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樂《小小演奏家》教案及反思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班音樂《小小演奏家》教案及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音樂《小小演奏家》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能按簡單的節奏型爲樂曲作即興伴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

2、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表現節奏,體驗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創設森林情境,音樂磁帶,打擊樂器:蛙鳴筒、沙蛋、響板、撞鐘、三角鐵等。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

伴隨優美的音樂,教師與幼兒一同進入活動室,激發幼兒愉悅的情感。

二、教師引導幼兒有節奏地做模仿動作,引出節奏型:x x | xx x | xx xx | x x x||,

並出示節奏圖譜,引導幼兒練習。

三、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節奏。

1、鼓勵幼兒利用身體創編出不同聲勢來表現節奏。

(1)“小朋友可以通過拍手來打節奏,我們還可以用身體的哪些部位來打節奏呢?”

(2)引導幼兒用不同聲勢爲樂曲伴奏。

2、隨音樂有節奏地敲擊物品,進行伴奏。

(1)引導幼兒自由選擇瓶、罐、木棒等物品進行敲擊,聽它們所發出的聲音,體驗其中的樂趣。

(2)幼兒分組爲樂曲伴奏。

3、幼兒運用打擊樂器進行伴奏。

(1)教師鼓勵幼兒嘗試按節奏型敲擊打擊樂器。

(2)幼兒運用打擊樂器爲樂曲伴奏,體驗合作遊戲的快樂。“小小演奏家”活動反思本班幼兒正處於4—5歲年齡階段,他們對鮮明而有特點的節奏、音響和舞蹈律動具有濃厚的興趣,節奏性活動是幼兒階段主要的音樂活動,而這一階段也正是發展幼兒音樂感受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爲了進一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爲了他們在今後的活動中能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自己的情緒情感更好地表現出來,於是我結合《綱要》以及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實際情況,設計了“小小演奏家”這一音樂活動。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1、引導幼兒能按一定的節奏型爲樂曲作即興伴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2、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表現節奏,體驗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在此次活動的設計上我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一、自然引出節奏型,使活動更加順暢。爲了讓活動看起來不生硬,我帶着孩子學小鳥飛到大森林裏,又在森林裏做早操這兩個環節聯繫在一起,並將創編好的兒歌運用到這裏。引導幼兒通過邊做早操邊有節奏地說兒歌,隨之轉化爲節奏圖譜,又以給兔子命名的方式說出節奏型,引導他們感知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時值的不同這一過程,使孩子很自然的就熟悉了這一節奏型的節奏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二、活動遊戲化。活動中能爲孩子創設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讓孩子情緒高漲,積極、主動、專注地投入到活動中也是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整個活動都是在遊戲化的環境中開展的。我所創設的森林背景,爲的是在與孩子們像小鳥一樣飛入森林中時,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模仿小鳥的許多動作、與森林中的大樹做遊戲等活動,來引發幼兒的積極情緒,使他們在活動中表現得更主動、更專注。之後又以遊戲的口吻和他們一起鍛鍊身體做早操,邊說兒歌邊做動作;向孩子們展示小兔節奏圖譜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等等。三、運用多種感官使幼兒逐步掌握節奏型。幼兒需要在聽覺、視覺、肢體運動及言語的充分協調下,獲得藝術體驗。我通過讓幼兒反覆聽音樂,並引導他們用語言、肢體動作、敲擊物品、敲擊樂器等多種方式來表現節奏,調動了多個感官,通過不斷變換幼兒手中的物品,增加難度,引導幼兒在歡快的遊戲中反覆練習節奏型,不僅讓幼兒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情緒情感,更讓他們從中獲得了藝術體驗。三、還有一點是我在活動中隨時進行了調整。在用不同聲勢打節奏的環節中,設計活動時,我本想讓每一組的幼兒用不同的聲勢來爲樂曲配伴奏,如:一組跺腳、一組拍腿、一組拍手等,一邊打節奏一邊來體驗這種合聲所帶來的快樂。活動進行到這時我感覺他們對節奏型的掌握還不夠好,分開打節奏更易受到別組的影響,同時音樂又很長,一種聲勢打下來孩子會很累,於是我調整爲在整個樂曲中帶孩子變換不同的聲勢來配伴奏,也達到了活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