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靖江方言音樂炒豆子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中班靖江方言音樂炒豆子教案及反思

1、在說說、唱唱、玩玩的過程中感受靖江方言歌唱的情趣。

2、學會用靖江方言唱歌,並能隨音樂節拍做炒豆子、翻豆子的遊戲。

3、體驗與同伴、老師共同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場景佈置(在地面上畫有一個“大鍋”寓遊戲於情境中)

2、幼兒會說靖江民謠“炒豆子”

3、自制圖譜、鼓、遊戲用“鏟子”一個、圍裙(口袋內有“紅豆、綠豆、扁豆、毛豆”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以“擡豆子”的形式,進行節奏練習。

教師:孩子們,快把豆子擡進來羅。(來羅)

(通過老師的語言提示,幼兒“擡豆子”狀三三兩兩隨着鼓聲的強弱、快慢打着號子“嘿喲、嘿喲”進入室內,巧妙地將音樂節奏練習融入在語言情境中)

二、在邊說邊玩的氛圍中感受靖江民間遊戲的快樂。

1、教師隨機互動:“哇,擡了這麼多的豆子呀。”“你擡的是什麼豆子呀。”“頭上都冒汗了,我幫你擦擦吧。”

2、教師帶領幼兒兩兩結伴邊說民謠邊玩遊戲。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奶奶小時侯有趣的遊戲“炒豆子”。

幼兒:炒蠶豆,炒豇豆,噼裏啪啦翻跟頭。

教師:我們再來炒炒“紅豆”、“綠豆”。

幼兒:炒紅豆、炒綠豆,噼裏啪啦翻跟頭。

教師:還有扁豆、毛豆沒炒呢。

幼兒:炒扁豆、炒毛豆,噼裏啪啦翻跟頭。

(這個環節不僅激發了幼兒遊戲的興趣,還爲下面幼兒區分歌與歌曲內容的不同埋下了伏筆)

三、藉助圖譜,自主學唱歌曲。

1、教師清唱歌曲

“你們是邊說兒歌邊玩遊戲的,我呀還可以一邊唱一邊玩這個遊戲呢,你們聽?”(請一個幼兒配合)

2、幼兒說說歌曲與民謠的不同之處

“老師唱的這首歌曲和小朋友說的民謠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3、 根據幼兒的回答揭開相應圖案,形成圖譜。

(1)用拳頭表示“嗬嘿”

“歌曲中有嗬嘿,伸出我們的小拳頭來試一試。”

(2)區分4個“翻跟頭”

“前面兩個翻跟頭跟後面兩個翻跟頭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4、 指導幼兒自主學唱歌曲幼兒教育網()

教師:“接下來就讓我們聽着旋律試着唱一唱吧!”

突出重難點練習:你覺得歌曲中哪些地方比較難唱。

(圖譜能形象地展現歌曲的內容,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的教育功能。教師先清唱歌曲,讓幼兒聽清歌詞,然後引導他們比較一下歌曲和民謠的異同,與此同時,幼兒說什麼教師就揭開相應的圖案,最後形成圖譜。這個學唱的過程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

四、隨琴聲採用輕、重、跳躍的方法邊唱歌邊玩遊戲。

1、輕輕地玩“炒豆子”的遊戲。

“小豆子說話了,它想讓小朋友輕輕地炒一炒。”

第一遍遊戲後,教師提問:有的小朋友先翻跟頭,有的小朋友後翻跟頭,這樣看起來不整齊,怎麼辦呢?通過討論制定遊戲規則:幼兒兩兩結對,手拉手邊唱歌邊“炒豆”,學唱到“噼裏啪啦翻跟頭”時,做翻身動作。

2、 重重地玩“炒豆子”遊戲

“小豆子讓大家使點勁羅!”

3、 跳躍地玩“炒豆子”遊戲

“小豆子可開心了,都快樂地跳起來啦。”

(採用輕、重、跳躍的方法邊演唱邊遊戲,使幼兒“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愉快地投入到活動中。)

五、在“大鍋”中扮演角色進行遊戲,將活動推向**。

1、教師扮演廚師穿圍裙,手持大鏟子說:你們是快樂的小豆子,我是快樂的大廚師,我要來炒炒你們了。(音樂起)

2、提升要求,想象不同的翻身方法

“看樣子,我的火力還不夠,豆子們都是兩個在一起翻身的,還可以怎樣翻身呢?”

3、 遷移已有民謠經驗,替代“豆子”進行遊戲。

(1)教師從圍裙口袋中將紅豆、綠豆的圖片貼在自己的左臂和右臂上,說:“蠶豆、豇豆炒熟了,我還要來炒一炒“紅豆、綠豆”。

(2)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再將扁豆、毛豆貼在胸前及背後,請幼兒一起來變變變,擺個有趣的造型。教師做叫喚狀:扁豆、毛豆。幼兒答:哎。遊戲再次進行。

4、 自然結束

“讓我們把這個有趣的遊戲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離開活動室)

(當代教育論認爲教育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幼兒扮演“豆子”積極參與到音樂遊戲中,大膽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與促進者,教師扮演成“小廚師”帶着鼓勵自覺不自覺地把期望傳遞給幼兒,這樣幼兒遊戲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也將活動推向了**,同時和第二環節起到了前呼後應的作用。

教學反思

1、注意教的定位,在幼兒學習中扮演着多元角色

教師要尊重兒童,在平等的師幼關係中支持兒童的發展。爲此,教師必須按照《綱要》的基本要求,對自己角色定位進行調整。在幼兒的主動學習中,教師絕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應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的師幼互動環境的創設者。簡單的用顏料在地上畫一個圈就是一個“大鍋”;互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如孩子將“豆子”擡進教室,教師就隨機互動“呦,頭上都冒汗了,我幫你擦擦汗吧”“你擡的是什麼呀”等等;兒童發展的支持者、促進者、指導者,幼兒遊戲的合作者。如在活動中,我把自己融入到孩子們當中,扮演成大廚師,與幼兒扮演的“豆子”零距離接觸,讓孩子感受一種輕鬆、和諧的氛圍,整個活動有滋有味,情緒飽滿。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如此定位,幼兒的主動學習纔有機會形成。

2、 注意教的時機,應善於引發幼兒認知衝突

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使幼兒能發現問題併產生解決問題的內在願望,明確幼兒學習新經驗的要求動機,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抓住問題的要害,如在幼兒學唱歌曲時,出現了這麼一幕,師:你的小耳朵真靈!聽到了“翻跟頭”,那究竟有幾個“翻跟頭”呢?幼兒(猜測):有4個,有5個…師(笑):還是讓有趣的圖譜來告訴大家吧!一語道破天機,使孩子在渴望的心理狀態下,明晰事理,孩子一下子明白:噢,原來有4個翻跟頭,這樣,受到教與學的高效。

3、注意教的藝術,應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再是直接的講授,將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於合理運用間接引導,啓發孩子學習,引發孩子思考。通過問題的巧妙設置,讓孩子在主動活動中學習。因此,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講究教的藝術,精心設置,創設具有多樣性、針對性、呈現梯度的問題情境,從而使幼兒獲得真正的發展,如在師幼扮演角色玩遊戲中,教師提示幼兒“看樣子,我的火力還不夠,豆子們都是兩個在一起翻身的,還可以怎樣翻身呢?”來鼓勵孩子充分想象各種翻身的動作,這樣就把學習技能和訓練創造性思維融爲一體,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老師還應以積極的情感策略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方式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氛圍,也使學習的動機更強,效果更好,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