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通用6篇)

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1

在課堂的一開始我就和學生相互強調了上課的規則,整堂課如果一次手都不舉那將會被扣操行分。舉手次數有一次或者兩次以及三次以上的分別將有不同程度的操行分加分。

上課時,由一段大自然的聲音來導入,請孩子們聽聽,從這些聲音當中,你聽到了哪些聲音?可能是因爲課堂一開始的聲音導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所以從一開始孩子們都在全神貫注地投入課堂。

在學習詞語的時候,我首先出示了兩排詞語。在請兩個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當中,我都對他們進行了鼓勵性的評價,並且在第一個學生教讀完成以後,我發現孩子們的聲音非常的響亮,甚至有一些吵鬧,於是我就藉助出示的詞語裏面的三個詞語來提醒孩子們。這三個詞語分別是“溫柔”、“感受”、“激動”,我提醒孩子們讀的時候,不要太激動,聲音不用那麼大,可以稍稍溫柔一些,學會用心去感受這些詞語。這讓我想到了李主任講的將課文內容與自己的教學評價相結合。

在講到“琴”這個字的時候,出現的詞語是手風琴,我隨機抽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其它的琴類,學生一一列舉出了有小提琴、鋼琴、電子琴、胡琴、豎琴等等。這其實是在引導學生學會歸類組詞,這也是受李主任講到“花”這個字的時候的啓發。在講授給“花”組詞時,可以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花,學生可能會答出玫瑰花、菊花、太陽花等等,教師再總結這些都是花的不同種類;接着問學生你見過哪些顏色的花,學生可能會答出紅花、白花、藍花等等,教師再總結這是不同顏色的花;還可以問學生花由哪些部分組成,有花瓣、花蕊、花籽等等;最後還可以問學生你在生活中知道哪些像花但不是花的東西,比如火花、水花、心花等等。引導學生學會歸類組詞其實也是對學生一種思維的訓練。

在講我會寫的生字的過程當中,我摒棄掉以前的我講學生聽這種方式,變化成了全部過程由學生自己來分享。首先讓學生觀察所有生字的結構,將生字的結構搞清楚並進行歸類,然後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哪些生字容易寫錯,並說說容易寫錯的地方在哪裏,最後在我覺得有必要範寫的生字上引導全班學生一起進行書空。

在整堂課的過程當中,我感覺課堂氛圍非常的愉悅,整堂課上下來也很流暢,自我感覺很舒服。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學生一開始被我調動了興趣;第二,在整堂課的過程當中,我一直在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評價與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單調;第三,整個過程完全是由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做引導。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對課文的讀還沒有進行一個基本的回顧。

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2

今天上了《大自然的聲音》的第二課時,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有些不盡人意。

下來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一開始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沒有很好地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實我明明可以做一些鼓勵性的評價來改善當時的課堂氛圍的,但是當時的我卻什麼也沒有做,一直就是按照我自己的進度來講。

以至於到最後,學生的興趣已經降到一個極低的點,整堂課的氛圍就顯得有一些沉悶。其實這篇課文十分有趣,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篇課文,可是由於我的沒有調動,再加上學生本身的精神狀態不是特別好,導致今天的這堂課上下來很不滿意。

下午在上選修課的時候我特別選擇了這篇課文的課後的小練筆來作爲講課內容,沒有做過多的準備,但是在孩子們的通力合作下,我有了一些新的收穫。

這堂課我叫學生圍繞“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這一句話來寫一段話。首先讓學生抓住這一句話的關鍵詞“鳥兒”還有“歌手”,那很明顯是要寫鳥兒的聲音。那什麼樣的聲音才能夠成爲歌手呢?鳥兒的聲音會有哪些變化呢?

孩子們回答鳥兒的聲音可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快、有慢,還有一隻鳥兒和一羣鳥兒發出來的聲音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鳥兒發出的聲音也是不同的。於是我交給學生兩個寫作的角度,第一個角度可以先從一隻鳥兒發出的聲音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歌一樣來寫,然後再寫一羣鳥兒發出的聲音又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一樣。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不同種類的鳥兒發出的聲音不同來寫。

其中一個孩子這樣寫道: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當一隻鳥兒在那裏獨唱時,那聲音嘰嘰喳喳的,是那麼可愛,那麼淘氣。當一羣鳥兒在一起合唱時,森林裏就開始了鳥兒們的大合唱,那聲音有時大,有時小,有時高,有時低。就這樣,從一隻鳥兒獨唱一直唱到鳥兒大合唱,那聲音多麼洪亮,多麼美妙,我真喜歡鳥兒們的歌聲啊!

圍繞一篇課文上了三堂課,感受卻大不相同,時好時壞,像坐過山車一樣繞了一圈。上課可能也有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吧!

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3

《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以清新活潑的筆調介紹了大自然中風的聲音、水的聲音和動物的聲音。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巧妙解釋總分關係。

本文的構段關係是: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寫,在文章的開頭,又叫總起段。第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是分寫,是具體描寫。爲了讓學生形象地瞭解這樣的構段關係,我巧妙地採用這樣的方法:請班長站在講臺上,告訴同學們,班長好比是第一自然段,而其他小組長就是分寫,是圍繞班長這個中心段來寫,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總分關係。這樣一比方,學生就清楚了總起段和分寫的關係。

接着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2—4自然段中,也有總起句和中心句,像組長和組員之間的關係一樣,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着課文,思考着,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

2、以課本爲本,大膽想象。

第二自然段主要寫“風”的聲音,當學習“那聲音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時,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句型:“……的聲音……,好像……”,然後告訴學生:介紹一種聲音除了模仿它的發音,還可以大膽地運用想象,把與它發音相似的東西聯繫起來,再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我以課本爲出發點,並且跳出了課本的限制,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讓學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聲:雷公公、冰雹、大公雞、小青蛙……這些都是課本中所沒有提到的。這樣一來,學生既拓展了學習空間,又可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可謂一舉而多得。

二、成功之處

回顧整堂課文,我認爲比較成功的一處是:讓朗讀實實在在走進學生心中。

課堂教師範讀,常常是教師“聲情並茂,聲淚俱下”,學生聽着是茫茫然,效果甚微。教師的朗讀課文,學生“不打心裏過”,這樣的朗讀不僅使閱讀流於形式,而且會削弱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在這次教學中,我變換一下方法,由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而變爲讓學生閉眼傾聽,捕捉文中感點,大膽想象,我要求:“請大家仔細聽老師朗讀課文,邊聽邊想課文中都講到了哪些聲音,然後選出一種你最喜歡的聲音談談你聯想到什麼,大家說好不好?”在聆聽教師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由於是閉着眼睛,比較容易專心地體會課文的意境,這種方法有益於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讓學生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三、不足之處

回顧課堂,也有不足之處。

課文語言生動優美,寫出了大自然中許多美妙的聲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寫了風的聲音,作者先寫了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然後分寫“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季節,有不一樣的音樂”。這句話中用了四個“不一樣”,寫出了聲音的不同。在指導朗讀時,缺乏指導,缺乏方法。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四個“不一樣”,讀出語調語氣的起伏變化。用師生對讀或男女生互讀等方式,讀出“微風拂過”時的輕柔“狂風吹起"時的熱烈,來體會大自然美妙的聲音。

四、改進措施

上完課,我覺得在今後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改進措施:

加強擬聲詞、描寫聲音的短語的積累。這篇課文表示聲音的詞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寫聲音的詞語,也有“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充滿力量的聲音”等形式的短語。結合本單元的單元要求,引導學生自主摘抄喜歡的詞、句段,把它們進行歸類,然後用這些詞語寫一段話,學以致用,這樣不僅讓學生領略了語言文字的生動,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訓練,落實了單元目標。

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4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它從一些最爲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

一.教學效果:

1、落實朗讀訓練,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理解課文內容,在品讀過程中感悟語言,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及形式,指導學生仿寫,給學生創作寫作的平臺,使其思維得到拓展。

二.成功之處: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敘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爲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說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祕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爲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裏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整合了一節節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

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後,我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我又繼續追問:那課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寫呢?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我啓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麼關係?學生想了一下便說:2—4自然段是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的。

我相繼表揚他們很會動腦筋,並告訴他們,第一段就是這篇文章的餓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開頭,所以它又叫總起段。接着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2—4自然段中還出現了總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着課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出現了很多不該出現的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直接原因:

1、教師對教材鑽研不夠,對文章的熟悉程度不夠。

2、在備課方面沒有精心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很多過渡語過於生硬,不能起到引導作用。

3、上課教師語言不夠規範,嚴謹。

應對措施:

1、在平時上課時,注意語言的規範性。

2、上課前對教案多鑽研,設計教案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3、備課時要注重細節,過渡語設計符合本年級學生學情。

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結構嚴謹,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說明了“大自然中有許多美好的聲音”,作爲文章的總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總分的方式構段,介紹了風、水、動物的聲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聲音”爲主線展開教學,在小組彙報時,我有所側重地引導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水的聲音”,抓關鍵詞、重點句進行朗讀、體會,然後觀察發現“頂針”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涌澎湃”,當然“頂針”這樣的術語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只能讓他們去發現句子的結構特點“前一個句子的末尾成爲下一個句子的開頭,自然連接”,進而有規律地背誦。

另外兩個自然段我採用扶、放的過程,“風的聲音”側重對比的寫法,“動物的聲音”運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聲音的魅力,我意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團結合作的能力。

最後又回到全文,引導學生髮現全文的構篇特點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構段特點,從整體上對全文有一個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