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

今天上午,我講完了本學期的評估課,我選擇的課文是第19課《最大的“書”》,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爲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裏行間充滿着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在設計本篇課文的時候,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對話上,讓學生通過讀來獲取岩石的相關知識,通過讀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還適當穿插了對生字詞的認識,以及部分生字的書寫指導。講課結束後,我對課前的準備、本節課的設計、課堂表現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課前準備不夠充分。

由於上課在實驗樓的錄播教室,上課用的道具都提前準備好了。我是第二節課,第一節我還去聽課,中間回到教室領學生,三班的學生走後,我一邊領着學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邊忙着把課件拷到電腦上。結果部分學生做錯了位置,我的優盤也無法顯示。本來將評估課就緊張,面對如此境地,那顆心不覺跳得更快樂,真是有點手忙腳亂。趕緊拿出電話找多媒體管理員解決,終於在上課後一會打開後蓋插上了優盤。爲了方便在教室裏走動,本打算講課的時候用翻頁筆的,可是翻頁筆也無法顯示,心情真是鬱悶到極點。這隻能怪自己,沒能提前調試一下,在上第一節課前我就該把準備好工作做好。以後的課堂,課前準備還是要多加重視的。

二、部分地方的設計不夠合理。

在設計教學時,我以談話的方式瞭解學生都讀過哪些書?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出本課的課題《最大的“書”》。在交流讀書的環節中,我發現學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學生交流的是書名,很多學生把讀書的類型分享給了大家,比如有的學生說故事書、有的學生說科技書等。在進一步強調後,學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整體表現並不理想。可能是我沒有把自己的問題表達清楚,讓學生產生了誤解。

另外,指導學生書寫的環節有點脫節,導致在講課的時候沒有連貫起來,當翻到課件時纔想起來。從這裏,我感覺我在備課時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做得還不到位。其實讀完生字詞再進行書寫指導是很自然的事情,由於後面的問題一直在耳邊響起,竟然漏掉了,再回頭補充的時候就明顯地顯出了環節設計的不協調。

三、課堂氛圍低沉,沒有激起學生的興趣。

這篇課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對話,應該很容易走進去的。可是通過學生的表現,我感覺課堂低沉,沒有一點活力。提出的問題我感覺並不難,在課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長的等待後還是得由我說出來。對於這點,我很是失望。週二在三班試講,雖然學生有點差距,但是不應該是這樣的大,根據三班學生的課堂表現我已經調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還是不夠理想。也許是學生換了新的地方上課有點緊張,也許是學生對新的教室很好奇,每個人的眼睛總是在遊離不定,無法落到講課的內容上。學生如此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平時的課堂管理或許也有很大關係。學生的表現,讓我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及課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課堂上來?我現在的答案是走到學生中去,瞭解他們真實的想法。

四、課堂秩序有始無終,是導致講課不夠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於開始上課時就已經打過上課鈴了,所以鈴聲已經不能作爲課堂結束的標誌。無論如何我也要把整節課的內容講完。可是,當我講到:同學們,今天的課我們就講到這裏,課後同學們探索一下大自然還有哪些祕密,下節課的時候再交流。這句話我還沒有講完,有幾個男孩拿着書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個已經走到了教室的中間。此時,我停止了說話,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學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繼續我的總結:下課的時候同學們要做到文明遊戲不打鬧,下課!“下課”這個詞還沒說完,那幾個孩子又要往外跑,連最起碼的文明禮儀都沒有了。這時候聽課的老師還沒動呢!我無法抑制內心的怒火,大聲把學生喊了回來。無論我說什麼,都已無法挽回了,我總感覺,這節課無論開始、過程還是結束,我做得都很失敗,我得不到學生最起碼的尊重,此時的我真像昨天我誤打了彥淞一樣,眼淚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時,我才知道,我的這節課真是徹底失敗了。給學生上一節文明禮儀課迫在眉睫。

這節課從準備到上課,也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學的效果讓我明白,我的功夫沒有做到點子上:教學準備不充分,教學設計缺乏合理性,學生管理也有很大的問題。一節小小的課,反映出了我語文教學上的不足,同時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還不夠。

這是一節失敗的課,失敗雖然讓我很傷心,但是課後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進的動力。

一節好課,不但要有好的教學設計,流利的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真正在課堂上有所學、有所獲。

就讓這本《最大的“書”》給我提個醒吧,讓我時刻記住,哪裏失敗了,哪裏需要努力。這樣在以後的課堂上我纔能有更好的表現。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2

語文和科學課是不同的,這是我對自己這篇課文教學之後的感受與反思,不管老師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識,語文課就應該是語文課,可以穿插其它學科的知識,但是不能佔據語文課堂的主體。

這篇課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質的文章,一看到課文題目的時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關於課文內容的,也有課外的。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 有的說“書,爲什麼要家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這樣的問題有許許多多,讓人一下子適應不過來。

在教學了生字詞之後,我打亂了原本的教學計劃,讓學生自主質疑,根據先課內,再課外的順序,依次解決學生的問題。但是在課後才發現自己犯了個錯誤。

《最大的“書”》指的是岩石。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裏,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裏。在這篇文章裏,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就像《教師教學用書》上要求的“不必作過細的講解,只要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慾望就可以了。”

語文教學不是科學教學,它們之間有着相當的不同。雖然學生的疑問確實有必要解決,但是絕對不應該是在語文課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對話爲主要敘述方式,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應該把朗讀的重點放在知道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所以我的這次課堂教學是相當失敗的`。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3

教學前,我認爲學生對本文的內容可能興趣不大,沒想到,課堂上,我剛出示課題《最大的“書”》,同學們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讓大家說一說你想知道什麼或者你想到了什麼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有的說“書,爲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有一個小朋友說:“我知道書加上引號是因爲它跟我們平時看的書不同。”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解答問題,我禁不住鼓起掌來。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或者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學習課文時,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麼?快讀文找一找。”孩子們馬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念書上的句子,“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那麼書上的字是什麼?”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那麼書上的畫又是什麼?”我說。

“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着,我引導他們讀着,交流着,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岩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造的,接着,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麼對讀。孩子練習讀後,又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

課後,我在博客中給學生們寫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在地質勘探隊員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

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裏。小朋友們,爲豐富你們的課外閱讀,拓展知識面。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4

《最大的“書” 》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閱讀課文。全文以對話的方式介紹了岩石這本耐人尋味的“書”,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

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創設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中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努力創設了愉悅的氛圍,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故意把“書”字的雙引號漏寫。學生髮現了,馬上指出我的錯誤。我順勢問:“這個‘書’字爲什麼要加上雙引號呢?你們想知道有關這本‘書’的什麼知識?”從疑問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觀察思維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爲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爲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進行識字教學。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我先讓學生認讀帶有本課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認讀不帶拼音的生詞,接着,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識字記字方法,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在朗讀指導,以讀爲本中,使學生積累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爲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1、讀書方式多樣,激趣學文:課文教學中,我力求把讀放首位,通過自讀,評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方式,使學生喜歡讀書,並把課文讀準,讀流利,到有感情。

2、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在細讀課文時,我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對“岩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有什麼疑問?學生讀出問題來了,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很奇怪,怎麼岩石是書呢?”有的學生問:“這本書有什麼作用?”有的學生問:“書上有什麼字,有什麼圖畫呢?”有的問“這本書有什麼用呀?”我認爲,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讓他們通過讀書,在書上找答案。這樣,更好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儘管我非常投入地走進課堂,但是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便呈現出來。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涉及到科學知識很多,但我考慮到自己撐握有關的知識很有限。因此,我沒有放手讓學生就課文內容質疑。課後,我又想:如果我課前肯花時間查閱大量有關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再讓他們質疑,我相信學生此時此刻不僅僅只有隻侷限像川川這些疑問,他們一定有很多問題想解答。學生們會暢所欲言,交流自己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相信學生學習的熱情一定會更高,收穫一定會更大!可見,課前準備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5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爲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裏,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

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裏。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課堂上,我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爲主要目標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主要路線。當我出示課題時,爲了引起學生對課題中引號的注意,我故意將其漏寫,然後就讓學生順着這條思路去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 有的說“書,爲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

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接下來就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地質的變遷這一部分,地質的演變對孩子來說很陌生,理解會比較困難。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把這一地質的演變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寥寥數筆就理清了學生的思路,這樣一來,學生對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

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儘管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學生們對“岩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6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主要是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顯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它以人物對話爲主要敘述方式,字裏行間充滿着兒童對在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顏老師用我班的孩子執教了本課,師生配合默契,老師引導有效,評價有針對性,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效果良好。

一、落實識字寫字教學目標

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字詞的教學。顏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緊扣字、詞,紮紮實實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例如:在檢查生字詞時,生字詞分組出現,先是一組前鼻音,接着是一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個專有名詞和一個難讀成語,再是簡單的短語,再到演示字的演變指導識記生字,最後通過猜謎語識記生字。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本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同一類的生字,也就是本課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顏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質、厚、底”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用紅字進行標註,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歸類寫字的方法。

二、通過對話,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本課是人物對話的形式呈現的,這正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好素材。在學習前兩次對話時,顏老師通過學習叔叔說的話“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冊厚厚的書嗎?”抓標點符號(!?、等等)、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願望。在進行口語交際的時候,爲學生搭建了一個交際的平臺,引導學生在回答別人的問題的時候,要有明確的回答,而且還要有理有據,然後運用“讀課外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際,學生說的都很到位,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三、利用課後資料,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課後的“我知道”的內容是爲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顏老師做到了這一點。在處理課文的5—8自然段中,顏老師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裏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裏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裏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和我們平時見到的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讀文,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裏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總之,顏老師的講授很清晰,目標達成度高,評價多樣,有針對性,值得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