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教版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教版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5篇)

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1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理解什麼是餘數和有餘數的的除法,再體會什麼情況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解決;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有餘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

通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把草莓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草莓”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

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爲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沒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導致教學內容過多,二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很短,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必須讓孩子們在課堂內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着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從瞭解學生、研讀教材、教參、入手,多聽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讓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2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以及筆算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餘數,實際上就是在平均分物體的時候,不能再分多一份,或者是不能滿足每份再分多一的情況下所剩餘的數,例如書本中第51頁的例2,一共有23盤花,每組擺5盤,最多可以擺4組,還多3盤其中的3盤,就是餘數,但它是建立於最多可以擺4組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剩餘的數就不一定是3盤了(如擺3組,剩8盤等)。所以,我們在引出餘數時,應該讓學生質疑:剩下3盤,還能再分多一組嗎?也正是由於這點,註定了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分組合作擺小棒,認識到13(14、15)根小棒最多可以擺3個正方形,還剩1(2、3)根等,認識到餘數是在平均分時,不能分多一份或者每份不能再分多一是所剩餘的數。然後讓學生通過嘗試,教師教授列豎式計算的方法。最後讓學生觀察對比除數4與餘數1、2、3的大小關係,認識到餘數要比除數小。

在三(1)班教學之後,從反饋來看,學生還是不太清楚爲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而且也不懂得從計算的結果來檢查自己的錯誤。回頭想想,自己的教學中,遺漏了一個重要的要點,沒有向學生說明,那就是在計算時,商與除數的積,應該最接近被除數,也就是商應選最大的數。

從上課過程看,我的基本功還不夠紮實,自己講的話太多,學生的自我發現比較少。這些,在平時就應該引起我的注意,努力向把課堂還給學生改進。

校長和其他聽課老師也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包括板書、教具的選用等等,受益良多。

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3

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有餘數的除法》時,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是教學中的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

教材是這樣編排的:首先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情境,並結合分桃的直觀圖,引導學生探索7÷3的求商方法並計算出結果,隨後的“試一試”仍然創設分氣球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式計算,然後要求學生比較例題與“試一試”算式中餘數與除數的大小,啓發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餘數要比除數小”。這樣的編排,雖然可以結合實際的例子引導學生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的合理性,但這是建立在直觀比較的基礎上的,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

我覺得可以在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求商方法後,可以創設一個辯論的情境,通過爭辯,明白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因爲“平均分”是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直觀支撐,所以可以從“平均分”引入學生辯論的。

如情境一:把18只桃子,平均分成3份。大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5只,還剩3只,算式是18÷3=5(只)……3(只);老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4只,還剩6只,算式是18÷3=4(只)……6(只);小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6只,算式是18÷3=6(只)。三隻猴都說自己分得對,你認爲誰分得對呢?接着教師組織各小組討論交流,並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去分一分,發現當餘數是3或者是6的時候,還可以繼續分。所以餘數不可能等於或者大於除數,餘數一定比除數小。

通過辯論、動手分一分,再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教學效果一定會比僅僅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要好,因爲這更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

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4

如何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是學生剛剛接觸的新知識,所以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感興趣,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操作,觀察,思考這一系列活動完成的,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比較深刻地領會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餘數要比除數小”是計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則,教學中我並沒有硬性地將這個法則講給學生聽,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去發現它,並從正反兩方面去探討如此規定的理由。最後,我還組織了及時的,必要的練習,使學生透徹地理解並掌握這種計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題,並讓學生擺一擺並列出算式,在擺的過程中我通過問答的形式將13、4、12、3、1各表示什麼使學生清楚的理解,並讓學生自己試一試列豎式計算這個除法算式。

在列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將豎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學生列的很準確,讓他們將式子呈現在黑板上,通過對比的.形式比較出優缺點,知道豎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這麼表示缺步驟。並將每個數表示什麼弄清楚。

學生計算有餘數除法時,一般會採用兩種不同層次的方法:一是藉助直觀圖或動手操作求得商和餘數;二是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試商。試商的本質是依據除法運算的意義,着眼乘、除法的關係進行的一種較爲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並掌握試商方法,不僅是爲了達成本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爲今後繼續學習除法計算奠定基礎。此段教學過程,聯繫具體的問題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除法的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試商的思考方法,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化過程,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升數學思考水平。

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5

有餘數的除法和上學期平均分狀況有所差異,是“分完還有剩餘”的平均分,比較抽象,對學生的思維構成必須程度的挑戰,不易理解。本節課教學流程爲: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種狀況——帶領學生逐一操作各種分法——解讀除法算式——練習。流程不存在太大的問題,時間把握也比上學期要順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講解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對教材的解讀還不到位,不夠細緻。主要有幾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不夠活潑,課堂駕馭潛力還缺火候。結合低年級孩子本身的年齡特徵,加上寒假剛結束,孩子的心還完全沒有沉靜下來,上午第一節數學課對我來說是個挑戰,語言和課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對“餘數”現象的講解不到位,沒有讓孩子親自動手理解餘數現象。儘管前一天也透過信息通知家長提醒孩子帶好十根小棒,但現狀是隻有一半孩子帶來了學具,對新課部分的學習也造成了少許影響。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做的還不夠機智,沒有及時調整,透過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帶領孩子學習分完還有剩餘的現象。

3.練習題講解不夠透徹,沒有面向全體學生,更多的是偏向中等以上的學生,有失偏頗。比如“11個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個,還剩()個”,對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說這題偏難,需要老師帶領他們透過分的過程解答題目。但在這題的處理上,我高估了學生的潛力,只是簡單地一句帶過,沒有體現分的過程,以致一半的學生聽不懂。這也是以後教學過程中應全力避免的過錯,不論是容易的題目還是偏難得題目,都得面向全體學生,思考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