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學活動《我能夠》教學反思

《我能夠》是一堂關於幼兒形體活動的課,是一堂讓幼兒動起來的課。整堂課上下來,不僅幼兒歡笑雀躍,我也像他們一樣又蹦又跳,開心大笑。

大班教學活動《我能夠》教學反思

第一個環節“做做有趣的動作”,主要由我帶領幼兒來做。我在前面示範,幼兒在後面照着做。“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口令一喊完,我立馬開始第一個動作:彎腰雙手觸地。幼兒們也紛紛學着我的樣子彎下腰來。等我去檢查時,發現有一部分幼兒在雙手觸地的同時,膝蓋微微歪曲。當時課上,我的做法是馬上回到講臺前,示範並指出幼兒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現在回想起來,我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如果把這個動作的要領編成順口溜,幼兒們肯定能很快掌握。我可以這樣說“彎腰把頭低,手指親親地,腿兒要伸直,膝蓋別歪曲,看我行不行,我說行就行。”我想這樣一說,韻律感強,幼兒一聽就懂,一學就對。此後的第二個、第三個動作都可以以順口溜的形式來教幼兒,教學效果一定會更好。

第二個動作完成得一波三折。一開始,幼兒雙手在背後無法相握,他們一個勁地叫我,“陳老師,不行啊,我夠不着!”“陳老師,我也夠不着啊!”我一看,確實大部分幼兒無法完成這個動作。於是,我降低了要求,說:“只要手指碰到手指就可以了。”雖然放低了要求,能完成動作的幼兒還是少之又少。有些心急的幼兒還跑到我面前,請求我幫助他們,讓他們的手指能碰到。我幫了這個,又幫那個,費了很大勁也沒能幫到幾個。此時,我也發現了問題所在,孩子們衣服穿太多了。正當我要提醒他們應該脫掉外套時,我班的馬思遠已搶先我一步,脫下了身上的外套,喜滋滋地高聲喚我:“陳老師,你看,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只要把衣服脫掉就行了。”其他幼兒聽了,紛紛效仿。

這招果然很靈,幼兒們順利完成了動作。事後我想,上課一開始,我就應該要求幼兒把外套脫了,書上的要求是穿寬鬆的衣服,我卻沒有隨機應變做一個調整,以至於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第三個動作在墊子上完成,難度不大,幼兒普遍做得很好。

在第二個環節“我能夠做的動作”中,我自備了一段歡快的音樂,請幼兒自己想一個有趣的別人沒做過的動作時,班裏的小男生、小女生都相當積極,爭着要來展示。孩子們表演了前滾翻、側翻、單腿翹等動作,最厲害的要數全思佳的一字劈叉,得到了幼兒的陣陣掌聲。這一環節,自由度高、開放性大,幼兒參與主動,收效甚好。課後,我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在這個環節用競賽的方式鼓勵雙方相互學習,相互挑戰,充分挖掘幼兒的同伴資源,這一方式比起讓幼兒自由展示更勝一籌,非常值得借鑑。

這次的活動,總的來說,幼兒表現積極主動,在自己“能夠”的情況下創造、嘗試了各種有趣的柔韌性動作。同時也存在着問題,孩子們有意識控制自己行爲的能力較差,課堂紀律鬆懈。對於這種現象,我在今後還要再接再厲,培養幼兒專注的能力。當然,作爲教師的我,更需努力鑽研教材,思考使用何種教學策略能更好地適應大班幼兒的特點,能更好地展示幼兒個性化的審美,我將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努力摸索。

大班數學活動《區分單雙數(一)》課後反思

《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陳鶴琴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讓幼兒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數學活動對於我們青年教師是一個很難掌握的領域。今天的《區分單雙數(一)》,是一節隨堂課。在活動的進展中,就發現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活動後就及時與領導、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準備應爲幼兒的操作學習服務

在活動的第一部分:感知單數和雙數的第3、4小點中:請幼兒按卡片

上的數字取出相應的雪花片;請你2片2片地數,發現了什麼?讓幼兒嘗試2片2片地數,其實就是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發現今天要學的知識點:2個2個數最後多1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單數;2個2個數剛好數完的,相等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雙數。這一環節是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構建知識點的關鍵。而作爲老師的我在設計了這一環節,幼兒也對其進行了操作感知,卻沒有對讓幼兒的感知的、發現的進行及時地梳理,以至於落空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也沒有爲下面的知識點總結做好鋪墊,使得總結成了灌輸知識的一個形式了。

作爲大班的幼兒了,可以運用記錄表,讓幼兒在操作中及時地記錄,以記錄的形式將事物的現象簡單地呈現出來,並能容易地找出規律。幼兒可以通過表格來認識到原有知識是不對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錯誤,使幼兒的知識系統化,也讓幼兒的發現得到驗證。幼兒都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於是,教師在總結中出現的表格就是從幼兒那兒提取過來的,教師要小結的知識點也是幼兒們自己發現、總結出來的。

二、知識的學習是幼兒主動探索中的一種積累

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是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不管是哪一個領域、每一個知識點都應是教師引導幼兒,

結合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在自主探索中,主動構建的.一種經驗。在這節數學活動中,知識的學習其實是:發現—梳理—總結的一個過程。讓幼兒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尋找,去發現,教師就幫着引導、梳理,教師的教其實就是對幼兒在今天的課堂中發現的、積累的新知識的一個小結。

三、數學教育中的生活化、遊戲化

在《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即數學教育生活化。這一點還做的不錯。我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出示成雙的實物:襪子、鞋子。提問:這是什麼?有多少?(有幾隻?有幾雙?)配對的兩個物體是一雙,請你想想哪些東西也是一雙的?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生活化的價值。巧妙地抓住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以幼兒的生活與經驗爲基礎選擇,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求知慾,自然地營造數學活動的環境。

設計—實踐—反思的過程,讓我對教材、設計意圖的運用都有了更透徹的瞭解。而在數學領域這一塊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會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進老教師的課堂,學習她們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認真實踐與多反思中去感悟……

大班美工區域活動記錄反思

區域活動又開始了,今天我們要求孩子利用不同材料製作小豬,崢崢選來選去拿了一個土豆作爲小豬胖胖的身體,可身上什麼也沒有,怎麼辦呢?我就鼓勵他自己想辦法解決。於是,他選了一張黃色的彩紙來做小豬的鼻子等各部位的器官,並貼了兩隻大耳朵、一個大鼻子、又畫了兩隻小眼睛,接着開始做小豬的四隻腳了,可是不知道爲什麼,他做着做着就停下來了,想了一會,還是不行,他走到我跟前對我說:“老師,我的小豬爲什麼腿都瘸了呀?”我看了一下他們桌子上都有幾個小的土豆、山芋,就對崢崢說:“你去找一找,哪些東西比較小點,能夠做小豬的腿的?”他開始找了一會沒找到,於是動翻翻、西翻翻,突然發現了一小土豆,正好可以做小豬的腿,困難解決了,他又開始做了……不一會,崢崢開心地對我說:“老師,你看這是我做的小豬。”我及時表揚:“你真棒!”

反思:

我覺得在我們各個主題活動的開展中,不斷地在區角活動中增添與主題活動相關的材料,讓孩子隨着主題活動的開展而有東西可操作,有東西可玩,讓孩子自由選擇操作,發揮孩子的自由想象。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我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發展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再一次遇到問題時,我又適當進行引導,還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聰明的孩子一點就通,想到了好辦法。孩子在製作後體驗到了製作的愉快與成功的喜悅。教師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更是讓孩子無比的激動與興奮。

主題活動反思《名字的故事

本學期我們大班進入第一個主題活動《不一樣的我》,活動的開展時引導幼兒從外形入手,知道自己是區別於任何人的獨特個體,形成獨立意識,進而嘗試用各種方式來表現自己在外形、名字、個性、能力等方面的獨特性,並藉助社會評價來完善自己的角色形象。《名字的故事》這活動就是一個例子。星期一我們上《名字的故事》,在上這節課之前,我發短信請家長把孩子名字的由來寫在紙上再對孩子講一講。因爲人的名字是最平常的,但平常的名字往往包含不平常的意義,因此,名字背後還會蘊涵着一個個溫馨的故事。《名字的故事》這一活動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名字,瞭解自己名字的含義和名字背後的小故事。並且感受家庭的溫馨,體會家人對自己寄予的愛和希望,讓他們懂得家庭是個溫馨的港灣。活動分爲三個部分,開始部分讓孩子找一找、念一念自己的名字;第二部分讓幼兒說一說自己名字的含義和及其背後的小故事,第三部分讓孩子在給自己取一個大自然的名字。在活動中第一和第三部分孩子們說的非常踊躍,氣氛非常好;但第二個環節,也是重點部分,卻不怎麼理想。只有一小半孩子能說出自己名字的含義和背後的小故事,讓家長幫忙寫在紙條上也只有二三十個,因此造就這尷尬的情況。這是我這個老師工作沒做好,事先對這個活動的意思沒講清楚吧。不過孩子們在整個活動中也學到了好多的知識,知道了名字是我們每個人要接觸到的,學習、工作;不管做什麼作業,都必須要寫上自己的名字,而名字又是一個很神氣的東西,他代表了這個人。

構圖講述活動讓孩子畫出講述重點

雖然意識到構圖講述活動孩子在講述過程中對圖的利用不是很恰當,而且一直在提醒,但是真正的操作起來孩子的表現還是不盡人意。當我發現孩子們還是在利用整幅圖的的某一小部分作爲重點進行講述的時候,我一下想起繪畫活動時我們的要求——必須把重要的部分突出,於是我停止了講述,出示一副背景圖讓孩子們觀察,然後把自己想好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圖上畫出來,當孩子們把自己想法畫出後大家的爭論就開始了,有的說怎麼跑那裏去了(跑偏了),看不到了,有的說這麼大副圖你只是利用了一點點呀,哈哈,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了。於是我接着孩子們的話講出了圖的作用,提醒他們在今後的講述中,必須認真觀察圖片,找出重點的內容,然後以其爲背景進行講述,如果喜歡其中細小的內容可以作爲講述的某一要素進行利用,豐富講述的內容。通過對幾幅圖的觀察,孩子們基本把握瞭如何找出一副背景圖的重點部分,如何突出圖的精華部分,充分了解背景圖在講述中的作用,相信這樣在以後的講述中他們就會更好的利用背景圖,進行精彩的講述了。

通過這個活動是我反思到:我們教育活動的前提是孩子們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掌握,幼兒的思維是直觀的,很多東西如果單純是老師在講,他們很難理解,或許在他們的心裏他們在圖中講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爲最完美的,而作爲教師的我們要通過事實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該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纔會給他們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他們在以後的活動中引起足夠的重視。

心理健康活動《快樂和不快樂》

大班心理健康活動《快樂和不快樂》,活動一開始是老師帶領孩子一起跳《健康歌》,利用師生同樂遊戲,使幼兒充分感受快樂。通過談話引發幼兒的共鳴,使幼兒理解“快樂使人精神健康,不快樂會影響人的健康,所以我們要時常保持快樂的心情”的道理。在此環節中,大部分幼兒對“快樂”似乎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激發了孩子與快樂做朋友的願望。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通過玩“快樂大轉盤”的遊戲,來尋找快樂的祕訣,通過象太陽的光芒一樣展示出來。在此環節中,一開始我是想直接就採用這個遊戲的,但是由於被孩子這樣那樣的一說一帶,就跟着孩子跑了,“快樂大轉盤”也沒有被很好的利用起來。遊戲後半部分,本想採用留白的形式讓孩子在生活中繼續尋找的,但是還是忘了,此環節也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

活動的第三環節是“大抽獎”,目的是讓幼兒體驗生活中會遇到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通過對獲獎和沒有獲獎的小朋友的採訪,引導獲獎的小朋友和沒有獲獎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使幼兒體會到原來快樂是可以分享的。在此環節中,我由於對借的班級還不是很瞭解,本來準備的五個“幸運之星”結果只產生了兩名,而且我發現我把糖果用塑料袋裝好的糖果,孩子沒有打開,只是把另一包分給了自己的好朋友。

最後一個環節是集體舞《和快樂在一起》。在歡快的氛圍中,讓孩子進一步體驗自己快樂和別人也快樂的意義,再次提升活動快樂的氣氛。

從整個活動來看,我覺得自己在活動的準備中比較用心,從材料的準備、環節的設計,到兩次試教後,對活動的進一步調整。但在細節方面還有待進一步關注例如:對所借班級的瞭解還不夠,材料的準備沒有和班級實際相結合,教師語言還不夠簡練等等。

“搶椅子”遊戲教學案例反思

實錄:

在“搶椅子”遊戲中,我對遊戲規則稍作改動,要求搶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幫助沒有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來。在第一輪“搶椅子”遊戲戲中,每一個幼兒的個性都充分的反應了出來。靦腆內向的丹妮沒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不肯坐上去;個子矮小、聰明活潑的範志豪沒有搶到位置,急的從椅子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跑了兩個來回,終於和另一個小朋友分享了一張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爲了搶一個大皮球跟小夥伴吵起來的貝貝竟然招呼沒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兩個經常打架的小傢伙竟然抱在了一起,還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說:“看,我們坐下了吧,我們是好朋友!”

隨着椅子數量的減少,我們大一班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後,最多竟然有四個小朋友同坐一張椅子。雖然第四個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兩腿微屈,靠在後面的小朋友腿上!他們笑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認同他們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們在“關鍵”時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動了,也許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合作”、什麼是“分享”,難道這不是合作與分享精神的雛形嗎?我們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兒之腹”,過分地誇大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爲。說實話,剛接這個班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常規確實使我頭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動中,孩子們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們的純潔、可愛、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時注意多跟幼兒溝通,發現每一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

2、對幼兒的不良行爲更有耐心,幫助並等待幼兒行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