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茉莉》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如茉莉》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如茉莉》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愛如茉莉》的教學反思1

《愛如茉莉》是一篇瀰漫着淡淡香氣的散文,以生動傳情的筆觸,描寫了父母之間互相關愛,有如茉莉一樣潔白純淨,芳香宜人,抒發了對這種感情的讚美之情。在對這節課進行研究的時候,我注意了以下三點:

1、找準切入點。

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切入點,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簡明扼要,“牽一點而動全文”,避免繁瑣的分析與講解,在簡簡單單的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教學省時高效。於永正老師認爲“簡單不是減少,是目標簡約、精簡環節”。

以前我也聽過有的老師講《愛如茉莉》,從頭講,媽媽說愛像什麼?我一開始同意媽媽的看法嗎?後來,我又怎麼認爲的?整個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停地問,學生不停地回答,把學生讀書的時間佔用了不少,學生也沒有真正地深入文本去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在聽課的時候,我就在想或許這篇文章有更好的切入點吧。看着文章的題目,我在想“愛如茉莉”,不就是這篇文章的切入點嗎?一是茉莉花有什麼特點,二是父母之間有什麼樣的愛。二者都弄懂了,找到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我想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成了。所以這節課的教學我也就抓住了這兩條線索:茉莉花的特點與父母的愛。

2、細節悟真愛。

“生活有真愛,細節有真情,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本課中父母之間的那份平淡又真切的愛,融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

所以,我先指導學生“關注細節,抓人物的一個動作、一種眼神、一句話語”去體會父母之間的愛,引導學生用心閱讀文中發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寫特別感人的細節,並寫寫批註。然後在課堂交流中緊緊圍繞細節處展開品讀,通過“直奔”、“緊握”、“叮囑”等詞語感受真愛,引導學生理解“直奔”、“躡手躡腳”、“緊握”等詞的含義,從而體會父親對母親那份無微不至的關心;通過父母說的兩段話,感悟他們之間的彼此體貼、默默付出;透過“探”字體悟“人有情,景有語”。學生品詞析句,在“品字”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讀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溫度,對父母的真情有了了切身的感悟。

3、尋找身邊的愛。

現在的孩子怨言太多,對父母的抱怨、對老師的抱怨非常的多,除了一些合理的之外,有的時候顯得過多的以自我爲中心,而不會體諒師長的良苦用心。他們往往忽略了身邊的愛,而“愛”這一字眼涵蓋的範圍太廣,內涵又太深,所以我就讓學生談一談身邊愛的細節。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愛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我以“愛是什麼?”爲題讓學生談感受。我先開頭說:“愛是什麼?愛是媽媽的擔心,愛是爸爸的叮囑,愛是孩子們上課時專注的眼神,愛是孩子們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愛是家長們的理解和支持,愛是家長們的關心和幫助??”課後作業佈置小練筆,讓學生寫寫身邊的真愛。

一件件小事啊,一個個細節啊,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一縷微笑??只要留心,我們便會發現它們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邊啊,但因爲太平常了,常常給忽略了,正酷似茉莉的質樸無華、幽香嫋嫋、平淡無奇。也不知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對真愛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否也能有一顆愛別人有心。

課堂教學永遠存在遺憾,文中還有許多愛的細節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也請在坐的老師們批評指正。

《愛如茉莉》的教學反思2

《愛如茉莉》是小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媽媽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寫和渲染的是爸爸媽媽執手而眠的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真愛無痕,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美好;至愛無聲,任何表白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對於該課的設計,我抓住一個“愛”字,讓學生在品詞品句中體會這份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在尋找文中細節描寫時體會到人物內心那至深至愛的情意,從而理解“愛如茉莉”的含義。

一、析詞品句,體會真情。

執教時,我緊緊扣住文本的主旨,把情感的薰陶感染和語言的理解運用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課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引導學生理解“躡手躡腳”“緊握”等詞的含義,從而體會父親對母親那份無微不至的關心;通過理解“直奔”“麻木”等詞的意思,從而感悟到父母心靈相通的那份默契??

二、賞讀體驗,品味真情。

新課標提倡,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朗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學生自主找到的幾個細節描寫的句子,讓他們自己讀,同桌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讀的形式,自主的

體會字裏行間流淌出的濃情蜜意,品味父母及與女兒之間的那份真情。

三、課後拓展,品味愛心。

真情如平淡無奇的茉莉,人間處處有真情。爲了讓學生對這份平淡卻又深厚的真情有更深刻的體會,我設計了四個拓展練習。

1、讀讀有關“愛”的文章,談談讀後感受。

2、說說身邊發生的有關“愛”的小事。

3、朗誦一首“愛”的小詩。

4、寫一篇“愛”的文章。題目《愛如》

在讀、說、誦的基礎上,學生愈發對平淡無奇的愛有了深刻的感受,課後很多學生都談到了自己身邊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有關愛的故事,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無私的愛,什麼才能稱之爲真情無痕、至愛無聲。於是一篇《愛如》水到渠成。

這節課中,有一點遺憾的是執教時還是沒能大膽地放開手給學生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慢慢體會、感悟真情,我有些環節又把自己的設計通過強硬的方式給學生,而不是始終在順應着學生的學習。這是今後在教學中要注意及改正的。

《愛如茉莉》的教學反思3

一是讓學生會讀文中的重點詞語,二是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理解詞語包含的意思的同時學習運用。這兩種目的都隱含在具體的要求之中,體現着濃濃的語文味。嘗試了知道,學生現場反應和自己的預想是相同的。一是因爲學生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對課文有一定的瞭解;更主要是我平時經常給學生這樣的訓練,所以他們才能很好理解這次的意圖。難怪有人說,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決定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程度。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並且能夠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運用中,更深層次品味語言,培養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能力。

三、適時進行學法指導。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很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等,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象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

教學《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時,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昇華。

從知道要上評優課開始,我就醞釀着,準備着,想着該怎樣設計出新穎的流程,怎樣把握教材學習的重點,怎樣寫出富有詩意的引導語言。我在不斷地研究教材,不斷地搜索別人先進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尤其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覺得“感受語言”不必和“關注細節”割裂開來。最後教學設計中定下這樣一個學習目標:關注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愛。因爲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關注細節”就是在“感受語言”。

閱讀原文,解讀教學參考書,欣賞教學配套課件,動筆撰寫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課時時,我再讀教案,感覺一直關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沒有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考慮,說白了,就是預設不夠充分。

接下來的時間,一邊在心中模擬着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一邊播放着自己設計的課件。漸漸的,對每個環節學生的交流情況逐漸心中有數起來;對兩處景物描寫的內容,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盡情朗讀的過程中,我被課文優美的語言所感動。我豁然開朗,像這樣抒情性的景物描寫,不必讓學生拘泥在一個字或一個詞中,就讓學生像我一樣,在音樂的渲染下盡情地讀。語言的分量,真愛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學生的心裏。語言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多了會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實踐證明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圍之中,時時被真愛打動着。“教學相長”,說的不錯,學生的發言有許多閃光之處,激發出我的激情和靈感。比如對於“然而,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也沒有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便直奔醫院。”一句的理解,有個女生說:“爸爸非常緊張媽媽,連聽我的解釋也來不及了,說明爸爸愛媽媽!”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採用句子比較法,引導學生髮散開去,很好地理解了這句話。

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特別重要,要學生體會到的內容,教師必須能夠感悟到,然後纔有可能讓大多數學生也感悟到。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如關照了文本中的詞句,對於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就顯得稍弱;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都有利於學生鞏固對課文中心的理解。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採用多種形式的讀等。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爲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與問題的交融。

《愛如茉莉》的教學反思4

《愛如茉莉》是五年級下學期的一篇語句樸實,但又感人至深的記敘文。文章講述了父親與母親之間那簡單、樸實而又感人的愛。這篇課文寫的事情雖小、平,但是表達的感情真,描寫的人性美。所以極易感染學生。如何引導學生去感受這份樸實的愛,如何指導學生去抒寫生活中這份真摯的情?

1、課的開始讓學生補充板書,聽寫了上節課的重點詞語(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並運用詞語來談談對茉莉花的印象,既鞏固了字詞,又在詞語的運用表達中回顧了課文內容,同時爲下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主探究、體會、感悟。將朗讀與理解課文融爲一體,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滋有味。力在引導學生以讀悟情,挖掘語文因素——人物的對話、細節的描寫、景物的渲染等,通過對關鍵字句的咀嚼品味,對重點段的反覆誦讀,讓學生領悟文旨。如文中爸爸的“直奔”,通過讀音的比較,認識意義的不同,體會父親急切的心情。此時此刻,他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醫院。爲此我創設了情境想象“爸爸顧不上------,就------”,學生在暢所欲言的表達中感受到爸爸心裏只想着一個人,那就是媽媽。一個“奔”字,淋漓盡致地表達出父親對母親的愛。另外,檢測導結時,通過學生用樸實的語言的來描述愛是什麼?原來愛是媽媽病中惦念的餃子,愛是媽媽臉上恬靜的微笑,愛是爲了讓彼此安睡-----讓人不能不爲之怦然心動。既檢測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引導學生關注了細節,豐富了表達。通過學生精讀體會,那靜謐美好的一切,永遠留在了大家的心底。

3、珍視文中詞語的獨特表達。如寫陽光的“探”,寫茉莉花香的“鑽”,我讓學生用換同義詞的方法和文中詞語比較,領悟到這些動詞擬人化的表達。接着我又追問:“直接寫人物的事例和情感就可以了,爲什麼又加一段景物描寫呢?”學生在追問中明白了寫景的好處:烘托渲染了人物美好的情感,借景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信:這樣深入的體會理解感悟,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一定會注意自己的用詞,並會遷移課文的寫景物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4、語文課程必須開放拓展,讓學生通過小故事來了解大社會,真正學會做人。因此,教完課文,迴歸課文時,我讓學生憑自己十幾年的生活經歷談談自己對愛的理解,可像作者那樣打比方,結果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便打開了,有的說愛如……有的說愛如……我滿懷欣喜地總結:“不管愛像什麼,真正的愛平淡、真切、永恆、無私,溫暖自己,溫暖別人。希望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能體會別人給予的愛,也希望你能用真情獻給別人你的愛。”

但在本課堂上學生潛心讀書的時間還不夠,當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時,教師的鼓勵、肯定還不及時。教學過程還可簡單些。因爲簡單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簡單的背後其實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簡單折射出的是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刻的教學思想。這樣的課堂會帶給學生秋天的天空一樣明淨澄澈的感受。今後我在教學中將奉行“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跟學生共同經歷着生命的成長,精神的同構,領略學習帶來的快樂和甜蜜。

《愛如茉莉》的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從設計教學開始,我就把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首先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接着從一組組“細節圖”中去感受“愛”,去體驗平凡小事所帶給人的溫暖。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談自己對於愛的見解,充分關注了學生對“愛”的理解和認知,也使教師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大略的瞭解。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很快進入到了學習主體的角色,也爲教學的開展奠定了較濃厚的情感基礎。這是第二課時教學的設計思路。

根據班級學生情況,本課的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的自讀感悟爲主,老師的點撥引導爲輔。本班學生的朗讀及口語表達能力都比較優秀,並且在理解詞句的含義上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有感而發,因此“讀中感悟,悟後有感而讀,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突顯學生亮點,促進課堂的精彩”這一出發點是符合實際並且行之有效的。從教材出發,着眼於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閱讀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自讀課文,找句子,寫體會,區別於以往教師牽着學生讀的被動局面,讓學生在自學階段就擁有屬於自己的閱讀天地。

在閱讀彙報中,我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因爲這過程是學生自我學習體驗的一種展示,也是學生學習文本的一種積極交流。彙報中,深層次感悟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是重頭戲,這兩者相輔相成。教學中,我採用情景渲染的方式,通過音樂、教師的熱情與細膩還有煽情語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悟父母之間的真愛;或是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父母之間溫馨感人的畫面------從而使學生沉浸在愛的氛圍中,感悟字裏行間那濃濃的愛,最後通過朗讀告訴我們愛就如平淡無奇卻是芳香宜人的茉莉。深層感悟,感動每個人,學生在感動了自己之後,在老師的引導與渲染之下,發自內心地讀出那感人的語句,實現了學的有效目的。

在教學結束時,爲了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如茉莉般平淡卻真切的愛,我積極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去思考,去感悟身邊的愛,讓學生明白愛就在身邊。在此基礎上,結合5.12汶川大地震中,體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愛:母子之愛、國家的領導人的博愛------這牽動千千萬萬人心的感人事蹟,讓學生認識到:只要我們擁有一雙善於發現愛的眼睛,一顆善於感受愛的心靈,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愛!這一設計使課文思想得到昇華和延伸,是全文學習的一個亮點,關注了文本與學生學習、生活實踐的聯繫,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每天來自不同角落的關愛,並懂得回報,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愛真正“鑽”入學生的心田。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學生置身於這種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對課文進行了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解讀,盡展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課堂上,不斷閃爍着學生美麗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體驗着成功的喜悅,追求着創新的價值,走向創新的人生。

實踐證明,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語文課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自由”、“言論自由”、“行動自由”,語文課堂纔會真正成爲師生共同學習探討的樂土,才能稱之爲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