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小學數學教案3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小學數學教案3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 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 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數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1. 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非常可愛的卡通頭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 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着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着頭像的邊剪,就是沿着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 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 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 練一練。

(1) 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並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麼。

(2) 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麼?

三、 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 自主探究。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怎樣測量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看這三件物品。(出示長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的硬幣)先在小組裏討論怎樣測量它們的面的周長?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爲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 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彙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1) 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 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週,再量細線的長;

(4) 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週。

比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長,在這些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方法?爲什麼?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爲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麼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爲什麼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 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麼發現?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4. 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 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並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 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並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 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並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麼。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週圍一圈,最後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 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共同認識了周長,你有收穫嗎?如果用一句話表達你對周長的認識,你想說些什麼?

談話:認識了周長,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呢?其實,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極爲廣泛的,你發現了嗎?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總說明

認識周長的教學設計凸顯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賦予教學內容更豐富的內涵,爲學生的課堂學習開拓了十分廣闊的空間,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課堂的生命活力來自於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於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啓迪、認同,更來自於探究過程中的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的驚奇和喜悅。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靈活使用教材,把對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分解爲認識邊線、認識周長兩個階段,並創造性地把對邊線的認識融於學生熟悉、喜愛的卡通圖畫之中,使學生的認識經歷了豐富的感知過程。剪一剪、指一指、說一說、描一描等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環環相扣的探索活動中充分地實踐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豐富的感受之後,周長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課堂的生命活力體現在教師儘可能爲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組活動,要求小組成員討論如何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一元硬幣的面的周長,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的工具思考測量周長的不同方法。在這樣開放的探索空間中,教學過程呈現出雙向的交流、動態的建構,師生分享着發展的快樂,成長的愉悅。

課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爲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本課的結束環節,教師安排了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短片欣賞,一個個鮮活的畫面,使學生對周長的理解進一步得到深化,學習數學的情感也由此被進一步激發。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第四冊認數複習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25頁8題——26頁14題

教學目的:1、進一步掌握三、四位數大小的比較、估算等,使學生逐步形成萬

以內數的概念,掌握有關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發展數感。

2、初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喜歡數學的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鞏固三位數大小的比較、估算。

教學難點:感悟數與數之間的聯繫

教具準備: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0——9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教 學 過 程

修改意見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通過尋找規律,發展學生數感

採取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及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通過師生互動,結合遊戲情景創設輕鬆愉悅的教學環境。

讓學生充分感覺生活離不開數學。聯繫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身體能力和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 激趣導入

明明發現0——9這些數字有很多的樂趣和知識,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樂趣,你有興趣嗎?

明明乘坐火車,他發現列車車廂的編號很奇特,和平時的車廂編號不一樣。媒體演示25頁8題。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車廂的編號嗎?

1) 小組討論 找到規律

2) 全班交流彙報 (百位、個位分別爲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車廂的編號應該爲:555、464,373)

3) 獨立解答 第二列火車的編號問題

4) 小組交流彙報 判斷正誤

二、應用拓展 25頁9題

1,試一試: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隨意取出三張卡片爲一組,可以組成三位數,如:4、8、5 可以組成845、854 、548、584等等。 你試試看,看誰組的多。

什麼情況不能組成三位數?爲什麼?

1) 可以組成那些三位數?讀出來

2) 同桌倆人的比一比,誰的大?爲什麼?說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麼比?百位相同怎麼比?

2,看誰最接近 26頁10題

老師報數,請你用卡片擺出來 每組2個數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讀數。

2)你認爲那些數和400最接近?

4) 請拿400卡片的同學來到講臺。誰接近400青走到前面來,說出理由。互相交流

3,請你當裁判 26頁11題

明明發現運動場上也有數字。請同學們看田徑場上的運動健兒們的編號

1) 你認爲他們的比賽結果是怎樣的?

2) 按照編號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們的編號從大到小寫下來嗎?試試看

4) 彙報交流

4,請你來當家 26頁12題 生活中更離不開數學。明明家的電飯煲295元。媽媽說微波爐比電飯煲貴得多

1) 貴得多是什麼意思?

2) 你認爲微波爐可能是多少錢?

3) 300元夠嗎?爲什麼?說出理由

三、鞏固深化

1,請你做評委 媒體演示13題

討論:1)誰家的書多?誰家第二?誰家的書最少?

2)明明家的書與其他三家比,可以怎麼說?

2,看誰最聰明 26頁14題

老師知道有一位同學家的書是212本,你知道是誰家嗎?

1)如果我要在計數器上表示212,該怎樣表示?

2)要用幾顆珠?爲什麼?

3)你能用計數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數嗎?

同桌交流

四 、總結評價

同學們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數字的奧妙,你有收穫嗎?你學到了什麼?你是怎麼想的?

數字樂園

多些 少一些 多的多 少的多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p8~p9

教學目標:

1.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培養數學問題的意識與應用數學的意識。

2.會應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義,能夠列出乘法版式進行計算,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體驗、比較和區分似“3個6”和“6個3”的不同含義。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4節課(第8頁至第9頁),結合“動物聚會”的童話情境,發展學生提出並解決生活中乘法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會應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大森林裏住着很多可愛的小動物,這一天,它們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聚會,小動物們帶來許多好吃的。同時它們還想用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小朋友們願意參加嗎?(課題)

二、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師: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麼?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圖上有幾隻小鳥前來參加聚會?師: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圖上有9只小鳥。我是用加法計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計算的,3×3=9(只)。每根樹枝上有3只小鳥,有3根樹枝,求一共有幾隻小鳥,也就是求3個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計算。

師:猴子一共端來多少個桃子?

6+6+6=18(個) 6×3=18(個)

生:圖上一共有多少個胡蘿蔔?一共有多少個松果?

生:一共有12個胡蘿蔔,15個松果。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看了一幅圖發現了這麼多的數學問題,而且解決了。誰能說說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是什麼?

師: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三、鞏固應用。

1.連一連。(理解6個3和3個6所表示意義的不同,干擾信息:6+3,強調3個6和6個3)

注意:弄清題意,再連線。

2.說一說。

結合不同的情境,解釋同一個算式2×3的意義。(2個3和3個2的意義,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義不同。)

3.擺一擺。(一個算是可表示兩種意義。)

教師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讓學生說一說它表示幾個幾。

3×2表示2個3或 3個2。

(○○○ ○○○)(○○ ○○ ○○)

4.每樣東西各買多少個:(提出問題——列式——含義)

生: 16個胡蘿蔔,因爲4+4+4+4=16或4×4=16(個)。

生: 12根香蕉,因爲5+7=12(個)。

作業:p9實踐活動: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板書設計:

動物聚會

一共有多少隻小鳥?

3×3=9(只)

教學反思

1.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選擇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爲素材,有意識地讓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深深地體驗到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學生還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等動手活動積累直接經驗,並在操作中思考,在動手中創新,在活動中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

案例點評:

1.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着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纔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爲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爲它在圖中是明擺着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信息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信息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2.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爲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銳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說並沒有獲得獨立解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3.實踐活動是小學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