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備課札記 教案教學設計

河南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 甘其勳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備課札記 教案教學設計

吳祖緗先生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新選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冊課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視。文章的題目概括了評論的範圍,即我國古代小說,重點是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文章第一部分論述發展,溯源導流,線索清晰;第二部分評析“規律”,據史立論,要言不煩。

寫作特點主要有四。

一、評論精當,一語中的

文學評論要以科學的文藝理論爲指導,提出評論者的觀點。觀點新穎獨到而又持之有據,評論纔有價值。本文的價值,正在於作者對所評論的文學現象發表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評析精當,往往一語中的。

關於我國小說的起源,有人說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等。魯迅先生則認爲勞動者休息時“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作者則明確指出:“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

對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一般評論者認爲這時小說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小說的“雛形”。作者則認爲:“‘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是作爲史實記載下來的”,還算不上真正的小說。

再如,“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和講求文采”,“歷史小說走宋代傳奇的路子……,作爲文學作品是失敗的”,“《金瓶梅》開闢了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見在,而與以往文學史中的觀點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較多的猥褻描寫而長期列爲禁書,直到80年代纔有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僅說它“顯示了現實文學的長足發展”,而且拿婦孺皆知的《紅樓夢》作比較,認爲“紅樓夢的道路,是金瓶梅所開創出來的”,這就使讀者明確了金瓶梅在小說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地位。

在對小說發展源流考察的基礎上,作者歸納出4條規律。這是對文學現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導的意義。

二、論據典型,以一當十

從文章題目的論述範圍而言,可以寫成一部專著,作者卻大題小作,以簡馭繁,僅用4000來字就說清了問題。其原因一是闡述論點精練簡潔,要言不煩,二是選擇論據少而典型,以一當十。

作者論證第1條規律---小說來自民間、反映人民意願時,主要舉《三國演義》爲例。在這部文人創作的小說成書之前,早有民間的話本《三國志平話》等在流傳。以《三國演義》爲例證明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予、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並由此引申出中國古典小說重視情節,也是保留了民間創作的特點而形成的,還拿這一點與外國小說作了對比。

論證第2條規律---中國古典小說受史傳文學影響,舉《水滸傳》爲例。先引劉知幾的話,指出史傳文學的經驗是“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爲實錄”。再說民間文學寫人往往是好壞分明,壞人無好處,好人無壞處。經過比較,指出《水滸傳》是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古典小說,它寫人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最後指出《水滸傳》使小說的人物描寫大大推進一步,而後纔有《儒林外史》《紅樓夢》。

論證第3條規律---小說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主要舉《西遊記》爲例。先總述書中所寫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難”等情節都是現實生活中有的。再舉兩個細節具體說明,一是“小子國”,有太監高採爲現實根據;二是書中所寫魔怪從神佛處來,有錦衣衛的橫行霸道爲現實根據。再總述“一部《西遊記》……正是辛辣地挖苦與諷剌了神佛即現實統治勢力”。最後說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表現的民族感情、正統觀念,也都是現實的反映。《西遊記》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是最富於幻想而似乎遠離現實的,證明了《西遊記》也立足於現實,其它爲羣衆熱愛的小說就更不用說了。

論證第4條規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而發展極爲艱難,作者沒有舉具體事例,只概括列舉兩種文化現象:一是“許多偉大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全無保障”。讀到這裏,我們自然會想起“舉家食粥”、貧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讀到這裏,我們也會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還無定論,對《西遊記》的作者也時有異見。從這兩種文化現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對小說創作的殘酷扼殺;“感覺到那些現實主義大作家和他們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貴。”

文章這一部分論述4條規律,主要舉了三部小說爲例,可以說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個例證都充分證明了作爲分論點的一條規律,論據十分典型,論證十分有力,真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三、縱橫交織,結構嚴謹

文章形式是爲表現內容服務的。這篇評論的內容是要從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決定了它的結構形式。論述發展歷程,追根溯源,再順流而下,按時間順序,呈縱式結構;概括規律,則取並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來,呈橫式結構。這樣,全文縱橫交織,經緯互補,結構嚴謹,線索清晰。

課文第1-7段爲第一部分,依時間先後論述小說的發展源流。

第一段明確指出我國小說的起源是神話傳說而不是別的,並對神話與傳說的區別作了界定:“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第2段指出魏晉南北朝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只是記錄史實,嚴格地說還不是小說創作。第3段先引用蕭統《文絢序》爲文學下的定義,再論述唐代應運而生的傳奇小說已脫離了歷史領域,其代表作《長恨歌傳》《李娃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其特點虛構、想像正是“事出於沉思”;而講求文采,則正是“義歸於翰藻”,因而唐人傳奇是小說走向成熟的標誌。

第4段指出宋代小說“沒有什麼虛構和富有文采的創作加工”,可以說是古代小說發展的低谷。後來的歷史小說“按照史書的記載編寫”,作爲文學作品是失敗的。

第5段論述話本小說的興起以及話本與小說的不同風格。話本“是植根於講給人聽的說書藝術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則是經過文人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專供人閱讀的小說。

第6段論述明清時期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以其代表作《金瓶梅》爲例,論述其寫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意義。《紅樓夢》就是沿着《金瓶梅》開闢的現實主義道路,而“走到一個輝煌的頂點”。

以上6個自然段,從小說的起源、雛形,寫到成熟、中落,再發展而達到高峯,評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簡潔明瞭,線索清晰。這一部分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評。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簡單小結,以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爲第二部分,分述4條規律。第8段承上啓下,作爲過渡。

第9-11段論述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羣衆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第12-13段論述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

第14-15段論述中國爲羣衆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的。

第16段論述中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爲艱難。這一段寫得言簡意豐,戛然而止。

上述4條規律的論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先評後述,以論帶敘。一條規律就是一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論述得有理有據,條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當

與寫評論一部文學作品相比,對文學現象的評論是一種更高級、更復雜的批評活動。因爲文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本文評論的對象是我國古代小說,從上古神話到清末名著,上下數千年;範圍包括“筆記”、傳奇、話本、演義、“擬話本”、章回體等多種小說樣式,具體作品更是浩如煙海,何止萬千。要評論恰當是很難的。作者憑藉深厚的語言修養,精練而恰當地表述了自己從長期研究中獲得的真知灼見。其語言的特色主要表現爲:1弊既分苧稀H緄冢倍嗡瞪窕壩氪說“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這句話強調兩者的“同”,同到難以分辨。但兩者畢竟有“異”,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難”和“確切”對“劃分”嚴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說“中國爲羣衆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否則就沒有生命力。”有了“爲羣衆長期熱愛”這個限制性短語,就把論述範圍縮小到少數優秀小說,而把多數小說排除在外。在“立足於現實”之前又加“多是”一詞,使這一論述更爲嚴密,無懈可擊。

再如第15段論述《西遊記》中的描寫,兩次用“不是沒有現實根據的”這種雙重否定的句式來減輕語氣,就比直說“有現實根據”顯得分寸恰當,留有餘地。

2奔蚪嗝髁恕F纜塾鎇遠嚶門卸暇洌爲求嚴密,句式往往較長。作者卻常用短句就準確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

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說發展史上開闢了一條新路。

史傳文學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於現實的創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這些話都說得語氣肯定,簡潔明瞭。正因如此,才使這篇評論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教學這篇課文,一要把握單元教學的要求。因爲這是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唯一的文學評論單元。既應以本單元的基礎知識《文學評論的特點》作爲學習的嚮導,又要發揮本課在單元教學中特有的作用,重點學習如何閱讀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以培養學生閱讀這類文學評論的興趣。二可從溫故中知新。初中第一冊的《〈詠柳〉賞析》,是一篇詩評,也是先按順序逐句賞析詩的語言,再評析詩的三點藝術特色,呈縱橫交織的結構。稍作回顧,可爲本課的學習作點鋪墊。三是運用比較閱讀來加深理解。高中第四冊第五單元“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與本課有同有異。《特點》是說明文,介紹的是大家公認的常識;本課是文學評論,着重闡述作者的觀點。兩篇文章第一部分都是談小說發展源流,但詳略不同。《特點》第二部分介紹我國古代小說的一般特點,而本課第二部分論述發展中的規律。通過比較,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四是開拓視野,讀寫結合。可組織一次小說評論或文學評論報告會,或出一期文學評論手抄報,以課外閱讀活動來豐富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