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教案

教學目的

《過秦論》教案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瞭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於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後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於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爲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後三段,也是出於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爲此,擬採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後,至於六大國中孰前孰後並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着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佈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殽(xiào)函膏腴(yú)合從(zng)(以下“約從”“從散”之“從”皆讀zng)翟景之“翟”讀zhái(凡姓皆如此讀)墨翟之“翟”讀dí(名)召(shà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讀。

鏃(zú)笞(chī)因利乘(chéng)萬乘(shèng)之勢將(jiàng)數百之衆

二、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是一篇史論,爲什麼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麼目的?

2.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爲幾個階段?爲什麼這樣劃分?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並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暴政,“重之以無道”,然後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爲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

君主——子嬰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