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品讀作者對“父親”的描寫,把握“父親”形象。

2、探索李森祥創作主旨,理解“父親”。

3、品味“臺階”,理解其象徵內涵。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領悟父親的情感和性格。 

一、導入

1、(課前欣賞)劉和剛的《父親》,創設情境。

劉和剛的一曲《父親》,曾經讓無數爲人兒女的人們熱淚盈眶。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一位父親,走進李森祥的小說《臺階》。

2、屏幕顯示:母親坐在門檻上慢悠悠地做着針線活,目光恬靜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們。

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這個片段,邊讀邊在腦海裏想象。李森祥說,這是他童年記憶裏的景象。而就是這個司空見慣的畫面,觸動他創作了《臺階》這篇小說。

很奇怪,這個只有母親而沒有父親的畫面,卻讓李森祥創作了《臺階》這篇寫父親的小說。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看一看究竟是一位怎樣的父親。

二、初讀文本,瞭解“父親”。

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你從文中哪些細節看出?

課前預習時同學們主要存在這樣一些疑惑,我做了整理,同學們思考時可以結合這些問題。

根據剛纔同學們的敘述,我們看到了一位謙卑、勤勞、貧苦、要強、不服老的父親。”

三、細節品味,品析“父親”。

1、爲何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

但老師還想說這是一位尷尬的父親。這在文中第21小節。

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在讀的過程中關注父親有哪些尷尬的舉止。

屏幕顯示:父親從老屋裏拿出四顆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讓我來。我把火一點,呼一聲,鞭炮躥上了高空,稍停頓一下便掉下來,在即將落地的瞬間,啪--那條紅色的紙棍便被炸得粉碎。許多紙筒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一起讀一遍)。

什麼叫尷尬?

在這個片段中你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父親很尷尬?

“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

你還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父親很尷尬?

“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

還能從別的地方看出來嗎?

“居然”是什麼意思?出乎意料,原先父親在兒子眼中是很勇敢的,現在竟然不敢放鞭炮。

3、父親閃了腰,爲什麼不讓“我”幫忙?

就是這樣一位質樸、謙卑的父親,他的一些言行卻讓我們感到非常疑惑。

屏幕顯示:“父親身子晃一晃,水便潑了一些在臺階上。我連忙去搶父親的擔子,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我只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裏去。”

父親閃了腰,爲什麼不讓“我”幫忙?粗暴地一把推開我說明父親當時怎樣的心理?

請同學們揣摩一下父親當時內心還有什麼想法?爲什麼要加一個破折號? 讀的時候怎樣處理這個破折號?學生自由讀,揣摩父親粗暴地一把推開我後說的那句話中破折號的作用。

假如此時你就是這個父親,你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我想請全班同學一起來讀一遍,“

四、再讀“父親”,探尋主旨。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

1.好強不服老的父親一把推開我時,我真的站在了一邊。你如何看待文中我的行爲?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屏幕顯示:我只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裏去。廚房裏又傳出一聲扁擔沉重的叫聲,我和母親都驚了驚,但我們都盡力保持平靜。 

在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謙卑不張揚,好強不服輸的父親,是我們每個人理想中的父親呀,李森祥也說這是一個理想中的父親,不是我生活中真實的父親,那麼他生活中真實的父親是怎樣的呢?

他說他記憶中有兩件事情讓他永遠也忘不了。(指明學生讀)①他六歲時,還不會游泳,父親竟將他一把扔進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絕望地掙扎。撲騰一陣子後,才撈起了他。

②有一年,他父親領着村人刨掉數十個年代久遠了的墳墓。父親竟將那些沒有人敢要的墳磚全搬回到家門口,然後命他削乾淨凝結於墳磚上的磚灰泥瘤。那時他七歲,他以爲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過這座“山”!他苦熬苦撐而削掉了一個冬天。

你們覺得他現實中的父親怎麼樣?

屏幕顯示:到春天的時候,這座“山”竟被他削沒了。

這裏的“山”老師加了個引號,他指代什麼?

李森祥是《天下糧倉》的編劇,他後來在進行長篇創作時,一稿廢了又寫一稿,每當他寫不下去時,他眼前就會出現了這座“山”,但是他都堅持下來了。你覺得這座“山”還指什麼?

當他父親去世後,有一天他跟母親在夜裏長談時,他突然讀懂了他的父親。他淚流滿面,所以寫下了這段話:(我們來一起讀一下)

原來我早就並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親用他的肩膀作爲我人生的臺階。

--李森祥《站在父親的肩膀上--<臺階>創作談》

2.這兩個父親之間,有相通之處嗎?

藝術和生活中的父親應該有相同之處,現實中的父親和文中的父親也有相同之處。那麼文中的父親是不是也用他的肩膀,作爲我人生的臺階?

(屏幕顯示)文中的父親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級臺階?文章主要寫父親,爲什麼以《臺階》爲題目?

作者說“原來我早就並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親用他的肩膀,作爲我人生的臺階”,所以,文章塑造的是父親這一形象,卻以“臺階”爲題,--父親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級臺階。

3.父親在造房子的過程中一點點地老去,我們也在一點點地成長。

屏幕顯示:“好久之後,父親又像問自己又像是問我:這人怎麼了?怎麼了呢  父親老了  ”

爲什麼父親明知自己老了,還問我這人怎麼了?

這句話是小說的結尾,老師把標點空着,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對文章的感悟,爲“怎麼了呢  父親老了”加標點。文學的語言是含蓄的,一切盡在不言中。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再說說怎麼加?①先問號,再省略號;②先破折號,再句號。③先省略號,再感嘆號……

作者爲什麼要加一個逗號,又要加一個句號?

4.媒體展示助讀材料:

關於小說的結尾,當初我的確沒有把它當做悲劇來處理。在中國鄉村,一個父親的使命也就那麼多,或造一間屋,或爲子女成家立業,然後他就迅速地衰老,並且再也不被人關注,我只是爲他們的最終命運而惋惜,這幾乎是鄉村農民最爲真實的一個結尾。                        --李森祥

媒體展示助讀材料五:這最後似乎是不經意的一聲感嘆,其實是作者最無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親老了,這裏的“老”,不僅僅是指父親年事已高身體受傷無法再操持農活,更是兒子感受到父親心靈世界的“老化”--父親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體,也同時失去了奮鬥目標。身體的老朽固然已經可悲,追求的喪失更讓人迷惘。但兒子之痛還更在於他幾乎是眼睜睜地看着父親爲了造屋而耗盡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親身體和心靈都迅速衰老的殘酷現實面前無能爲力。一個句號,悲涼地道出了中國農民再勤勞善良也無法徹底改變命運得到幸福的殘酷現實。小說中的父親是如此,無數中國農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以父親爲代表的這些一無所有但依舊艱苦創業的草根階層,正是我們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級臺階。

五作業:

1.推薦閱讀,張大春《聆聽父親》

2.讓心靈靜下來,回憶與父親的點點滴滴,寫進自己的隨筆

 

譚義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