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會活動我不貪心教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社會活動我不貪心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社會活動我不貪心教案

活動目標:

1.理解圖書內容,通過看圖、聽故事、大膽想象與表達,感受故事的詼諧幽默。

2.體驗想象的快樂,知道要不能貪心並懂得節制。

3.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1.PPT:《聚寶盆》

2.繪畫紙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經驗: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裏,老婆婆最後爲什麼會一無所有?有沒有遇到這樣貪心的事?

二、觀看圖畫書《聚寶盆》課件的前半部分,理解故事內容。

1.師幼一起看課件至“只嫌少,不嫌多”,回憶、交流在自己的願望無法滿足時的情緒體驗。

師:故事裏多多是怎麼要東西的?爲什麼要叫他多多?

師:多多總是想多要東西,這種情況我有時候也有,比如我的衣櫃裏已經有很多裙可我看到商店裏漂亮的裙子,還是忍不住想再買一條。

師:你們有沒有對喜歡的東西有了還想要、總是嫌不夠的時候?你願意和大家說說嗎?你家還有誰會這樣嗎?

師:在你還想要卻沒辦法得到時,你的心裏是什麼樣的感覺?那種感覺讓你舒服嗎?你覺得那種讓你不舒服的感覺是生氣、難過、傷心,還是憤怒、委屈……師(如實回憶、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及自我調整的方法):有一次我看到一條非常喜歡的裙子,可媽媽說我已經有很多裙子了,不應該再買,當時我很難過。後來我回家對着鏡子把衣櫃裏的裙子都試了一遍,一邊試一邊唱歌,我覺得那些裙子都很漂亮。就變得開心起來了。

師:其實,在不能要很多東西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讓自己開心起來的辦法。你能和大家說說嗎?

師:有些小朋友暫時還沒有找到讓自己開心起來的辦法,那就用剛纔大家說的方法去試一試,看看對你來說哪種方法最有用。

師:我們再來看看多多是怎麼樣的呢?多多有沒有知道節制的方法呢?

2.師幼一起看課件至“小房間堆得滿滿的了”,瞭解故事內容。

(1)師:老公公送給多多一個什麼東西?你覺得這個聚寶盆有什麼作用?

(2)演示課件並點擊,越來越多的'水果糖出現在畫面中。

師:哇,糖果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你們想象一下會多得怎麼樣?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師:那麼多的糖果都快把多多埋起來了,好可怕呀,多多趕緊說“夠了夠了”。

(3)演示課件並點擊,越來越多的玩具熊出現在畫面中。

請一名幼兒扮多多,教師用相同的方式引導幼兒觀察、想象並描述玩具熊越來越多的狀態,直到“多多”說“夠了,夠了”爲止。

三、觀看課件中糖果很多的畫面並討論師:這麼多糖果啊放在多多面前,可是你覺得有意思嗎?爲什麼?如果你是多多怎麼辦?

師:我想用糖果做成一串串項鍊送給災區的小朋友,我還想將糖果送給螞蟻做美餐。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

師:當你把自己想到的辦法告訴大家時,心裏是什麼樣的感覺?開心嗎?

師:是啊,用這麼有意思的辦法和大家分享糖果,真是太開心了。

師:從這個故事中,你有什麼想要說的?

四、活動延伸:繪畫:如果我有聚寶盆如果你有一個聚寶盆,你將要做些什麼樣有意義的事呢?請畫一畫說一說。

附故事:

有個小男孩,名字叫多多。多多要色紙,給他一張,他嫌太少;給他兩張,他說不夠;給他三張,他還想要更多。多多要氣球,給他一個,他嫌太少;給他兩個,他說不夠;給他三個,他想要更多。多多要東西,只嫌少,不嫌多。

有一天,來了一位老公公,送給多多一個聚寶盆。老公公說:“你喜歡什麼東西,就放一個在盆裏,一個就可以變成很多很多。只要你不說夠了夠了,它就越變越多.多得叫你不想再要。”老公公拿了一顆水果糖放在聚寶盆裏.水果糖一顆變兩顆,兩顆變三顆,幾百顆.幾千顆,越變越多,聚寶盆裝不下了。多多對老公公大叫:“夠了!夠了!”老公公說:“你告訴聚寶盆吧。”多多對聚寶盆大叫:“夠了!夠了!”聚寶盆就不再變了。多多拿了一隻玩具熊放進聚寶盆裏。一隻變兩隻,兩隻變三隻.幾百只,幾千只,玩具熊太多了,從聚寶盆裏滾到地板上來了。多多趕緊大叫:“夠了!夠了!”從此,多多喜歡什麼東西.就把它變成很多很多,多多的小房間很快就堆得滿滿的了。

有一天.多多想,盆子裏藏了什麼法寶.我一定要爬進去瞧瞧。沒想到呀!一個多多變成兩個,兩個多多變成三個.聚寶盆裏的多多越來越多,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叫,有的跳……小朋友.這可怎麼辦呢?誰來喊:“夠了!夠了!”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經驗和體驗而學習。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爲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指南》也指出,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在社會活動《我不怕困難》中,我從情景“過橋”導入,讓幼兒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選擇過高橋還是矮橋,接着我拋出問題:“爲什麼你選擇高橋(矮橋)?說說你的理由。”從而讓幼兒瞭解什麼是困難。雖然並我沒有解釋困難的意思,但緊接着我讓幼兒說說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的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了解到困難其實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時所遇到的阻礙,它可以是一種心情,一種疲憊,一種心理暗示等等。如徐梓宸說的“因爲害怕不敢走高橋”,趙子涵說的“爬輪子時腿很累了”,呂子騰說的“做數學我不會”,這些都是他們面對的困難,但這些困難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戰勝。如:嘗試挑戰、休息後的堅持、請教後的努力。爲了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戰勝困難的方法,我又借鑑《爸爸去哪兒》中的任務卡,讓他們在完成任務中區發現困難、戰勝困難。在設計任務卡時,我運用了圖文的形式出現,上面部分是圖示,下面部分是文字。當幼兒拿到任務卡後,由於對圖的認知理解還是不夠而且又不認識文字,拿第一道困難就擺在了眼前,如何來解決?所有的幼兒一個勁讀圖,甚至有幼兒在說:“我們不認識字呀?”我只一句話就點醒了:“你們不認識字,可有人認識呀!”於是大方詢問教師就成了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不用直接教幼兒去問後面的老師,他們會主動想到、做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幼兒不亦樂乎,因爲他們並不是把這些當成任務,而是當成一種遊戲,一種同伴共同遊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幼兒獲得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獲得成功後的快樂感和自豪感。在任務過程中,一位幼兒拿錯了東西,當她遇到我是還會主動詢問“老師,我拿的對不對?”我只是說:“在看看你的任務卡。”經過比較,他立刻就發現他拿的並不是任務卡上需要的。幼兒詢問、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把不確定變成了確定,這也是解決困難的方式之一。整個活動,我設置了三種情景:挑戰情景、生活情景(隱性的)、任務情景(遊戲性的)。在這些情景中,幼兒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經驗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得了對“我不怕困難”的理解,同時獲得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態度,以及戰勝困難的勇敢精神品質,我想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會永遠陪伴幼兒的成長。

但是,我設計的任務卡是五人或六人共同完成,始終是能力強的幼兒在指揮,能力稍弱小的幼兒只是跟隨能力強的幼兒,並沒有真正去發現困難解決困難,不利於能力弱的幼兒的發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因此在設計任務卡時最好更具針對性的,如能力強的可以兩到三個人一組,能力弱的單獨完成稍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