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與千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克與千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質量單位的起始課。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並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看一看、說一說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強化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利用超市購物引出課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體味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與量。然後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克,說明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本節課重點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建立1克的觀念時,讓學生兩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再讓學生動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然後讓學生猜一猜1克黃豆大約有幾粒,最後師生共同演示稱1克重黃豆的過程,並讓學生親自觀察稱重結果,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觀念時,讓學生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千克)的鹽,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質量,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1千克觀念。

爲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先估一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千克的質量觀念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三、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繫。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後,我讓學生一手掂2袋鹽,一手掂1枚2分硬幣,來對比感受一下它們的輕重,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四、在練習中鞏固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進一步鞏固和昇華了質量概念,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這節課中,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

教學千克時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短而少。

2、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單一,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證明多元化的課堂評價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隨時注意學生專注性及學習習慣的培養。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2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克與千克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爲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

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同學們觀察購買的物品,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2分硬幣和5粒黃豆,和重約1千克的鹽,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小朋友,1個西瓜,1個乒乓球,1支粉筆等讓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讓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問題入手,啓發學生認識質量單位,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用眼睛觀察得到,只能用肌肉感覺來感知。所以藉助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的感受1克、1千克的概念,並作爲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

同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同學的.探究體驗。讓同學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一個回形針的質量,充沛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籠統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同學將自身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同學通過這些操作,同學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學彈簧秤的刻度時,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掌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同學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但是仍有部分同學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理解較差,在生活中沒有細心地體會,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多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爲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5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後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檯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時,讓學生觀察檯秤的單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6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臺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這時網絡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因爲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7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顏色等表面特徵,而對於質量的關注則較少。由於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而且“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這部分的教學我主要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初步認識“克與千克”。在教學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展現本課與現實的密切聯繫

我拿着天平和盤秤走進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現在孩子們身邊的秤拉近質量的學習與孩子們的距離。並藉此機會簡單給孩子們講解了盤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追問孩子們還見過什麼樣的秤?

二、突出體驗學習的意義

“克與千克”的教學不能拘泥於普通的理論課堂,要讓孩子們親自體驗纔有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我首先讓孩子們用學具掂量了學具中“1克”的學具,體驗1克之輕,再用盤秤稱量了數學的重量,發現6本數學書的質量大約有1千克,讓孩子們分組體驗了1千克的有多重,讓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

三、利用數學活動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我安排了“拍賣會”的活動環節,當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讓孩子們以手稱量猜測水果的重量,並將孩子們的回答板書在黑板邊緣,再稱量水果,將水果送給猜測質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們十分活躍,課後我通過調查,發現有的孩子雖然課上不知道水果的質量,但是通過活動,瞭解了哪種水果大約有多少克。活動環節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爲孩子們以後做估質量類的題目打下基礎。

但是對於這類要求實踐的課程來說,孩子們的充分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於課堂的侷限性、工具的侷限性、材料的侷限性,有的孩子們還是不能親身參與到體驗中來,於是我佈置家庭作業讓孩子們回家用家裏的稱量工具稱一稱家裏物品的質量,增加生活體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8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但學生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因此本節課從逛市場引入課題目,讓學生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秤,而後在實踐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過眼的觀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稱一稱、腦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傾聽說一說等活動,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從不同角度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質量概念。最後迴歸生活,找一找身邊哪些物品的質量可用克作單位,哪些物品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確含義,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尋找的的時間較短。1克、1千克不能僅靠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說,對它們的認識,需要孩子們自己的感受。各種大約1克的物品,學生掂、找、感受的時間多一些。而由於一些原因,教學千克時課堂上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4個大蘋果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確實短和少。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爲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師對課堂出現的問題靈活應變能力待提高和加強!

建議:

本週讓孩子們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麪粉、電器等大宗物品包裝上的千克,孩子們的眼界會更寬,知識也會學得紮實,用得熟練,提高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