關鍵是抓住數量關係,按以前的方法,總重量—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這裏的水用x表示,部分學生在列方程時習慣把未知數放到得數的位置,其中有兩種情況:x=250—100,250—100=x。然後我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就是把實際情況最直接地表示出來,比如天平左邊是杯子和水,就寫100+x,右邊是砝碼250克,左右平衡,用等號連接,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接着教學怎麼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讓學生自己來求x等於多少,學生都能解決。書上介紹的方法是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但是學生的方法都是根據加法算式中各數的關係來求的:x=250—100,根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即使有些學生說不清自己是用什麼方法,我也能看得出來是用這種方法。我懷疑書上的方法對學生來說並不合適,但是這種方法到底要不要學生掌握呢?我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再從天平的原理出發介紹了書上的方法,然後問學生:你們喜歡哪種方法?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說,那我們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來求方程中的未知數。同時,介紹了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

認識了概念後,要及時加以鞏固。我出了兩道題幫助學生鞏固概念。一是書上第57頁的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嗎?x=2呢?本題意在加深學生對方程的解的理解,必須是正好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數。同時滲透方程的驗算。

二是讓學生來解方程。學生很快能算出來,我告訴學生解方程的寫法跟我們以前的計算寫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邊講解格式一邊板書。要求學生讀一讀解方程的過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過程。然後重新寫了一道加以鞏固。

接下來的難點是驗算。我先講解怎麼驗算,再請學生來說驗算過程,然後把驗算過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寫下來。

學生作業反饋時,有幾個問題:

一、用方程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很多都用老方法;

二、解方程的格式寫法容易出錯;

三、方程的解的驗算過程不是很理解,經常出錯。

作業講評時我們一起糾正了錯誤,概括了錯誤類型,要求學生避免這些錯誤,然而一些學生依然在重複原來的錯誤。這是數學教學中常有的現象,有些題目第一次用了錯誤的方法,往往糾正很多次還是習慣用錯誤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也有幾點想法:

一、用方程來表示數量關係學生出現困難,是通過我的幫助列出方程,我並沒有及時讓學生鞏固方法;

二、解方程、驗算的過程和格式的教學以我的講解爲主,而那時我沒有想辦法很好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學生練習時丟三落四較多。

三、我的講解過多,學生自己的思考過少,類似於灌輸,學生學習較被動,到最後模仿解法和格式爲主,卻沒有理解爲什麼這樣寫,因此學生有時正確,有時出錯,沒有掌握好。

四、這個教學內容對我們的學生來說,難點較多,而我並沒有爲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減負思考,一股腦地把所有新的東西都倒給學生,造成學生超負荷。

一個問題: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方法要不要學生掌握?通過查看資料,我知道了這種方法是和初中解方程學習接軌的,是新教材所做的一個改變。然而,在學生的學習中,都用這種方法解決的話,有些方程不太容易解,因此,我在後面的課中要求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但不要求一定要用這種方法解方程。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由於分數是學生剛開始認識的一種新的數,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從學生的認識特點出發,多聯繫實際,多舉實例,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操作活動,加強感性認識,讓學生親身體驗,積極探索,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繫,爲以後學生在分數的認識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打好基礎。

課堂是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探究交流數學知識,構建自己有效數學理解的場所。所以本課我力求做到了師爲主導,生爲主體,疑爲主軸,動爲主線。把學生推向學習的前沿,把學習的權力還給了學生,把反思與發現的空間和時間也給了學生,把發現的權利交給了學生。爲此本節課教學中,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繫。

本課首先創設野餐活動時分食品的生活情景,分食品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再現生活中“分蛋糕”的場景,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了“平均分”,爲下面教學幾分之一的意義作了鋪墊。並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認識二分之一,體會分數產生於實際生活,知道二分之一是分數。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在認識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後,我讓學生用長方形折一折,塗一塗,認一認,通過交流比較進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在折一折的環節中,學生的不同的折法都能表示長方形的二分之一,爲什麼這裏面存在一個數學裏面的求同的思想。求同存異,它有不同的地方,折法不同,那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同學們通過思考,他們給出答案,它們都是對摺的,都是平均分成兩份。

用不同的圖形折出不同的分數,爲學生提供開放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聯繫已有的經驗和數學知識,主動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數,充分展示學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動。在羣體中交流多種折法,既尊重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個人策略,又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釋放和發展,放手讓學生自主創造分數,順應學生好表現的心理特點,彰顯了學生個性,學生通過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幾分之一的理解,並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做完分數後,我拿了三個不同圖形的四分之一,不同圖形爲什麼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呢根據孩子們的經驗,他們知道,它們都是把圖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圖形不同是沒有關係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過兩個層次的比較,至少給同學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要表示幾分之一,怎樣對摺沒關係,什麼圖形沒關係,只要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不僅達到了強調“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並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把探索過程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分數的含義,這樣的設計還有利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鍊,也使學生去體會與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別人的長處。我想孩子們在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的時候,如果能通過這層層的活動和比較,對於分數的本質問題有所感悟的話,對孩子以後的分數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這節課教學在方格圖上用數對錶示點的位置,理解數對在生活中的運用,學會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點的位置的抽象過程。在教學時,我首先利用課件出示一個公園的平面圖,先出示沒有標出行與列的公園平面圖,引導學生先根據對行與列的已有認識試着在圖中標一標。我認爲這樣設計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對有關知識的有意義接受,可以加深學生對行和列標法的認識。本課學習的重點是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點的位置和根據數對在方格圖上找到相應的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把知識的學習過程變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倡導的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找規律》這節課教材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還未抽象到數,所以在課堂我結合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開始給出了一幅學生舉行聯歡會的情景圖,裝飾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規律地排列的,學生男女間隔成圓圈跳舞,讓學生觀察並發現排列的規律。

1、創設情境,讓學生樂於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一課時,讓學生猜一猜智慧星的顏色,一組是“紅黃紅黃紅黃??”有規律的出現,另一組是沒有規律的出現,通過對比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嘗試的機會,猜想的機會,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同時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

2、讓學生多角度觀察,找出規律

在教學例題時,引導學生規律可以從左往右看,還可以從右往左看;規律可以從圖形觀察,還可以從顏色,數量觀察。比如,學生說出燈籠有規律後,我不僅讓學生說說接下來應該是什麼顏色,還讓學生說說如果把燈籠往前擺,又是什麼顏色呢?還有,教材中對彩花的出示只是簡單的紅綠紅綠紅綠,將原課本中的規律改爲兩綠三紅的排列,讓學生明白數量也是有規律的,同時也爲以後數字規律教學做鋪墊。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同桌說說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目的在於讓學生主動學習,互相發現自身的不足;創造規律時,我也是讓學生先同桌商量一下,擺一條什麼樣的規律,哪組擺的又快又有創意,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同桌合作,才能完成任務,達到要求。

4、聯繫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規律美。

多媒體展示欣賞一張張圖片的出現,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本課的最後,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規律美,進一步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

5、注重培養學生概括表達能力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正處於起步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在本節課中,注重培養讓學生把話說規範的習慣,學生在認識顏色變化的規律時,先由老師“扶”着說出,是幾個圖形爲一組,每組是按什麼順序一組一組重複排列的,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己說,使學生的語言逐步達到用詞準確,表達完整,思維清晰。

但是,在我的實際操作與我的設想有一定的距離,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時,我也產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仍有不足,課堂中還應注意讓生,中等生,後進生的語言表達,要注重讓學生自己說。課堂紀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如何讓學生的課堂紀律與教學質量成正比。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會不斷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時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本單元內容分爲三小節,其邏輯聯繫性強。先學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理解相同單位的分數相加減的算理,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搭好階梯;再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引入轉換的思想方法,即將異分母分數轉換成同分母分數計算,形成基本的分數加法運算能力;最後學習加減混合運算,學習整數加法運算律推廣到分數,提高分數運算的合理性和靈活性。

本單元的教學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1、加強直觀,凸顯過程,培養數感。

學習分數加、減法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只有相同分數單位的數纔可以直接相加、減的算理”。讓學生經歷爲了幫助學生理解,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注意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加強直觀認識,藉助直觀圖的演示或學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爲學生創設參與、探索、概括計算法則的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的過程。鼓勵學生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揭示算理,培養數感。

2、加強對比,溝通聯繫,促進遷移。

本單元雖內容較少,但無不體現着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種內在聯繫,注意對比溝通,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感悟新舊知識之間的共同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學習新知,這樣更能省時、突出重點,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遷移、類推能力。

3、重視口算,強化關鍵,培養能力。

本單元中涉及的分數分子、分母都較小,應提倡學生口算,以便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程度和口算能力。除此之外還應注意練習的針對性,注意指導學生的計算法則,適當省略計算步驟,簡縮思維過程,培養求簡思維。

4、認真審題,自覺檢查,培養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的審題能力培養,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算式的特點,從而確定運算順序,重視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並且會進行通分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而是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因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

首先,讓學生複習分數的意義、通分、求最小公倍數的有關知識,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數後,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分數組成加法算式並進行分類,然後通過一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來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喚起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的已有經驗,並讓學生體會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也就是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

接着,再讓學生根據另一組分數加法的特點,實現自然過渡,揭示課題。在教學2/5 +3/8時,重點突出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轉化思想。首先,讓學生思考,能像複習題那樣直接計算嗎?爲什麼不能?強調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並,既然不能你有什麼辦法找到2/5+3/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運用學過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去解決,或者藉助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塗一塗再找到答案,再或者把分數化成小數。學生有的進行操作,有的進行計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探究,參與學生的探究,我請了兩位學生進行了交流,交流中讓學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並面向全班,再交流計算的方法,並着重讓學生說明爲什麼要先通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只有通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後或者把分數轉化成小數後纔可以直接計算。

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兩種方法有什麼共同之處,引導學生髮現其具有本質的相同點,即它們都是先通分再計算,只不過分數化小數的方法只適合能除盡的分數,又以此題讓學生提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放手讓學生獨自解決。

通過解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你認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算呢?”經歷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後,學生很快總結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教師順勢板書:通分→轉化,並說明:最後要把結果化爲最簡分數。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幾點不足:

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麼,學生就做什麼的層面上。

在某些教學環節的設計,考慮得不夠細,每個環節的銜接也不夠流暢。如:在複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後,可讓學生猜一猜異分母分數加法可以怎樣計算,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計算變得生動。

在學生自主探究2/5 +3/8的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利用正方形紙,通過塗一塗、折一折,看看2/5 +3/8=?但是就沒有下文了,其實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塗一塗、折一折的基礎上交流摺紙的方法,並讓學生展示作品,進行交流,重點讓學生觀察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了,它們才能直接向加減。

總之,如果我能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6

在五年級班上時,我採取了分散難點,各個突破的方法。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解決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這個難點,作爲複習引入。

學生經歷了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二、求出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數。

明確根據什麼來求,沒有要求學生寫,只要求學生說,這樣的練習在以往用圖形等符號來表示未知數時曾求過多次。然後告訴學生什麼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學生的理解沒出現困難。

三、解方程格式的教學。

我首先對學生說,同學們都會解方程了,但是解方程的寫法有特定的格式,和以前的計算完全不同,你們知道嗎?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集中注意力。再教給學生正確的寫法,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強調注意點後再讓學生自己來解其餘的方程,學生完成得非常好。

四、解方程驗算教學。

吸取了上節課的教訓,我讓學生先自己來說說怎麼檢驗自己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確,學生通過把未知數的值代入計算得到正確的得數而肯定自己所求的方程的解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用一定的句式來說。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怎麼驗算和表達上面,而說的時候還有老師和同學幫助。就降低了學生對驗算格式不熟悉帶來的難點。學生會說了以後再教學生寫的格式,這時出錯的就只有個別學生了,而且是格式不熟悉的問題,不是不會驗算的原因。

時間不夠,其他的練習不能多做。我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並強調了注意點。佈置學生做第59頁做一做。作業反饋結果非常不錯,只有個別後進生有些小錯誤。稍加指導學生就學會了。這次的教學總的感覺是我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輕鬆而有條理,沒有出現以前學習新的概念和方法時的接受困難的尷尬情況。

兩次教學,由於對材料的處理不同,呈現方式不同,特別是對重難點採取的措施不同,使學生學習情緒和效果都不同。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7

現在課已經上過了,但還不能說“上完了”,更不能說“上好了”,真正的收穫還在後頭,那就是大家對我這節課的指點和教導。下面我先談談自己對這節課從選材到設計到上課整個過程的一些困惑和思考,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選材

上週接到中心校通知,安排我上一節五年級的計算教學課,但由於五年級下冊只有“分數加法和減法”這一個單元的計算教學,而這又必須在學完“分數的基本性質”後才能教學,所以只能另換教學內容,經過和袁宗芳、袁元兩位主任協商,選定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理念

可能有的老師會覺得“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比較容易,我以前也這麼認爲,但上次參加了縣局教研室組織的“睢寧縣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會”後,我覺得自己對這一教學內容的認識存在着王行民主任所說的兩個普遍問題:

1、着眼點在問題的解決上;

2、解決問題後缺少反思和提升。

同時,在這次專題研討會上,王行民主任和杜義超校長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方法可以教,但策略是不可以教的。”基於這些,我對所選的教學內容感覺很難,遲遲找不到切入點和基點,不知從哪裏入手,又在哪裏立足。現在看起來,我對這節課的處理還有很多地方讓自己不滿意,但欣慰的是自己可以拋磚引玉,收穫集體的智慧。

三、設計

1、關於導入的設計

倒推,通俗地講就是“倒過去想”,即從事情的結果倒過去想它在開始的時候是怎樣的。如果直接出示給學生,好像有些突兀,其實倒推的思維學生已經具備,只是沒有明確的提出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我在本節課的導入上適當地加大了力度。

在導入中我設計了2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設計回家路線”,讓學生體驗到倒推在生活中的表現。在這個環節上,我沒有直接給出“上學路線”,而是先讓學生設計回家路線,學生很快發現沒法設計回家路線,因爲不知道上學路線,這時我纔出示上學路線,意在讓學生體味出要想倒推必須先知道原來的變化情況。

第二個環節是出示填方框的題型,雖然這樣的題型被編排在練習中,其實在低年級學生已經接觸,學生完全能夠自己解決,只是通過今天的練習,喚起學生的經驗,提升學生的認知,把倒推法明確成一種策略。形成了學生對“倒推”策略的初步感知。

2、關於例題的處理

這節課教學設計,我打破教材原有的編排順序將例2作爲重點先教學,主要基於這樣的考慮:

(1)、例1倒果汁,雖然形象,但處理引導不慎,往往會造成學生片面的理解,不利於學生真正理解“倒推”的思維意義;

(2)、例1雖然看起來不難,但例1裏涉及到兩個數量的變化,個人感覺比例2難度大;

(3)、例1教材中採用畫圖和列表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倒推,個人感覺不如畫“變化圖”效果好。基於這樣的想法,把例題做了這樣的處理。當然這裏還有一層考慮,至於是否有道理和實際效果如何,希望多聽聽大家的意見。

3、關於習題的設計

本節課,我故意把例題和習題混淆起來,分不出哪是例題,哪是習題。一道道題,就像一個個糖葫蘆,有酸有甜,各不相同,而“倒推”就是那根把這些糖葫蘆串起來的小木棍。當然,這些題目的編排並不是隨意的、無序的,在教學中也不是平均用力的。例2最基本的題型,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模型”,因此作爲本節課的重點來教學;抓住重點,進行專項訓練即正確畫出變化圖。在教學完例2後,我本來安排的習題是練習十六中的第8題,目的,一是讓學生獨立地對倒推策略的練習和運用,二是對接下來“練一練”中難點部分的提前分解;後來因爲時間關係,把這題去掉了。“練一練”的習題是本節課的難點,難在學生對“一半多1”的理解,爲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我利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同時,爲了更好地突破這個難點,課件引入“一半少1”,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更好地理解“一半多1”“一半少1”的真正含義。在學生基本感受到“倒推”的策略,並能夠獨立運用倒推策略解決一個數量的變化的問題的基礎上,引入例1,這時候的“倒回去”,學生的認知不會再過多地停留在“果汁的倒回去”,而更多的是“思維的倒回去”,然後緊接着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4、關於教學方法的設計

策略,正如智慧一樣,是隻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東西,也是一種很內在很個性化的東西。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我儘可能地讓學生獨立地去思考、去表達、去解決,注重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策略、認知策略、吸收策略、內化策略。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8

1、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看、想、問、做

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因此,我緊密的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我利用班會課舉行聯誼會,問要買什麼水果?學生比較感興趣,而且樂於關注。有了這樣的情感,學生學起數學知識來,當然是事半功倍了。讓學生自己去調查,,如此以來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親身體會調查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並懂得如何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了數學問題。

2、抓住時機,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張揚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想自己所想,問自己所問的,說自己想說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會想、會問、會說。要學會肯定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幫助別人彌補不足之處。對別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責,而是學會提問。形成一種老師、學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問題的氛圍。教師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與結果,還要抓好時機,激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促進他們個性素質的不斷優化。整節課學生不是靜靜的聽教師教,而是熱鬧的“動”起來。這是我呼喚學生“積極參與”與“合作交流”的成功之處。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民主、平等的氣氛下思維開始了,頭腦靈活了,參與意識增強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漸佳了。

3、評價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我注意到了對學生的評價,實現了方式多樣化,既有語言上的激勵,也有體態語的觸摸。雖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樣評價方式我除了用以關注學生

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另外我還進行了一個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嘗試,我看到了學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鬥爭中增添了一份勇氣,更增添了一份自信。但本案例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處:

學生對統計知識掌握的不夠到位,雖然本節課同學們一反課改以前的“靜”而是“勇敢”的“動”起來。然而因爲“動”使得本節未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只完成複習統計表這一塊。另外,由於教師說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種,教師例舉的幾個學生比較感興趣,以至最後學生統計結果中選擇其他的學生最多,最後還是沒有決定好買什麼水果合適。這是我在設計時沒有想到的。

從而可以看出,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的,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9

今天完成了《分數的意義》的一課的教學,本來是作爲考覈課,由於要進行課題研究,供大家參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時間,從備課到課件的製作、學具都要到位。由於本身心裏還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備課、製作課件時,總是很猶豫,一些地方不知該怎麼處理,雖然在集備時大家給了許多意見,但意見也不太統一,只有等上課後,大家才能根據實際出現的問題,給予解決方案。

首先談談課前的主要困惑:

1、知識之間如何串聯?本節課的知識點較多,包括: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單位“1”、分數單位、分數的發展史,這些知識有的是互相牽扯,有的是互有聯繫,如何過渡?

2、學生動手操作是否必要?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分數的初步認識,有過一些經驗,從圖中也可直觀看出平均分後的結果,那麼還要不要動手操作?

3、如何順利導入?是從難點單位“1”入手,還是從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還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對於分數的意義中的重點詞如“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幾份”?

5、如何引導學生看課本?課本中規範的概念也應讓學生有所瞭解,看書是很有必要的,怎樣引導呢?

6、提供學生什麼樣的材料?是隻給一些物體的,還是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的材料都給學生?

7、對知識的拓展到什麼程度?學生對概念的認知需要從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麼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這個度?

數學不只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僅僅使數學變得有趣起來並不能保證數學學習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因爲,數學上的成功還需要艱苦的工作。

試教後的自我反思:

1、關於媒體的使用。教學中,有的是學生操作,有的是課件演示,還有老師的板書,感覺比較亂如何處理好課件的播放時機?

2、關於如何更有條理。對本節課環節有些不熟練,導致一些話或播放課件迂迴,給人有些錯亂的感覺。

3、如何讓學生能說,會說,想說?概念教學本身比較枯燥,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得到概念,並能歸納出概念,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講求策略。

出現的問題:

整個教學中,沒有對分數的意義進行規範的定義,或看書完善。本來是想借助操作,讓學生明的不管分的物體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進而將一個整體的概念擴展到大數目。但是對於操作後的思考,引導得不得力,導致學生無法說出“核心”。

求同比較:

主要是兩個層面的比較:

① 分的東西不一樣,爲什麼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

② 分一個物體和分多個物體的數量明明不一樣多,爲什麼每個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兩層比較,突出了四分之一這個分數的本質:與分的東西是什麼無關,與分東西的數量多少也無關,只要將這些物體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總數的四分之一。

存異比較:

由於教材在揭示分數意義之前只有一個四分之一這一個例子,所以我想讓學生先完成“做一做”,讓學生思考這些分數是怎樣得到的?從而體會分數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的份數就不同。

在這種找不同的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之所以表示的個數不同,是因爲單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數不同,是因爲平均分的份數,表示的份數不同――從不同中,更加強調了分數的這幾方面要素,體分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幾份。

正是因爲運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運用存異的方法,從反面強調了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樣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質進行教學,我認爲纔是有效的。

5、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學生,與老師的講授。感覺老師在課堂上說得比較多,學生說得少。有的需要學生多說的地方,學生不說,師就自己包辦了。

儘快在得到本組同伴的幫助、建議後,能有更好的改善。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0

第一課時剛剛上完,感覺難度不大,學生興趣很高,特別是我在課堂上把例題的內容臨時用班上的座位代替,講解了列、行的界定後,在班上找一找列、行,然後我說幾個數對錶示的位置,學生猜是哪個同學,學生更是興趣高漲,緊接着就揭示數對的寫法和表示意義,學生領會很好。

對於數對的讀法有些疑問,是不是讀××列、××行?還是就讀數字加逗號?不過爲了不引起異議還是讓學生讀××列、××行了。

這裏的教學主要是爲了中學的教學服務,特別是中學的函數、座標等方面的內容都以此爲基礎,所以千萬不能在這裏讓學生產生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