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五年級教案4篇

作爲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數學課五年級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課五年級教案4篇

數學課五年級教案1

教材分析

《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圓柱的側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例2是求圓柱的表面積。先說明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在給出圓柱表面積的展開圖,讓學生瞭解圓柱表面積的組成部分,求表面積。例3是讓學生運用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求出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的用料,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讓學生了解進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動手能力不是很強,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較少。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運用公式計算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和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在導入新課時,老師用孩子們喜歡喝飲料的愛好創建生活情景:“同學們愛喝飲料嗎?”“愛喝。”“給你一個飲料罐,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有的問題以後在研究,今天我們來解決用料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小小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二)創設探究空間,主動發現新知

1、 認識圓柱的表面

師:我們先來做一個“飲料罐”(出示模型)薄紙殼當鐵皮,你們想怎麼做?

生:要卷一個圓筒,要剪兩個圓粘合在圓筒的兩邊就行了。

師:用什麼形狀的紙來做捲筒呢? (有的學生動手剪開模型)

生:我知道了,圓筒是用長方形紙捲成的

師:各小組試試看,這位同學說的對嗎?

(其他小組也剪開模型,有的得到了長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話,就不是這種圓柱形的飲料罐了。

(評析:學生能拆開紙盒看個究竟,說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學生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完成了對圓柱各部分組成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 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

師:我們先研究把圓筒剪開展平是一個長方形的情況。“求這個飲料罐要用鐵皮多少?”這一事件從數學角度看,是個怎樣得數學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議。

生A:它是圓柱體:兩端是同樣的兩個圓,當中是長方形鐵皮捲成的圓柱。

生B:求飲料罐鐵皮用料面積就是求:

圓面積X2+ 長方形面積

生C:必須知道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和寬才能求面積。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積。

師:我們讓這位同學談談他的想法。

生D: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寬與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就可求出長方形的長,也可求出圓的面積。

師隨着板書: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三)自主總結規律 驗證領悟新知

讓學生就順利地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 S = 2 r h

師:如果圓住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四)解決生活問題 深化所學新知

師:大家談得很好,現在小組合作,計算出“飲料罐”的鐵皮面積。

生彙報。

師:通過計算,你有哪些收穫?

生E:我知道了,圓柱的則面積等於地面周長乘以高,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則面積加上底面積和的兩倍。

生F:在得數保留時,我覺得應該用進一法取值,因爲用料問題應比實際多一些,因爲有損耗,所以要用進一法。

板書設計

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數學課五年級教案2

學習內容:

長方體的認識(教材第18~19頁的內容及第21~22頁練習五的1、2、3、6、7題)。

學習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具運用:

一些長方體物品,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談話引入,回憶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它們都是什麼圖形?(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頁的主題圖。提問:這些還是平面圖形嗎?(不是)教師: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它們都是立體圖形。提問: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種物體是長方體,誰能指出哪些是長方體?

3.舉例: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長方體的物體?長方體又具有什麼特徵呢?引出新課並板書課題。

二、新課講授

1.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說一說。你有什麼發現?(長方體有平平的面)

板書:面

(2)再請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相鄰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麼?講述: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

板書:棱

(3)再請同學摸一摸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有什麼?(一個點)講述: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板書:頂點

(4)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棱、頂點。學生依次說出名稱。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1)面的認識。

①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6個面)有幾組相對的面?(3組)前?後,上?下,左?右。

②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麼形狀的?

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教師分別出示這兩種情況的教具。

③引導學生進一步驗證長方體相對的面的特徵。

板書: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④請學生完整敘述長方體面的特徵。

(2)棱的認識。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教具,引導學生注意觀察

①長方體有幾條棱?

②這些棱可分爲幾組?

③哪些棱的長度相等?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分組討論,實際測量。根據學生彙報後並板書: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教師:請大家把長方體棱的特徵完整地總結一下。

(3)頂點的認識。課件演示:先閃動三條棱再分別閃動三條棱相交的點。

師:請你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板書:8個頂點。

指名讓學生把長方體的特徵完整地總結一下。

3.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

(1)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放在桌面上觀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三個面)

(2)怎樣把長方體畫在紙上或黑板上。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討論:要知道長方體12條棱的長度,只要量哪幾條棱就可以了?

(2)歸納:我們把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後,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棱叫做長,較短的.棱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師將長方體橫放、豎放,讓學生分別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

三、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19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頁練習五的第1、2、3、6、7題。

(1)第1題:此題是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紙巾盒,說出各個面的形狀,哪些面形狀是相同的?各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題:求長方體的棱長和。

(3)第4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長方體棱之間的關係,如:各組棱互相平行;與其中一條棱垂直的幾條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題、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知道了長方體的相關知識,誰願意來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第1課時長方體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數學課五年級教案3

教學目標:

1、藉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義,並在分類的基礎上充分感受、認識什麼是方程。

2、會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

3、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4、感受方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性。

重點: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難點:方程的意義抽象的過程。

課前談話:滲透平衡和等量(談體驗)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天平,(見過天平嗎?在那裏見過?有什麼作用啊?)根據天平的狀態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讓學生想辦法得出讓天平兩邊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對不同的式子進行分類(不要有任何要求)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組彙報分類的想法。小組之間在傾聽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本組的想法。

讓小組的代表說說自己組是怎樣分類的?爲什麼這樣分類?

3.教師根據各小組的分類進行小結:像這樣的用等號連接左右兩邊的叫做等式。像這樣的這一類叫方程。板書課題。(在學生分類的基礎上)

4.小組探究“什麼是方程?”(先觀察式子,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

5.小組彙報各組的想法。在各組傾聽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師在學生小組彙報的基礎上進行小結: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7.生舉例。

8、師舉例,讓學生說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並說明理由。

9、通過剛纔的幾道算式,讓學生說說對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10、判斷兩句話: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畫圖表示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三、應用練習

1.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圖列方程。

3.根據題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談談自己在知識和情感上的收穫。

2、送給同學們一個方程:天才+X=成功。

數學課五年級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等式,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學重點:理解等式的性質,理解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利用等式性質和方程的意義列出方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這是什麼嗎?你知道它是按照什麼原理製造的嗎?

說說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邊的物體重50克,右邊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1)出示例1圖。

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把它寫出來。

50+50=100 (板書)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邊,等式的右邊等概念。

等式有什麼特徵?(等式的左邊和右邊結果相等;等式用等號連接)

能說說什麼樣的式子叫做等式嗎?(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圖。

天平往哪一邊下垂說明什麼?(哪一邊物體的質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學生獨立完成填寫,集體彙報。

板書: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讓你把這四個式子分類,應分爲幾類?爲什麼?

指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這些等式與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麼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數)

知道像x+50=100,x+x=100這樣的等式叫什麼嗎?(方程)

說說什麼是方程?你覺得這句話裏哪兩個詞比較重要?(含有未知數、等式)

(2)討論:等式與方程有什麼關係?

小組討論。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們的關係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學“試一試”。

獨立完成,完成後彙報方法。

讓學生說一說,每題中的方程哪個更簡潔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雖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時應儘量避免這樣x單獨在等號左邊或右邊的方法。

4、完成“練一練。

(1)完成第1題。

獨立完成判斷後說說想法。

(2)完成第2題。

(3)完成第3題。

交流所列方程,說說你爲什麼這樣列?你是怎麼想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1題。

能說說每個線段表示的意思嗎?方程怎樣列呢?

小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練習一第2題。

理解題意,說說數量關係是怎樣的?

列出方程並交流。

3、完成練習一第3題。

四、課堂總結

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方程

等式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X+50<200 x+x=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