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案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學教案

高中化學教案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蓋斯定律的意義,能用蓋斯定律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自學、探究、訓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蓋斯定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蓋斯定律的應用和反應熱的計算

【學習過程】

【溫習舊知】

問題1、什麼叫反應熱?

問題2、爲什麼化學反應會伴隨能量變化?

問題3、什麼叫熱化學方程式?

問題4、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問題5、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化學方程式

熱方程式

相似點

不同點

【學習新知】

一、蓋斯定律

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什麼叫蓋斯定律?

問題2、化學反應的反應熱與反應途徑有關嗎?與什麼有關?

【練習】

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

寫出1molH2 (g) 與適量O2(g)反應生成H2O (l)的熱化學方程式。

二、反應熱的計算

例1、25℃、101Kpa,將1.0g鈉與足量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晶體,並放出18.87kJ熱量,求生成1moL氯化鈉的反應熱?

例2、乙醇的燃燒熱: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燒放出多少熱量?

例3、已知下列反應的反應熱:(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試計算下列反應的反應熱: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與交流】通過上面的例題,你認爲反應熱的計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課堂練習】

1、 在 101 kPa時,1mol CH4 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H2O,放出 890 kJ的

熱量,CH4 的燃燒熱爲多少?1000 L CH4(標準狀況)燃燒後所產生的熱量爲多少?

2、 葡萄糖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葡萄糖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爲: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體組織中氧化的熱化學方程式與它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相同。計算 100 g葡萄糖在人體中完全氧化時所產生的熱量。

【本節小結】

【作業】

1.由氫氣和氧氣反應生成1 mol水蒸氣放熱241.8 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爲__________________。若1 g水蒸氣轉化爲液態水放熱2.444 kJ,則氫氣的燃燒熱爲________kJmol-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O(g)+ O2(g)===CO2(g) ;ΔH=-282.9 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時放出113.74 kJ的熱量,同時生成3.6 g液態水,則原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比爲

A.2∶1 B.1∶2 C.1∶1 D.2∶3

3、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燃燒的主要化學方程式依次爲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

現有一套以天然氣爲燃料的竈具,今改爲燒液化石油氣,應採取的正確措施是( )

A.減少空氣進入量,增大石油氣進氣量

B.增大空氣進入量,減少石油氣進氣量

C.減少空氣進入量,減少石油氣進氣量

D.增大空氣進入量,增大石油氣進氣量

4、已知CH4(g)+2O2(g) CO2(g)+2H2O(l);ΔH=-Q1 kJmol-1

H2(g)+ O2(g)===H2O(g);ΔH=- Q2 kJmol-1

H2(g)+ O2(g)===H2O(l);ΔH=- Q3 kJmol-1

常溫下取體積比爲4∶1的甲烷和氫氣的混合氣體11.2 L(標準狀況),經完全燃燒後恢復到室溫,則放出的熱量(單位:kJ)爲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5、已知熱化學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

③H2(g)+ 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則氫氣的燃燒熱爲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6、已知下列兩個熱化學方程式:

H2(g)+ O2(g)=H2O(1); △H= -285.8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1);△H= -2220 kJmol-1

實驗測得H2和C3H8的混合氣體共5 mol,完全燃燒時放熱3847 kJ,則混合氣體中H2與C3H8的體積比是( )。

A.1∶1 B.1∶3 C.3∶1 D.1∶4

7、某短跑運動員的體重爲72 kg,起跑時能以1/7s衝出1m遠。能量全部由消耗體內的葡萄糖提供,則該運動員起跑時衝出1m遠將消耗多少克葡萄糖? 已知葡萄糖緩慢氧化時的熱化學方程式爲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 mol

【學習反饋或反思

高中化學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爲後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於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說實驗:

①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儘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銅絲一端捲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說現代化教學手段: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四)教學程序引入課題:

富有感情的朗誦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講述]:從杜牧的詩句中可知,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的方法。釀酒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設問]:同學們可知酒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麼?它的分子式如何寫?它有哪些主要化學性質?

通過詩歌引入可以使學生感受詩境美,瞭解乙醇的化學發展史,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1.乙醇的分子結構的探究:

投影一道簡單的試題:某有機物4.6克,完全燃燒後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機物的蒸氣的相對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的23倍,求此有機物的分子式。通過試題引出乙醇的分子組成C2H6O,(意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爲醇的同分異構體教學做鋪墊)。繼續引導學生將乙烷(C2H6)與乙醇進行比較,根據碳四價,氧兩價引導學生探究出以下兩種可能的結構式:

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判斷出(A)式中有1個氫原子與其它5個氫原子不一樣,而(B)式中的6個氫完全相同。

繼續探究,投影練習:已知乙醇跟鈉反應放出氫氣,現有1mol無水乙醇與足量的金屬鈉反應可得到0.5molH2,根據這個實驗數據,你可以得出結論了嗎?1mol乙醇可得到0.5molH2,即1mol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個氫原子與其他5個氫原子不同,進而讓學生判斷出乙醇的結構式爲(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結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結合着羥基-OH。羥基是官能團,決定乙醇的化學性質。(以上是對

學生的書寫,概括、觀察等各項能力進行訓練,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質:

首先取出一瓶無水乙醇,請學生觀察顏色、狀態,並聞其氣味,然而讓學生歸納出一部分物理性質。最後通過演示:乙醇與水,乙醇與碘單質,乙醇與苯的溶解實驗,總結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獲國際金獎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幫助同學理解性地記憶乙醇的易揮發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和優良的習慣,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學性質:

結構決定着化學性質,首先可以從結構上來認識乙醇的化學性質。講解:在乙醇分子中,由於O原子的吸引電子能力比C、H強,使得C-O鍵,O-H鍵均具有極性,在化學反應中均有可能斷裂。

(1)與活潑金屬Na反應:

首先,做無水乙醇與鈉反應和水與鈉反應的對比實驗,請同學們通過實驗現象的剖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思維得出乙醇羥基上的氫原子沒有水中的氫原子活潑的結論。然後用電腦模擬出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最後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討論其反應類型並推廣到乙醇與其它活潑金屬K、Mg、A1等與乙醇的反應。

(2)氧化反應:

首先,拿起一個點燃的酒精燈,請學生寫出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教師接着講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劑(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時生成水。教師演示實驗,並引導學生觀察銅絲表面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反應是否已經發生。接着用電腦顯示,乙醇的斷鍵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結構式,讓學生掌握反應的本質是與醇羥基相連的碳原子有氫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雙鍵。最後讓學生判斷以下幾種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讓學生真正掌握並鞏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質。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減輕的學生的負擔。

歸納小結

乙醇化學性質主要與官能團-OH有關。從結構上看:都涉及到-OH。

從反應類型看:取代反應、氧化反應、消化反應。從反應條件看:不同條件、產物不同。

高中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質量的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及守恆的原因;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能解釋一些簡單的實驗事實,能推測物質的組成。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實驗、思維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分析,學會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品質及合作精神;

使學生認識永恆運動變化的物質 ,即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滲透物質不滅定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教材從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入手,從觀察白磷燃燒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關係出發,通過思考去“發現”質量守恆定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規律。這樣學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爲什麼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上去認識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原子間的重新組合,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變化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並沒有變化,所以,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同時也爲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法建議

引導學生從關注化學反應前後"質"的變化,轉移到思考反應前後"量"的問題上,教學可進行如下設計:

1.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教師應當採取"自我發現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可首先投影前面學過的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然後提問:對於化學反應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最後把問題聚焦在化學反應前後質量是否發生變化上。這時教師不失適宜的提出研究主題:通過實驗來探究化學反應前後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

2.體驗科學研究過程、設計、實施實驗方案

學生以小組探究方式,根據實驗目的(實驗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方案。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儘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並適時的給學生以幫助,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在設計方案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交流方案過程中,各組間互相補充,互相借鑑,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施實驗時學生體驗了科學過程,動手能力得到了加強,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及勇於探索的意志力。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自己探索,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體驗了科學研究過程。

3.反思研究過程、總結收穫和不足

探索活動結束後可讓學生進行總結收穫和不足,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高中化學教案4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週期律和元素週期表後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爲系統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爲今後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複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並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點:

①離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於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並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並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四、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徵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

七、具體教學設計:

1、新課引入:

引入問題,請同學思考:

①爲什麼物質的種類遠遠多於元素的種類?

②分子、原子、離子是怎麼構成物質的?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學科,所以我會給學生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這個反應的微觀過程是怎麼樣的?②產物NaCl是怎麼形成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接着由我來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NaCl的形成,並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分析其成鍵本質,相互作用等。

由於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用電腦演示離子鍵形成的過程並設計成動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及概念。

3、組織討論

從產物NaCl和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後,由小組派代表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後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鍊。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並設問引出電子式:

在瞭解完離子鍵的概念之後,我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②如何用較爲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來引出電子式並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並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儘量用較爲形象的記憶方法進行講解。化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是

師生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老師點拔的重要途徑,所以我會設置思考題判斷電子式的正確性,採取提問的方法讓學生訂正,鞏固新學的知識點。 從錯誤中歸納總結出書寫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要點,同時,因爲電子似的書寫,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較容易犯錯,故以習題鞏固歸納其要點加深學生印象。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的課重難點,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爲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課堂上我會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重點,然後讓學生根據出寫出一些常見的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並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後再指出錯誤所在,得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十分專心,印象也深。

八、課堂小結:

我會帶着學生一起回顧這節課所講的內容,列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較爲系統的認識。並留給學生的思考問題:這節課我們瞭解了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非金屬單質及化合物之間存在什麼作用?爲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高中化學教案5

教學重點: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師生共同鞏固第一課時相關。

(1)根據鹽類水解規律分析

醋酸鉀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鋁溶液呈 性,原因 ;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內在因素有哪些?

【講解】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鹼性就越強, 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鹼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 越低。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講解】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鹽濃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鹼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鹼,就會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設疑】如何判斷鹽溶液的酸鹼性?

【講解】根據鹽的組成及水解規律分析。“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爲常規判斷依據。

分析: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鹼性?爲什麼?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鹼性?爲什麼?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酸鹼性的相對強弱?

【講解】“越弱越水解”

例題:分析 溶液與 溶液的鹼性強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強。

∴ 水解程度大於 水解程度。

∴ 溶液鹼性強於 溶液鹼性。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

【講解】電解質水溶液K存在着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着一些定量關係,也存在量的大小關係。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2)定量關係(恆等式關係)

①應用“電荷守恆”分析:

電解質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如 溶液中,陽離子有 和 ,陰離子有 , , ,根據電荷守恆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恆”分析。

電解質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 應等於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晶體 中,在 溶液中:

總結、擴展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及其影響原理。

2.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配製某些鹽溶液,如配製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擴展

泡沫滅火劑包括 溶液(約1mol/L), 溶液(約1mol/L)及起泡劑。使用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體積比約是 。若用等體積、等濃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爲 ;若用固體 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也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爲 。泡沫滅火器內的玻璃筒裏盛硫酸鋁溶液,鐵筒裏盛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把硫酸鋁溶液盛在鐵筒裏的原因是 。

板書設計:

1.水解的一般規律

(1)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可作爲鹽溶液性質(酸性或鹼性)的常規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鹼越弱,對應陽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強,對應弱鹼陽離子濃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陰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鹼性越強,對應酸根離子濃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強不水解。

2.外界條件對鹽水解的影響

(1)溫度(實驗1)

(2)溶液的酸、鹼性(實驗2)

3.鹽類水解利用

(1)應用水解知識,配製某些鹽溶液。如配製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 溶液中混有雜質 。方法:加熱,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高中化學教案6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係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溶液。爲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裏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目的:爲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於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盪,直到試管裏有剩餘固體不再溶解爲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並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爲什麼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並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並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並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纔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爲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爲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爲了粗略表示溶液裏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爲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係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盪、並觀察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碳酸鈣:0.0013克食鹽:36克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不過對於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爲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爲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高中化學教案7

合成氨條件的選擇 - 高中二年級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如何應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使學生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生產條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化學教案。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理論聯繫實際的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領悟理論知識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樹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認識;並通過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體現了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移動原理等理論對工業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教材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等知識,並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合成氨的生產條件。第二部分是拓寬思路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探討合成氨的發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內容中,教材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首先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爲使合成氨的化學反應速率增大所應採取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又據實驗數據討論爲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應採取的方法。在兩個討論的基礎上,教材又結合合成氨生產中動力、材料、設備、催化劑的活性等實際情況,較具體地分析了合成氨時壓強、溫度、催化劑等的選擇情況,教案《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化學教案》。此外,還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等條件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爲目的。

第二部分教學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討論合成氨的發展前景,拓寬學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於知識本身,而更多地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訓練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合成氨條件的選擇”的教學:

1.提出問題:針對合成氨的反應,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單位時間裏提高 的產量,這是一個化學反應速率問題。

2.複習提問: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結果。

3.組織討論:

①爲使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增大,應採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應是可逆反應,在實際生產中,僅僅考慮單位時間裏的產量問題(化學反應速率問題)還不行,還需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問題(化學平衡的移動問題)。

③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爲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應採取的方法。

4.閱讀圖表實驗數據印證理論:學生通過閱讀表2-4的實驗數據可知,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得出的結論與科學實驗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綜合上面的討論情況,同時綜合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具體地研究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問題。此外,要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爲目的。

教師可結合討論過程,讓學生進行歸納。

壓強

溫度

催化劑

濃度

爲增大合成氨的反應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濃度

爲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減小平衡混合物中 的濃度

實驗生產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鐵觸煤(500℃左右時活性最大)

使氣態 變爲液態 並及時從平衡混合物中分離出去,及時補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業發展前景”的教學

1.以史明理:從介紹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100多年裏合成氨工業的發展簡況入手,以壓強選擇的變化爲例,說明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是與科技進步、動力、材料、設備等條件的改善緊密相聯繫的,並仍將隨之而作相應的改變。

2.目前研究課題簡介:結合簡介,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啓發學生思考,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科學方法得到訓練,如研究催化劑的目的是什麼?新催化劑的研製成功,使合成氨反應可在較低溫度下進行,是否會減緩合成氨生產中對壓強的要求而減少設備製造的投資?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課題的簡介,教材編寫有“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的閱讀材料,可讓學生閱讀,要求學生拓寬思路、設想甚至想象。

高中化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瞭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鹼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於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於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鑑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鑑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後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後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採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於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於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可將一些演示實驗做適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爲邊講邊做實驗。可補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着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於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繫實際。

教學要儘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繫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皁),可向學生說明在後面的課程裏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鹼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鹼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鹼法講座。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鑑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麼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後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隻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 2-6]用棉花包住約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鹼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鹼性氧化物,由於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於水後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瞭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繫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 、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2CO3 、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2CO3 、NaHCO3、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鹼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製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後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

(2)擴展

根據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 、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 H2、 CO……)與Na2O2共存於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佈置作業: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象及原因是什麼?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後冷卻到標準狀況,剩餘氣體爲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爲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後,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使學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組成、性質及鑑別方法,瞭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學習蔗糖水解反應的實驗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義,瞭解麥芽糖的性質。

能力培養: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的訓練。

科學思想: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結論,並引導學生總結實驗成敗的關鍵,培養學生對化學現象與化學本質的辯證認識及認真細緻、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科學品質:

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協作進行實驗、共同分析、討論實驗結果,從而學習新知識這一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科學方法:

通過對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還原性實驗的現象進行對比與分析,引導學生通過表面現象分析問題的本質,學習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蔗糖的水解反應及對水解產物的還原性進行檢驗,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的訓練。

重點、難點

蔗糖的非還原性;蔗糖的水解反應;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的培養;實驗方法及實驗能力的培養。

高中化學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爲切入點,讓學生在初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繫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爲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瞭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爲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瞭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慾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被列爲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 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後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徵和特徵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爲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繫。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並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徵; 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以苯爲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係;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瞭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

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 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爲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xx年4月頒佈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

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採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着歷史的發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 “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採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啓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後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並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並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於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採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儘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高中化學教案11

氨、銨鹽(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氨氣分子的結構、性質、用途及相互關係。

(2)掌握氨水的性質、掌握有關氨氣溶於水的計算。

(3)瞭解氨水、液氨的區別,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關平衡問題。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對比能力。

(2)通過氨的結構、性質和用途相互關係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過有關計算訓練數學計算和推理能力。

(4)通過有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結論的分析,提高觀察能力和解釋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氨水跟液氨的差異。噴泉實驗的有關計算。

[教學過程]

見課件[氨、銨鹽(一)ppt文件]

[鞏固練習]

1.完成下表,比較液氨跟氨水的差異。

液氨與氨水的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成分

微粒種類

主要性質

存在條件

答案:

液氨與氨水的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成分

純淨物(非電解質)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種弱電解質。

微粒種類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銨離子、氫氧根離子、氫離子

主要性質

不具有鹼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鹼的通性

存在條件

常溫常壓下不能存在

常溫常壓下可存在

2.氣體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時產生淡黃色沉澱,該沉澱不溶於稀HNO3溶液,若將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卻不見沉澱產生,則有關氣體X的成份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關於氨水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氨水的溶質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劑變紅

(C)氨水中含三種分子和三種離子

(D)氨水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種相同體積氣體組成的混合氣,依次通過足量的下列4種試劑: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濃硫酸、灼熱的氧化銅和過氧化鈉後,氣體體積減小一半(氣體體積均在相同條件下測定且溫度高於水的沸點),這種混合氣體的合理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變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氣液化爲液氨(B)磷與氧氣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爲氨氣(D)氨在催化劑存在的情況下與氧氣反應

答案:C。

5.如下圖所示,燒瓶內已充滿某氣體X,氣體體積爲1000mL(273K,101325Pa),燒杯中盛滿水,直導管長L=60cm,導管進入燒杯中水面下12cm,氣體的溶解度在273K時爲1∶40(1體積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氣體40體積)。實驗開始,膠頭滴管先向燒瓶中注入1mL水。

(1)通過計算確定能否看到噴泉現象。(假設壓強的微小變化對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忽略不計。)

(2)如不能看到,則可改變進入燒杯的導管的長度,問導管進入燒杯的長度爲多少時,恰好能形成噴泉?

(3)如不能看到,則膠頭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噴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中化學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要研究物質的宏觀性質,必須從微觀粒子入手,才能尋找到原因。化學學科涉及分子、離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等多種微觀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瞭解了原子的結構,纔可以進一步瞭解分子、離子結構,進而深入認識物質的組成和結構,瞭解化學變化規律。在初中,學生已初步瞭解了一些化學物質的性質,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物質的奧祕。通過本節瞭解原子構成、核素、同位素概念,瞭解質子數、中子數和質量數間的關係,爲後續週期律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2.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

提高同學們辨別概念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激發學生從微觀角度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難點: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四、學情分析:

同學們在初中已經有了關於原子結構的知識,所以這節課原子表示方法比較容易接受,但對於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識。

 五、教學方法:學案導學

六、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導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投影設備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八、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案填寫,總結疑惑點(主要以學生讀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構成物質的微粒還有離子、分子等),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都都與原子結構密切相關,同種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麼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原子的幾個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結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構成,帶負電的電子繞核作高速運動。也就是說,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荷,其正電荷數由所含質子數決定。

(1)原子的電性關係: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2)質量數: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加起來所得的數值,叫質量數。

質量數(A)= 質子數(Z)+ 中子數(N)

(3)離子指的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當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陽離子,帶正電荷;

當質子數(核電核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負電荷。

(4)原子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化學反應的實質,理解離子反應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根據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對比掌握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化學教案-氧化還原。

能力培養: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分析、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觀察的化學現象及反應事實,使學生了解研究事物從個別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體驗研究問題,尋找規律的方法。

科學品質: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動手參與能力,對反應現象的觀察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科學方法:觀察、記錄實驗;對反應事實的處理及科學抽象。

重點、難點 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複分解反應能夠發生的條件是什麼?並對應舉例說明。

【評價】給予肯定。

【指導實驗】全班分爲三大組,分別做下面的三組實驗,並觀察記錄:

一、硝酸銀溶液分別跟鹽酸、氯化鈉、氯化鉀的反應;

回答:複分解反應是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進行的,這類反應必須在生成物中有沉澱、氣體、難電離的物質三者之一才能發生。

例:(1)在反應裏生成難溶物質。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應裏生成氣態物質,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應裏生成弱電解質,如:水、弱酸、弱鹼等。

NaOH+HCl=NaCl+H2O

分組實驗,並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一、均有白色沉澱生成;

複習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訓練學生實驗觀察能力,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實驗結果引起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鹽酸跟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鈣的反應;

三、硝酸跟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鈣的反應。

【追問】分別討論三組實驗,參加反應的物質不同,爲什麼每一組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在筆記本上完成其化學方程式。

【講解】酸、鹼、鹽都是電解質,在水的作用下能電離(強調離子表示方法)。這些電解質在溶液裏發生的反應實質上是離子間反應。

【練習】書寫如下電離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書】一、離子反應

1.離子反應

電解質在溶液裏所起的反應屬於離子反應。如:複分解反應和在溶液中進行的置換反應等。

【過渡】用什麼式子來表示離子反應呢?前面已經通過實驗證明AgNO3與NaCl、HCl、KCl均能發生反應,並有白色沉澱生成,請同學分別寫出上述實驗的化學方程式。

二、均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三、均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思考並討論、猜想。

回答:複分解反應均是在溶液中進行的,溶質在溶液中大多數是以離子形式存在的。雖然反應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離子。比如鹽酸、氯化鈉、氯化鉀在溶液中均電離出氯離子,跟AgNO3電離出的Ag+結合,所以均產生白色沉澱氯化銀。

練習: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練習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複習鞏固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化學教案《化學教案-氧化還原》。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講解】先把溶液中易電離的物質改寫成離子的形式,把難溶的物質仍寫成化學式。反應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種離子(Ag+、NO3-、H+、Cl-)。由於Ag+和Cl-結合成難溶於水的AgCl沉澱,溶液裏的Ag+和Cl-迅速減少,反應向右進行。把反應前後沒有變化的H+和NO3-即實際沒有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刪去就寫成了“離子方程式”。

【板書】2.離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

子方程式。

【練習】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應的實驗現象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設問】通過完成AgNO3分別與HCl、NaCl、KCl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你們發現了什麼?

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有以下兩個方面。

【板書】2.意義

①能揭示反應的實質;

②不僅表示某一個反應,而且表示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提問】Ag++Cl-=AgCl↓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講解】怎樣書寫離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寫、改、刪、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爲例分析。

領悟。

模仿。

板書練習: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發現反應物雖不同,卻都可用同一離子方程式表示。可見離子方程式的意義與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間進行的反應,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銀鹽進行的一類反應。

反應的實質是離子間相互交換的過程,探究反應的實質,引出本節的知識點。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板書】3.書寫步驟

(1)寫: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師生同時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電離的物質拆寫成離子,凡是難溶、難電離、氣體等均寫成化學式形式(易溶指易溶於水,凡不溶於水而溶於酸的物質仍寫其化學式)。

(3)刪:刪去方程式兩邊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將係數化成最簡整數比。

(4)查:檢查書寫的離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質量守恆和電荷守恆。①方程式兩邊各元素原子個數是否相等。②方程式兩邊電荷數是否相等。

【練習】鹽酸跟Na2CO3、K2CO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練習】請學生在筆記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並驗證兩同學回答是否準確。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鹽跟強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類反應。

分析離子反應如何運用了質量守恆定律;通過對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規則的練習,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一重要的化學用語的基本功。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請寫出固體氯化銨與固體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設問】有同學將此反應寫出離子方

H2O請討論此寫法是否正確?

【評價】對後一組的發言,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固體物質間的反應,不能寫成離子方程式。

【設問】請寫出實驗室制氯化氫的化

學方程式。此反應能寫出離子方程式

嗎?

【評價】答案正確。指出學習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質。

【投影】課堂練習

一、完成下列離子方程式

1.氫氧化鋇跟稀硫酸反應

2.鐵跟稀鹽酸的反應

二、判斷下列離子方程式是否正確?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實驗室制氯氣:

寫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討論後回答:

一組代表回答:按上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此式正確。

另一組代表回答:雖然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此式正確,但反應物都是固態,反應物沒有發生電離,怎麼來的離子方程式?我們認爲是錯誤的。

討論後回答:

在無水參與的情況下,濃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發生電離,因此不能寫出離子方程式。

完成練習: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確,雖然元素原子個數守恆(即遵守了質量守恆)但反應前、後電荷數不等,違反了電荷守恆原則。

4.不正確。不符合反應事實,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時生成Fe2+。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及時反饋,進行調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總結】離子反應用離子方程式表示;離子方程式不僅能表示一定物質間的反應,而且表示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正確的離子方程式可揭示反應的實質。要熟練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寫法。

5.正確。此題是氧化還原反應,除了要遵循質量守恆、電荷守恆外,同時還應遵守電子守恆。

【隨堂檢測】

1.H2S通入NaOH溶液中,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離子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A)鐵跟稀硫酸反應:2Fe+6H+=2Fe3++3H2↑

(B)碳酸鎂跟稀硫酸反應: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Cu2++2OH-=Cu(OH)2↓

第1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如何表達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第2題考查學生利用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規則判斷正確結果。

附:隨堂檢測答案

1.(C) 2.(B)、(D)

化學教案-氧化還原

高中化學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會寫甲烷的結構式和電子式,能識別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2.瞭解甲烷的化學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3.通過甲烷的分子結構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質,並設計實驗來證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的方法。

4.認識化學微觀世界分子結構的立體美。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甲烷分子結構,化學性質及取代反應的含義。

【難點】

理解甲烷分子結構決定了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在我們前面的學習中,已經瞭解了很多種物質,比如鹼金屬元素、鹵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瞭解和接觸過另外一類物質,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類物質我們稱之爲無機物,後者就是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即將學習和討論的一類重要的物質——有機物。有機物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在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工農業生產及能源、材料和科學技術領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甲烷的結構

【提出問題】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這是因爲它本身只含有一個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機物必須含有的兩種元素:碳和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教師講解】教師講解結構式。

【過渡提問】那麼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是如何分佈的呢?(過渡提問,可不回答。)

【教師講解】實際上,科學研究發現,甲烷分子是一個以碳爲中心的正四面體結構,碳與每個氫間形成的鍵長鍵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們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籤是做一個甲烷的模型,觀察一下它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開始製備,教師巡迴進行指導。

【教師展示】通過展示實驗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進一步驗證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它是一個正四面體結構。

2.甲烷的物理性質

【教師引導】從多媒體播放的視頻(關於甲烷應用和物理性質的趣味資料)中,你能從中提取哪些關鍵信息?

【學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氣,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於水。甲烷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6,空氣的平均分子量爲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氣小。

【過渡提問】瞭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質,那甲烷有什麼化學性質呢?

3.甲烷的化學性質

(1)甲烷的氧化反應

【教師引導】相信大部分同學家裏都使用天然氣吧,那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到甲烷可以燃燒的化學性質,請推測一下燃燒產物是什麼?

【學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視頻演示】確實是,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驗證甲烷燃燒生成產物的實驗視頻,通過燒杯壁的水珠以及變渾濁的澄清石灰水進一步驗證了剛剛同學們的猜想。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

【學生回答】進行書寫。

【教師補充】把等號改成箭頭,這是有機反應的一個特殊之處:

同時提醒學生可燃性氣體在點燃前要驗純。

【教師講解】甲烷燃燒是一個氧化的過程。但是甲烷性質穩定,不與酸性高錳酸鉀這樣的強氧化劑反應,也不易與酸或鹼反應。甲烷四條碳氫鍵,它們是飽和鍵,由結構決定性質也可以推斷出,甲烷的性質穩定。

(2)甲烷的取代反應

【過渡】甲烷的性質穩定,與一般的物質不反應。其實,除了會與氧氣反應以外,甲烷還會與氯氣發生反應,那會產生什麼現象,同學們注意觀察。

【教師演示】演示科學探究中的實驗。同學們觀察到了什麼?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氣瓶中氣體的顏色變淺,證明有新的物質生成了,有白霧產生,試管內壁油狀液滴,這些是生成物。

【教師提問】根據反應物的元素組成,你能推測出生成物嗎?

【小組討論】白霧可能爲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氣體是甲烷中的氫原子與氯氣中的氯原子的結合,你能由此推測油狀物的成分嗎?

【學生回答】油狀物可能爲甲烷中剩餘原子與氯原子的結合,即甲烷中一個氫原子被氯原子替換了。

【教師講解】同學們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嘗試寫出這個反應嗎?

【教師講解】方程式書寫的非常準確,甲烷中的氫原子確實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個氯原子的時候生成的物質卻是氣態的,而非油狀物,這就證明反應還有其他物質生成。其實甲烷與氯氣的反應是分步進行的,一個氫原子被替代後的產物中氫能繼續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提出問題】你能猜想一下生成的其他幾種物質是什麼嗎,並類比第一個反應寫出它們的方程式嗎?

【動畫展示】觀看視頻動畫展示的甲烷與氯氣發生反應時分子模型的變化,驗證學生的猜想。

【教師講解】一氯甲烷爲氣體,二、三、四氯甲烷爲液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稱四氯化碳,爲常用的溶劑。並由黑布下的集氣瓶沒明顯現象,得出反應需要光照的條件,提醒學生補充反應條件。並介紹其爲取代反應。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總結取代反應的概念?

【學生回答】有機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替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環節三:鞏固提升

環節三: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學習方法。

佈置作業:大家看到這個取代反應,能不能想到哪個無機反應類型與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對,就是置換反應,那麼同學們就在課下整理一下置換反應與取代反應的基本特點,並形成表格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分享。

高中化學教案15

第一單元

第3課時氧化還原反應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並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係,並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係。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係,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複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並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再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係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複習上節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並留待後面的學習繼續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後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係?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係?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係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麼?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於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並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係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