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教學目標】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1、掌握字詞

2、結合當時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把握文章主旨。

3、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4、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5、學會本文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

6、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課時劃分】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字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結合當時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重難點】

1、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2、結合當時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1、生字注音

搽()玄()虛省()悟渺()茫脊()樑誆()騙

2、解釋詞語

誆騙:自欺欺人:

玄虛:懷古傷今:

前赴後繼:爲民請命:

3、快速閱讀課文,標記文章段落序號,瞭解文章大意。

4、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⑴本文的體裁是什麼?

⑵對方的論點是什麼?

⑶作者的論點是什麼?

5、把你在閱讀時遇到的問題、疑惑寫在下面。

課堂學習

一、情景導入

我們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讀到過魯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嚮往,是的,魯迅就是一位畢生追求中華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戰士。1936世時,上海民衆在他的遺體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布,以表達對魯迅偉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魯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再次聆聽先生的教誨。

簡介時代背景: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慾望。

二、自主合作學習

(一)出示學習目標

(二)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三)朗讀課文,自主完成下列問題:

1、對方的論點是根據什麼得出來的?

2、作者的正確觀點是根據什麼得出來的?

3、作者指出要如何評價中國人?

4、文章結尾得出了一個什麼結論?

三、點撥講解

知識補償:

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爲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駁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四、當堂訓練

1、文中的“狀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麼?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中國人”的含義。

①要論中國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②然而……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國人在。()

③中國人現在是發展者“自欺力”。()

④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那邊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

五、達標測評

(一)達標練習

1、填空:

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國偉大的()家()家()家,前面我們學過他的一篇文章是()。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1)聯繫上文,選文第一段中加點的“這一現象”指的是什麼?

(2)文中最有嘲諷力量的兩個詞是、

(3)“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中“麻醉着自己”的意思是什麼?

(二)作業設置:

請你爲題爲《中國人從沒有失掉自信力》的議論文寫三個論據。

附:【魯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