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課堂教學實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花好月圓人團聚”,月亮的圓缺,給了我們無限的思念。明月與詩詞好像天生就結緣,明月激發詩興,詩詞隨明月而發,相伴而留香千古,在衆多詠月的詩詞中,蘇軾的《水調歌頭》被公認爲中秋詞中的絕唱,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胡仔就曾說過,“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這節課我們就來鑑賞這首詞,和東坡居士做一次深入的對話。(師板書課題)

(指示生看課題)“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複習詞的相關知識)

下面請同學們將這首詞齊讀一遍:

讀得很好,有一個字請大家注意,(高處不勝寒,按照此的平仄,此處應爲第一聲,我們之前還學過這個詞,是在……?杜甫,春望,“渾欲不勝簪”)

(師讀小序--子由是誰?

千年以前,同在這一輪明月下.文學家蘇軾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正所謂“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佳節,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他望着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來。

( “兼”字是什麼意思?(所涉及的內容不止一個方面。)

(那我們從“兼懷子由”四個字看,作者除了懷子由,還懷什麼?

請大家帶着問題來揣摩這首詞。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也有過相似的疑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蘇軾爲什麼要問天?他真正想問的是“明月幾時有”嗎?(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師:你的閱讀能力很強,知道上下貫通來理解詩詞。

(“天上宮闕”指的是什麼?(是月亮中的宮殿嗎?

往後看 “我欲……”中的“歸”字該怎麼理解?回去。

(蘇軾想回到天上去嗎?(生齊笑) 

大家都笑了,從你們的笑,我看到了兩個字:不是。那這個歸去是回到哪兒去呢?(啓發)實際上,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要與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境對話。大家可以聯繫一下作者的生平遭遇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是回到朝廷吧?對。

(“不知天上宮闕,”這一句,作者關心的是--朝廷。

(那麼“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中的“瓊樓玉宇”又指什麼?還是指朝廷。

 (你看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作者當時很想回到朝廷。“欲”字,

(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嗎?不能。

(從哪看出來?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句中“恐”字說明蘇軾害怕回去。

(他怕什麼?“寒”。

( “寒”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冷嗎?不是。

(那指什麼?心理上的恐懼吧?具體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誹謗、中傷。

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時刻不忘作者生平。蘇軾被貶,就是因爲在朝中受小人的誹謗和中傷。雖然他想報效朝廷,但心生恐懼。

(那最後兩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是什麼意思?“人間”指什麼? “人間”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內。

(在人間好還是在天上好?從書上註解何似看,作者認爲在人間好--在“地方”作官好。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爲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的《月下獨酌》也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在地方,天高皇帝遠,在地方,沒有排擠、沒有誹謗和中傷,所以他覺得留在地方爲政好。

(作者在這裏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變化?請用兩個字概括。

“欲”和“恐”。 作者在上闋中表達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懼害怕的心情。

((大家回答的非常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師插入幻燈,顯示上闋概括內容)

上片寫望月飲酒,主要抒發詞人對人生的感慨。蘇軾經受過政治上的挫折,面對朝廷激烈的鬥爭,只能將滿腹的疑問藉助“把酒問青天”,引起對人生的思考,發問“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苦悶的情感並未延續下去,“我欲乘風歸去”“起舞弄清影”兩句又表露出作者對人生不懈的追求,儘管“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接下來我們齊讀一遍上闋。讀的時候,同學們都展開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蘇軾,你現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謂的吟,就是抑揚頓挫地讀。從聲音和語調上讀出詞的意境來。

(非常好!我看見有些同學搖頭晃腦,很投入。×,老師感覺你剛纔不僅神色投入,而且語速、語調也很到位,現在,能請你給大家示範朗讀一遍嗎?

現在我們來看下闋。請大家先朗讀一遍。像×同學,帶着情感去讀。

(有進步。不過,還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着屋裏失眠的人。(作者因何而失眠?應和了序中哪一個句子?“兼懷子由”。

(太好了!這就是說,作者在下闋主要表達了哪種情感?--懷子由。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書上註解說是月亮沒有人世的愁和恨,月亮會有感情嗎?

不正確。這裏應該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們分別的時候圓,是作者在恨。

好,此時作者是感傷離別的。

(作者因什麼而恨?因爲與親人別離,也因爲被貶。

(好!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中,哪一個字最能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理解?難。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恰好也是蘇軾的看法。所以他說“古難全”。既然認識到了人生的艱難,作者是不是就認命了?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者的情感有沒有什麼變化?有變化。因爲作者認識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規律,所以他不再悲觀消極,而是充滿期待和祝願。

(你從哪裏看出了期待和祝願?但願。

( “但願”怎麼解釋?只希望。但,是副詞,只。願是動詞,希望的意思。

(作者在下闋中表現了一種怎樣的感情變化?用詞中的兩個字來概括。“恨”“願”。表達的主要是對七年未見的弟弟子由的懷念。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到底是什麼意思?】作者已經認識到,任何事情都不會因爲我們的喜好而改變,雖然我們不想和親人別離,但別離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願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夠年年平安,雖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理解到遠別的人可以“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我們把下闋再齊讀一遍,注意感情把握。不錯,這次朗讀, 同學們基本能注意到詞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現在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回到小序中,還記得剛上課時給大家提的問題嗎?現在有答案了嗎?在這首詞中究竟寫了哪兩方面的內容?

    ((作者在上闋主要抒發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下闋主要表達對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你真聰明,剛學完就歸納出來了。(師出示幻燈顯示全詞概括內容)

下片抒懷,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 “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爲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爲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爲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爲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下面請同學們再來感悟一下蘇軾當年的情懷(齊讀)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所謂“餘詞盡廢。”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啓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望着那輪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着。反映到詞裏,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我們的同學面對那一輪明月,又有了怎樣的一番內心獨白呢?

 

謝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