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混合》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加減混合》教學反思(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

今天教學加減混合,雖然有了前面學習連加、連減作基礎,但我感覺學生對於加減混合中呈現的靜態圖的圖意很難理解,而且還是情景圖。如果換成用圖形和符號來呈現就更難理解了,相反用文字敘述學生還容易理解些,如樹上有9只小鳥,飛走了3只,又飛來了4只,樹上現在有幾隻小鳥?列式9-3+4=10;又如樹上有6只小鳥,飛來了3只,又飛走了4只,現在樹上有幾隻小鳥?列式:6+3-4=5,對於這樣的敘述,90%的學生會列式。都說圖比文直觀,但在這一知識點上我就覺得圖反而難理解。圖最終要過渡到文,我們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嗎?

從今天的作業看,很多學生在加減混合看圖列式上出現了問題。值得欣慰的是,學生對於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還是掌握較好的,計算速度也較快。哎,會算就行了,何必在這個問題上折磨孩子們呢!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我關注前後課堂的銜接,利用口算複習了連加、連減,並設置了兩道既有加、又有減的算式題讓學生口算,通過反問學生:“像這樣既有加、又有減的算式叫做?”(加減混合)這樣的導入順其自然,並告訴學生像這樣的加減混合算式,我們還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道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探索新知時,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注意使用兒童語言,配以適合的動作(如摸摸學生的頭等),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懷,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並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爲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

由於過分追求解題方法的多樣化,在出示教學情境圖時,我故意遮住了車上原來有67人這一條件,只出示了下車的有25人,上車的有28人這兩個條件,本意是讓學生從這兩個條件的分析中,懂得車上的人數增加了3人,繼而再出示車上原來有67人這一條件,從而讓學生明白用28—25+67可求現在有多少人。殊不知因爲我這樣做,使很多學生盲目的認爲要求現在有多少人,可直接用下車的人數加上上車的人數,學生很難理解還差車上原來有67人這一條件。也就導致了學生不能根據現有的已知條件列出67—25+28=或67+28—25=這兩個算式,使我的教學導入了死角,偏離了教學重點,這是我本堂課中最大的失敗。也因爲如此,後面的教學沒能在靜心靜氣中完成,在列出了67—25+28=或67+28—25=這兩個算式後,沒能進一步的探究其運算順序,我就讓學生開始計算了,在突破重點上落實得不夠。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3

今天,帶着孩子一起學習了《小數加減法混合運算》,因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加減法混合運算,很自然的會將知識遷移到小數加減混合運算中去。課前的複習我準備了幾道小數加減法口算,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回憶起小數的加減法計算方法。

本節課的重點是解決小數連減的運算順序,體會每步計算的意義。於是我整合了教材內容,做了大膽的取捨,並沒有按部就班的講教材,而是選擇讓學生自己解決,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我放在讓學生經歷小數連加和加減混合計算方法的過程上,體驗算法的多樣化。通過讓學生自主看書學習,在學生了解例題的信息後,我利用提問,明晰了這道題的來龍去脈,然後,讓學生在回答我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各種算法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最後觀察三個算式後,得到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這一點上我覺得處理的還不錯,問題出示以後,我沒有急着去總結,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在觀察之後,學生自己得出了結論: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以前學過的整數運算順序是一樣,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總結,而我一直處於引導、合作的地位,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主體性,也體現了新課標中所倡導教師的主導性,最後通過練習讓孩子順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意識到,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已經開始形成,如果有適合學生自學的課程,那麼,我以後會繼續放手,讓學生自學。這樣可以很好的培養和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同時更多的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4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能正確地筆算10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算式。由於有了前面學習10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以及一年級學習2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並且在上節課學習了連寫豎式的的寫法,實際上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並沒有什麼難點,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可以適當提高教學要求。

學生通過自學解決如下這三個問題:

1、課本上給我們提供了什麼信息?提出了什麼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的思考討論,逐漸條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和表達的習慣和能力。

2、你能試着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答這個問題嗎?

在這個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學生課堂上的表現與預設的差距比較大。第一:很多學生不能用兩種方法解答,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了爲用兩種方法而湊數字的現象。第二、解答出來的同學也不能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反思: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有這幾方面

1、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

2、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及對算理的理解不夠充分。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5

1.加強直觀,凸顯過程,培養數感。

學習分數加、減法的關鍵是讓同學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纔可直接相加、減”的算理。爲了協助同學理解,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注意充沛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加強直觀認識,藉助直觀圖的演示或學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爲同學創設參與、探索、概括計算法則的空間,讓同學經歷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的過程,鼓勵同學有條理地表達自身的考慮過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則,培養數感。

2.加強對比,溝通聯繫,促進遷移。

本單元中教材從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推導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推導,從整數和小數加、減法的意義,計算法則,加減混合運算順序到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直至加、減法運算定律和性質的推廣,無一不體現着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教學中,應充沛利用這種內在聯繫,注意對比和溝通,利用同學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感悟新舊知識之間的一起點,讓同學通過自身的探索學習新知,這樣不只省時、突出重點,還培養了同學學習過程中的遷移、類推能力。重視口算,強化關鍵,培養能力。本單元中,分數加、減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計算題可以直接口算出來,因此在計算正確的基礎上,提倡能口算的儘量口算,以便提高同學的計算熟練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視口算訓練外,還應注意練習的針對性,抓住分數加、減法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進行練習。當同學計算熟練後,要注意指導同學的計算法則,適當省略式題計算的考慮步驟,簡縮思維過程,培養求簡思維。同時根據計算式題的具體特點,鼓勵同學選擇靈活的算法或進行簡便運算,培養同學的計算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3.認真審題,自覺檢查,培養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重點關注同學審題能力的培養,要引導同學整體感知算式的特點,確定題目的運算順序。教學中還應重視教給同學險驗的方法,培養同學良好的檢驗習慣。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6

興趣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動力,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開頭我以美麗的白天鵝爲題材引入新課,既吸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習興趣,又滲透了愛護動物,人人有責的思想教育。

《課標》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樣化。”這主要是針對傳統教學中的計算方法單一、過於注重技能、而忽視學生個性等問題而提出的,主要是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和尊重學生獨立思考,與同學合作交流,讓他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並對自己有利的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動手動腦能力加強,充分理解了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能夠運用運算方法去解決在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但有個別基礎較差的學生運用的不是很熟練,教師應繼續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及時鞏固,有利於知識的內化。新授完以後出示一組口算題,通過口算題的練習,使得學生正確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爲進一步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算理作準備。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和應用能力。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告訴”,而是一種學習者實實在在的“體驗”與“積澱”。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來出題,然後並自己完成,使學生在探究和交流過程中,品嚐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本課的練習設計,我注意了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分層次設計,使學生進一步內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強化算法的基礎訓練,又鍛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階梯式的練習中,課堂上又一次激發了學生應用知識的參與熱情,這一過程中,學生收穫了知識撞擊的快樂,收穫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果在教授完新課之後,讓學生進行操作,效果會更好。另外,一節課我總感覺學生的興趣不是太高。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7

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這一課時,通過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設計,整堂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由於買鞋和買書包的情境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在出現買書包和鞋這一問題情境時,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自主去探索,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通過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同一問題可以用多種方法去解決,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算法的多樣化。這樣,不僅讓學生放開思路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且也拓展和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嘗試了連減以及連減豎式的寫法,達到了本節課的另一教學目標。

在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即小括號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錢數,再用總錢數去減的這一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明白含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及作用。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8

小數加減法混合運算是學生在學習了整數加減混合運算這一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學會了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很自然的進行了知識遷移。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解決小數連減的運算順序,體會每步計算的意義。

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小數連加和加減混合計算方法的過程,並能選擇靈活的方法解決小數連加、連減計算的問題,體驗算法的多樣化。教學前,我設計前置性任務:星期天,媽媽給小明買了一個書包38.5元,一雙運動鞋27.5元,媽媽付了100元,應找回多少元?讓學生自己試着解答,然後交流不同的算法,並彙報,然後總結算法。並理解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和。例3以練習的形式出示,學生列了三個算式,並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計算。在批改過程中發現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只是個別計算馬虎,出現錯誤。

通過這節課,給了我深深地感觸,那就是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仔細認真,我們才能將良好的教學效果呈現給我們的學生,將教學進行到底!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9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學習了看圖用簡練的數學語言說圖意,並提數學中的問題。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繼續訓練學生看圖說圖意和提數學問題的能力.

首先我安排了連加和連減的複習,然後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引出加減混合的算式。

上下車問題是典型的加減混合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也許根據這一問題創設情境作爲新課導入並展開更能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的理念。

在出示課本的上下車的情景圖後,讓學生充分發現情景圖中的數學信息,讓他們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並且讓學生提出問題:車上原來有7人,到站後下車2人,又上來了3人。現在有多少人?接着提問:這道題該如何解答?讓學生自己試着列式解答。

當學生完成後,便讓學生講講自己是怎樣做的,整個解題的過程我試着讓學生們自己去講,學生也理解了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並且也加強了學生對圖畫意思的理解和表達。

從開學至今,我在課堂上一直很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對數學語言的培養,所以學生在對圖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較好.

本節課我對想想做做的1、2兩題也用了較多的時間,從動畫演示到靜態圖,讓學生說圖意似乎比較難。

我想:加減混合的圖意理解其實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如果根據圖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讓學生根據圖意填寫完整,再來說圖意,這樣,給了學生一個可以過渡的平臺,也許學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節約一些時間用以後面的鞏固練習。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0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9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的“3個數連減和加減混合”。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3個數連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愉快的數學活動中,3個數連減和加減混合。

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徵,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的規律,創設了生動有趣的“小猴子摘桃子”的動畫情境。在這個環節的教學活動中,先由學生獨立想象、思考,再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重新創造總結出小猴子摘桃子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並根據每種情況列出相應的算式,自然地進入本節課的新知識點。每個環節都是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積極研究,表述想法,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多層練習、在上課時我複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及連加、連減,這些都是爲學習連加連減打下基礎,可以使學生自然地找到新舊知識的切入口,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爲突破難點做好準備。讓全班的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的結合起來,使學生處於積極的思考狀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教師還重視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概括規律,把加減混合與連加、連減聯繫起來,從而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練習題的設計是爲了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到爲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真正體現了上課注意力集中,下課時依舊回味,做到了教與學融爲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