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設計《三視圖》課堂教學反思

《三視圖》在《技術與設計1》的教學內容中,是比較抽象並且難以理解的,然而三視圖在工業設計中又是表達與交流設計構思、設計方案的一種常用的工程技術語言。學生不但要學會識讀三視圖,而且還要學會繪製簡單的三視圖,並且在今後的設計實踐中,能夠運用三視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他人交流設計方案,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優化設計方案。於是針對此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在教學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解決辦法,我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實踐。

技術與設計《三視圖》課堂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得失與收穫做深入地反思

一.設計的初衷:

1.課題:

《技術與設計1》——三視圖

2.《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中對三視圖內容的教學標準:

能識讀三視圖,能繪製簡單的三視圖。

3.教學設計構思:

借鑑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學習三視圖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自建三投影面體系,利用實驗臺上的物體模型,觀察體驗、研究討論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採用由簡單物體三視圖的畫法入手,由簡至繁,循序漸進,訓練學生基本繪圖能力。採用自學輔導與教師講授相結合;案例解說與實踐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4.學情分析:

有關物體投影的知識,學生沒有接觸過,只有數學學科在高中二年級課程(立體幾何)涉及到。因而本節有關工業製圖的知識,例如,物體投影的繪畫方法,三視圖的原理及畫法,對於高中一年級學生而言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

5.教材分析:

本小節在“設計的表達與交流”章節中是比較重要的內容,三視圖在工業設計中是最常見的技術語言。根據課標要求,學生能夠識讀三視圖,繪製簡單的三視圖。

本節教學內容實踐性強,而且要求用圖樣準確表達設計意圖,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很高。尤其是三視圖等工業製圖知識內容,非常抽象;學生缺乏相關的投影知識,因此理解會有難度。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採用由簡單物體三視圖的畫法入手,由簡至繁,循序漸進,訓練學生基本繪圖能力。講解三視圖的作用和形成原理,使學生認識這種工程設計中普遍採用的技術語言,並通過“技術學習”提高識圖能力。

二. 教學過程與反思:

1. 課題引入方面:

採用問題情景設置的方法:學生喜愛打籃球,而用直尺測算出籃球的表面積是學生平時不會想到或實踐過的問題。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解決問題的興趣。問題提出來後,學生積極思考,想出了許多辦法。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利用牆面與地面相互垂直這一條件。目的是打開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而空間想象能力是學好三視圖,理解三視圖以及繪製三視圖的必備能力。這也是我設計此問題情景的初衷。

問題情景的設計,我認爲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們或異想天開,或奇思妙想,有些測量的辦法,是我事先沒想到的。如:將籃球放氣,壓扁成半圓,用直尺測量籃球直徑等辦法。而我在這些突如其來的環節上的處理以及應變手段上還稍顯不足。這是我今後應加以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2.三視圖的研究性學習過程與注意事項:

1) 研究性學習法學習三視圖,要有一定的學習資源。

這些必要的學習資源,要靠教師在課前預設。

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查找相關書籍、資料,查閱互聯網等手段,結合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精心組織了一份文圖並茂的材料,作爲輔助教材,並在教學電腦上,準備了供學生查閱的資料和圖片。在課堂上,爲了把抽象的三視圖更直觀化,與學生一起用課前準備好的彩色硬紙板,做了三投影面體系,每生一份。要求學生在閱讀資料或研討學習中,運用手中的三投影面體系,觀察體會物體在三投影面體系中,用正投影法,物體在三個投影面上的投影情況;分析理解三視圖的形成原理,三個視圖之間的投影關係和規律。實驗用物體爲正方體、圓柱體、長方體、球體、椎體、臺體等,結構簡單物體。由於教室的限制,只好將實物臺設在學生座椅的最前面。學生在學習中可以自由離開座位,到實驗臺前,做試驗,體會觀察物體在三投影面體系中,用正投影法,在三個投影面上的投影情況,體會物體的三視圖圖形。在學生學習全過程中,教師作個別輔導。

2) 研究性學習法學習三視圖,要確立研究方向即問題的設置。

我用電腦圖片打出問題:三視圖是如何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的?如何繪製三視圖?

我提出這兩個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已經學會了運用繪製草圖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其他人進行設計方案的`交流。學會用兩點透視法繪製簡單的透視圖。並能理解透視圖的應用和侷限性。而三視圖可以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這一點要是理解了,對三視圖相關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就可以說容易多了。這個問題也是學生最困惑的問題。直接提出來,可以與學生產生共鳴,容易激起求知慾和探索欲。學生繪製簡單物體的三視圖,應該說,經過學習能夠達到,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要想達到可以繪製簡單的三視圖的程度,只得認認真真地去學習,去研究,去解決問題。

想理解三視圖爲什麼可以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三視圖?三視圖依據的是什麼原理?三視圖的展開以及三個試圖之間的投影規律是什麼?畫圖步驟有哪些? 怎麼選擇主視圖?而這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資料並結合教材很容易找到。我認爲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述這些概念性知識,即便是舉出相當多的圖片和視圖實例,也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查找、去發現、去體會、去理解。三視圖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識讀和繪製三視圖,以便學生在今後學習和設計實踐的過程中,學會運用三視圖——這個在工業設計中最爲常見的工程技術語言;學生能夠運用三視圖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並運用三視圖把自己的設計方案與他人進行交流。簡單的說就是,拿圖來,學生知道是什麼物體以及物體的各個表面情況;拿物體來(簡單物體)學生可以繪製出三視圖。換句話說,三視圖的學習應該在自學理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輔導繪圖實踐和識圖練習。而採用研究性探究式學習方式來學習三視圖,正是基於以上因素。

3) 研究性學習法學習三視圖,教師要做必要的學法指導。

我在佈置任務環節中,借用本章所學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要求,收集和處理信息等方法,引導學生利用現有資料進行學習。學生很容易地進入了角色。

但在提示學生使用三投影面體系,觀察物體在其中的投影情況時,學生將實驗臺上的物體紛紛拿回座位,理由是小組共同觀察。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使我措手不及。沒有達到我的預期目的。學生習慣於以往上課時的小組活動方式,而不知道我的真正用意。這是我在佈置任務時的失誤。是今後應該改進的地方。還有,預先考慮不周,我只是考慮物體的樣數多一些,學生可以在實驗臺處觀察,並能儘可能多地觀察到不同形狀物體在三投影面體系中在三個投影面上的投影情況,而忽略了各種物體的數量應儘可能多一些,以便讓更多的同學能夠應用教學資源。或者說,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理想的方式應該爲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就座,每組桌面上分別放置各種物體,這樣更便於學生觀察學習。但由於我校的條件因素,在教學設計中沒有實現。

4) 研究性學習法學習三視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預設學生學習程效檢測方式和內容,給與學生中肯的評價並做出相應的激勵。

教師預設學生學習程效檢測方式和內容,給與學生中肯的評價並做出相應的激勵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通過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達到了什麼效果,知道自己還有哪些方面在學習中忽略了或不理解的內容。這樣,不但使學生學會了知識,還學會了學習的方法,使學習成爲一種實踐任務,並能通過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從而學會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真正做到課堂角色的轉變。

我在本節課中,成果檢測環節作的不是很理想。由於我自身對工業製圖知識的匱乏,我設置的檢測問題設置得不到位,在某些問題的講解上還不夠深入。坦率地說,下課後,心裏很沒底,總感到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效果。這也是好事,我瞭解了自身的不足,所以在今後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業務素養,儘快成長起來。

在後來的學習成效檢測中,我發現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好,因此,我認爲,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習三視圖,是一種比較適合的學習方法。我想,如果有更多的同行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共同探索,是一定會使這種學習方式更加完善的。

5)研究性學習法學習三視圖,遇到的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學生的理解能力程度不同,學生對此項學習方法的認知度,使學習效果不均衡。

第二個問題: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影響因素。

第三個問題:是否有足夠的教學資源支撐。

第四個問題:教師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第五個問題:對此教學方式的不同認識。

以上問題,是我在反思中想到的,我想不同的學生羣體,不同的教學資源設置,不同的任課教師,還遇到不同的問題。有了問題,纔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這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要靠全體同仁共同探索。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提高。

三. 學習成效檢測:

我的做法是:

1)繪製三視圖測試

讓同一班的學生(探索課使用的班級,共59人),繪製折形物體、圓臺、四棱臺的三視圖(不考慮比例,也不標註尺寸)。

測試卷收上來,統計正確率。

折形物體 圓臺 四棱臺

繪製正確人數 59 59 59

正確率 100% 100% 100%

分析:全班59人全部繪製正確,這說明學生基本理解了三視圖的形成原理,瞭解了繪圖規律,掌握了主視圖的選擇規律。三個簡單物體三視圖的繪製,是課堂上已經訓練過的,所以,還可以說明,課堂效果比較理想,達到了預期目的。

2)圖、物互識測試

給出8種實物模型草圖。選擇簡單物體,包括:折形物體、圓臺、四棱臺,《技術與設計1》(地質版)76頁,技術練習上的物體模型圖。同時繪製出10幅三視圖(教師手繪,試卷形式)。三視圖多於實物模型圖,目的是增加可信度。分別標號,讓學生對號入座。

測試卷收上來,統計正確率。

選對8幅 選對7幅 選對6幅 選對5幅以下

人數 17 26 11 5

比率 29% 44% 19% 8%

分析:這些圖形實際上是課後的作業(《技術與設計1》(地質版)76頁,技術練習),再加上折形物體、圓臺、四棱臺的三視圖和物體圖形。檢測目的在於瞭解學生是否掌握了三視圖的識圖規律,以及識圖技巧。其實技巧很簡單,就是將物體模型圖與主視圖相對照,並參考俯視圖或左視圖即可。從上表不難看出,大部分同學掌握了三視圖的繪圖原理以及識圖規律。

四.再實驗,再檢測:

作爲一種教學法的嘗試實踐,僅僅一堂課的實踐、一個班級學生、和一次成效測試是不夠的。但由於學校課時的安排情況,沒能進行對照班級的再次實踐和課後的再此次檢測。不過,這樣可以給我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總結。一邊完善和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一邊進行探索和實踐。也希望廣大通用技術教師積極參與進來,讓通用技術教師伴隨着新課程的實施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五. 總結:

以上是我依據《三視圖》這一節公開課後的所思所想。就教學設計的初衷而言,我是想把“公開課”作爲“問題課”,就此提出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經驗。同時希望各位同行,利用公開課這一載體,提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和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成果,而少一些表演的成分,那麼,我們的教師會迅速地成長起來,我們的學科會更完善、更有發展。

有了問題,纔有可能進步;有了交流,纔有可能提高;有了探索,纔有可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