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社會領域教案範文(通用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社會領域教案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社會領域教案範文(通用5篇)

端午節社會領域教案1

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節的傳說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2.與同伴互相交流包糉子,製作香囊,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3.體驗中國民間節目韻味。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重、難點

端午節是陰曆五月五日,包糉子。

活動準備

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糉子一個,長方形紙、彩色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糉子),引發幼兒興趣。

2.初步瞭解端午節。

小朋友今天是什麼日子呀?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到集體面前講述,重點引導幼兒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小結:端午節是陰曆的五月五日。

3.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傳說。

給幼兒講《端午節的傳說》,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陰曆的五月五日,就定那一天爲端午節。

4.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師:端午節那天,人們都有那些風俗習慣?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那天人們有很多風俗習慣,吃糉子、賽龍舟、製作香囊。

5.體驗包糉子。

(1)讓幼兒用長方形紙折成六棱形,然後用彩紙繞並進行裝飾,教師巡迴指導。

(2)展示作品並評價。

6.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你們包的糉子都不錯,回家後把你們學會的包糉子的方法,展示給爸爸媽媽,好嗎?

活動反思

一、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爲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爲什麼向江中投糉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着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麼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麼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說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註意。

端午節社會領域教案2

活動目標

1.調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過的傳統節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糉子,獲得更多端午節的經驗,體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

活動準備

糉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爲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瞭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節日體驗活動:包糉子。

用糉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後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糉葉要把米包緊,紮結實。

4.節日分享:將包好的糉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活動。

端午節社會領域教案3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3、鍛鍊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4、樂於參與體育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瞭解中國農曆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瞭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麼日子?

★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曆的五月五日。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幼兒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幼兒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3、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爲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

★幼兒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瞭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活動,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活動。

★幼兒認讀,並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教學反思

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

端午節社會領域教案4

活動目標:

1.簡單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在活動中瞭解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以及薰艾葉等風俗。

2.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裏。

3.通過手工製作感受端午節的氣氛,萌發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興趣。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佈置環境的活動。

活動重點:

1.通過觀看視頻讓幼兒簡單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

2.通過PPT瞭解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以及薰艾葉的風俗。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裏。

活動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來歷,賽龍舟、艾草、糉子、掛香包圖片,艾條等;

2.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圖片;

3.手工材料紙杯子,五色彩線,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引入部分看圖猜節日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裏的人在幹什麼?

2.師:這是什麼節日?誰來告訴老師一下這個節日裏我們都要做什麼?

3.師:知道了前面那些圖片是描述春節的。那我們現在再看一下這幾張圖片,圖中有什麼?是什麼節日?

二.基本部分1.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端午節是哪一天有沒有人知道?端午節是紀念誰的?有誰知道端午節的故事?

2.師:好,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端午節的來歷》來進一步瞭解下端午節。

3.師:看了短片以後誰來告訴老師一下端午節是哪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4.師:端午節吃糉子,你們吃過嗎?誰來說一說?

5.師:除了吃糉子以外,端午節還有一種遊戲叫划龍舟。那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少見的。

6.師:小朋友們想不想看真正的划龍舟是什麼樣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小視頻來看看真正的划龍舟是什麼樣。

7.師:(讓配班老師悄悄點燃艾葉)大家聞到什麼味道沒有?是什麼味道呢?哦!原來是艾草呀!誰知道艾草有什麼作用呢?(夏天會有很多蚊蟲,點燃的艾草有這樣一股特殊的味道,它可以趕走蟲子。剛纔我們只聞到了它的味道,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樣子。(圖片)

8.師:今天呀,我們小朋友一起了解了這麼多關於端午節的事情,誰來給老師說一下我們當地是怎麼過端午的都有什麼風俗習慣?(插柳條,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

9.師:小朋友們現在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了嗎?它是爲了紀念誰的節日?

三、手工製作

1.師:下面我們做個小手工,製作一個漂亮的荷包送給我們的爺爺奶奶祝我們的爺爺奶奶節日快樂。

2.師:好,荷包做好了,我們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說了這麼多小朋友們再來說一下端午節師幾月幾日,是紀念誰的節日?

四、聽老師講故事師:講了好,最後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布老虎吃糉子》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並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糉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然後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爲主展開從而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

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爲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

“五黃”指黃鱔、鹹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端午節社會領域教案5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在觀察、品嚐中發現糉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初步瞭解糉子的製作過程。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FLASH《屈原的故事》

2、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糉子

3、錄像:包糉子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觀察、品嚐中發現糉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

活動難點:知道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活動流程:

故事導入——展示介紹——品嚐交流——包糉子

活動過程:

一、觀看flash,聽《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1、提問: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

人們過端午節紀念誰?

爲什麼要紀念屈原?

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

2、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二、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糉子”,瞭解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

1、展示幼兒收集的糉子,瞭解糉子種類的多樣。

提問:你帶來的是什麼糉子?

它是什麼形狀、什麼口味的?

2.觀看錄像:包糉子,瞭解、認識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

提問:你知道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嗎?

(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並加以認識。)

3、完整觀看錄像:包糉子

討論:你看到人們是怎麼包糉子的?

三、品嚐糉子、交流糉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把你帶來的糉子請好朋友嘗一嘗,看看你們的糉子有什麼不一樣?

四、延伸活動——包糉子

活動反思:

在近期的業務學習中,園長曾指出我們老師目前所存在的問題:缺乏時代性和時尚性,活動設計不能很好地貼近生活,自己好好想想,的確平時可能過分地依賴“學習”一書,把以往比較重視的節日教育等方面都拋之腦後了,有的時候也只是在晨談活動中偶爾提起一下,以爲孩子記住節日的名稱和日期就行了,卻不曾想到,就在這一次次不重視中,孩子喪失了無數獲取知識,增強名族自豪感的機會。因此,趁端午節來臨之際,趕快糾正自己之前的錯誤做法,設計並實施了這樣一次端午節活動。

其實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同時也是對老師的信息量和知識量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只有當老師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纔有可能不誤人子弟,因此在本次活動前,我自己首先收集了一些關於端午節的資料,尋找到一些課件,希望通過這些資料,讓孩子更好地獲取到有關端午節的知識。整個活動,因爲自己事先做的準備比較充分,因此對孩子的迴應比較遊刃有餘,同時對孩子的一些疑惑也能解答地比較到位。

縱觀整個活動,我覺得涵蓋的知識量是比較大的,所以每一個點並沒有挖得很深很透,對孩子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包糉子的環節最後我沒有實施,把它當做之後的一個延伸活動來進行。

從孩子的表現來看,他們的興趣很高,能夠投入到活動中,通過這個活動,他們知道了屈原,瞭解了糉子的製作過程,這兩個點是他們比較關注的,我想如果把這些環節設計成幾個小活動,可能會更好,畢竟對於中班孩子來說,在一個活動中解決太多的問題是有很大難度的,這是我考慮不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