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教案

詩作《琵琶行》是唐代極具代表性的敘事長詩,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絡收集整理的琵琶行的教案。

琵琶行的教案

琵琶行的教案一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導入。

二、誦讀鑑賞:

(一)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麼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 謫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溼。

6。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爲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爲何 “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溼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溼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悽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讀《琵琶行》有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板書設計

琵琶行的教案二

1。教學設計,選好角度。《琵琶行》是膾炙人口的傳統名篇,過去教學很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爲主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我教這一堂課,改變了教學的角度,選擇了這樣一個突破口:把本詩的欣賞與對聯的學習結合起來。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兩條教學線,一條線是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這是主線,其結構設計爲“整體感知”——“鑑賞探究”——“自主欣賞”三個步驟;另一條線是對聯的欣賞與創作,這是副線,其結構設計爲“引讀對聯”——“賞析對聯”——“創作對聯”三個環節。這樣設計,避免了教學的單一性,增強了教學的立體感,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文化氛圍。

2。解讀文本,突出重點。《琵琶行》這首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我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的時候,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詩中兩個關鍵的地方,突出其重點。一是詩中的音樂描寫,這是詩的主要藝術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這樣一個規律,教《琵琶行》就必須講音樂描寫;一是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這涉及到詩的主題。敘事詩是通過人物的命運來反映現實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詩人的強烈共鳴,詩人才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的共同點,才能夠讓學生進入詩的境界。在教學這兩個重點內容的時候,我採取了欣賞與探究相結合的教法,在欣賞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賞。欣賞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審美的角度來欣賞詩的內容,進而提升語文學習的人文品位。我認爲,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成爲審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進而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這便是我在教學中的一種追求。

3。改變學習形式,促進主動學習。在課堂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越俎代庖。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啊!很多時候,老師一進課堂,就難於管住自己的“嘴”,就給忘了學生的活動。這堂課,我的出發點是力圖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爲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的生動局面,我改變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聽的方式,在學習形式上,我設計爲“誦讀式感悟”、“探究式鑑賞”、“自主式賞析”和“獨立式創作”,這樣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自主欣賞”這一板塊的設計,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學生的賞析異彩紛呈,體現了個性化閱讀的特點。這堂課還有一點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學生對學對聯、寫對聯很感興趣,尤其是他們在課下相互討論、切磋,共同研究,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從中也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才能。我認爲,語文學習就是要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讓學生在課下動起來,這就是我們語文老師所期待的一種學習狀態。

琵琶行的教案三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導入:在今天陶淵明的故鄉,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園林建築,名叫琵琶亭。爲什麼這座佔地3300平方米的園林,會以琵琶來命名呢?話還得從公元815年的一首詩說起,就是現在我們要學的這首《琵琶行》。

講解:現在我們來閱讀一下詩前小序,概括出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閱讀,並回答)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幾隻客船停泊在潯陽江頭,船篷裏透出微弱的燈火。岸邊楓樹上滿是紅葉,和水中盧荻的白花一起點綴着秋色。故事就這樣開場了。

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詩人是用哪一句詩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爲什麼白居易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感嘆呢?(先閱讀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現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

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琵琶女以前是個才色雙絕,名動教坊的商女;如今是個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商人婦。而白居易以前呢?

白居易16歲初到長安,拿詩卷給前輩詩人顧況請教,爲及見詩,只見其名,顧況便調侃道: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等看到詩作中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時,便改口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當個名滿天下的詩人。二十九歲,一舉成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爲校書郎,三十五歲復應制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以第四等入選,由校書郎爲幸至尉,不久入爲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十年之內,三登科第;名入衆耳,跡升清貴。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遺。在中國歷史上,向皇帝諫諍的人,理由不見得正確,目標不見得遠大,但他們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壞的,我要說;不讓我說,不可以(李敖)。爲此,白居易寫下了很多令權貴寵臣變色、切齒的詩篇和奏章。如見他卻成了個臥病潯陽,潦倒他鄉的謫臣。一個只要受到權力的敵視或迫害,幾乎馬上就要從社會結構和倫理關係中開除出去。

從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來看,大家如何來評價他們,大家覺得在他們來眼裏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看琵琶女,當她風頭最健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王孫公子各個都湊去燒錢,琵琶女也沉醉在溫柔鄉中。這讓我想起,英國作家格里麥斯頓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錢袋的煉獄,靈魂的地獄。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證,就是通行證,就是獲取恩寵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兌換力的資產,它可以用來換取社會地位,換取金錢,甚至換取愛情。但這份資產依賴於一具會逐漸衰老的軀體,所以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資產。容顏的美麗,如同扳機扣動時的一道閃光,又像迅速一頓的後挫力,其短暫性是令人無可奈何的。名花再傾城傾國也有凋零的時候。千古紅顏,大浪淘沙,能在偉大的文化進程中留下點兒什麼的女子,大都是與文字有些關係的。那些曾享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環肥燕瘦盛譽的美女們,因爲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養,美貌隨着韶華一去無蹤,不得不感嘆流光無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間消弭瞭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們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卻是源於內心,源於過人的才華,與深刻的思想。能與文字結緣的女人,往往纔是最具有誘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終極理想自然是卿相之夢。於是長安便成了他嚮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歲的布衣李白,帶着經天緯地的雄心,來到長安;公元745年,懷着兼濟天下的夢想,來到長安。長安是光影搖曳的舞臺,也是勇者闖蕩的天地。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們對於自身命運的不可把握,除了來自統治者的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權力風雲外,還得提防文人間的相互妒忌、告密、攻擊和迫害。

爲什麼琵琶女彈奏的`是宮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調?這說明什麼?琵琶女不滿於現狀,一直留戀的是過去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賣笑生涯。舞臺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臺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從她的骨子裏還是充滿了對商人的不滿,以至於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陵買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別姬》中那師父的不好聽的話來說: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呢?雖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會的平民中的最底層了,而琵琶女是賣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婦實在不甘心,她畢竟見過大世面。還一直是呆在當時世界上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的長安城。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危機,又不斷克服危機的過程。人只有在危機中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生纔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彈奏的是後者,她能否引起詩人內心的波瀾?從小序中,我們找一句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錚錚然有京都聲)

正因爲琵琶女對昔日榮光難以釋懷,正因爲詩人對卿相之夢念念不忘,京都聲才使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下面就讓我們通過白居易的筆來欣賞一下京都聲的魅力。

一、形象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寫出絃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驟;小弦切切如私語,如私語寫出絃音的幽細、委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大珠小珠落在於盤中的碰擊聲來摹寫交錯撥動粗弦細弦時發出的圓潤之聲;間關鶯語花底滑,用黃鶯的叫聲從花叢裏傳出來比喻絃音的清脆宛轉;幽咽泉流水下難,凝絕不通聲暫歇,用冰下流泉的響聲比喻樂聲的哽咽吞澀,絃音的低沉入微彷彿停止了;銀瓶乍潑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用銀瓶乍裂、水漿迸出、騎兵衝殺、刀劍齊鳴的聲音、比喻說去中間休止後的驟響,似千軍萬馬馳騁,突出琵琶聲的激越雄奇;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於人心動之時戛然而止。這些接連不斷的比喻,新鮮、貼切、動人,能使讀者體會到激揚、幽抑、喜樂、哀愁等情緒。

二、音韻美

音韻美是指詩人在描寫音樂時,能體現音樂的韻律。詩人重在從聽覺效果上模擬聲音,讓人讀起來感受到濃濃的韻味。如詩中用疊音詞弦弦、聲聲、嘈嘈、切切和雙聲疊韻詞間關、幽咽。這些詞,要麼直接模擬聲音,要麼使詩句增加音樂性和節奏感,加強了音樂的悅耳動聽和韻律節奏。這樣準確地繪聲擬音,就能給人以真切直觀的聽覺實感。

三、情感美

白居易在詩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讀者與情境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這是情感美的具體體現。在《琵琶行》中,詩人主要是通過點撥彈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讀者與之同喜,與之同悲。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琵琶女試彈琵琶義蘊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彈弦過程就是抒情過程;接下來攏挑收撥畫,這是彈奏的指法,不僅寫出琵琶女技藝的熟練,更是借彈奏過程動作的變化,寫琵琶女內心感情的波瀾。彈者投入,聽者亦是入情,主人忘歸客不發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洲司馬青衫溼琵琶女彈出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心聲,引起詩人、客人感情的共鳴。

四、烘托美

烘托,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繪音樂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過對音樂效果的描寫(包括環境描寫和人的感受)來烘托琵琶聲的優美動聽,深切感人,達到良好的審美效果,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慘別的江岸,相對無言的悽清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竟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動心移情的音樂,不僅使人流連忘返,還誘得人們去尋聲暗問,這不烘托了樂聲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嗎?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於動人的藝術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結語: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曲調是撩撥感情之弦的陣陣和風,又是叩擊感覺門扉的纖纖素手。她喚醒記憶,這記憶便將曾對其發生影響的種種往事追尋、再現。一千多年前,一位謫居臥病的潦倒文人,一位遲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爲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淚,踩着詩行,踏着平仄,走進了經典,走進了永恆。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音樂得詩句?

爲什麼失意文人總能與風塵女子惺惺相惜?

這是一節文學賞析課,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並欣賞作者怎樣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再現琵琶女的千古絕唱的技法,爲此,在課堂設計上,就突出了對直接或間接描寫音樂的詩句的賞析上,在前兩節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進行了細緻生動深刻的鑑賞,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獨特和富有創意的,個體學生與文本對話還是非常成功的,應該說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足之處:師生對話不太充分,除有關長安對詩人意味着什麼?一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外,別處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總結上,而生生對話更是極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