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教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寒食》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寒食》。

2、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正確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寒食是古代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前的一兩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寒食節時的長安城什麼樣?

二、學《寒食》一詩

1、自讀,讀準字音

2、指導學習第一句

出示:春城無處不飛花

(1)把詩句劃分成詞語

春城/無處/不/飛花

(2)想想每個詞的意思,不會的怎麼辦?(查字典、看註釋)

(3)把詞語連成句子,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3、照樣子自學後三句

4、檢查出示(斜……御柳……漢宮……)

5、指導朗讀

(1)想象一下,春天滿城飄柳絮什麼樣?

(2)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宮又在幹什麼呢?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麼感受?

6、有感情地朗讀。

三、小結

今天我們是怎樣學古詩的?

四、佈置作業

背誦《寒食》。

《寒食》教案2

活動目的:

1.使幼兒瞭解寒食節的來歷;感受寒食節與其它節日在氣氛上有何不同。

2.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教育幼兒學習古人捨己爲人、不爭功名的精神。

3.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4.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

不同節日的代表物品:月餅、新年樹、花燈、白花、紙盒。

活動過程:

1.介之推與寒食節的故事。

①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過寒食節的?讓幼兒瞭解寒食節家家戶戶都吃涼雞蛋等冷食。

②講介之推的故事

2.討論。

①寒食節是怎樣來的?

②現在人們爲什麼過寒食節?爲了紀念誰?

3.詞語練習。

①用“偷偷地”說一句話。

②用“後悔”說一句話。

③請解釋“寒食”的意思。

4.遊戲。

①摸箱:將不同節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蓋的紙盒裏,請幼兒從中摸出一件,說出名稱及屬於哪個節日。

②連線:將節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貼在黑板上,讓幼兒連線。

《寒食》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圖畫了解、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瞭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瞭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時數:

1

板書設計: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後評讀)

(2)填空。 《韓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 )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後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集》。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註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爲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爲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不過我們也不妨只視之爲風俗畫。“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3)悟詩情。

師: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纔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誰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

讀到這裏,你會想到寫什麼?

(4)朗讀全詩。

三、作業設計: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背誦

《寒食》教案4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爲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爲“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嫋嫋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裏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纔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着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嫋嫋飄散的輕煙,告訴着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着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圍爐詩話》)

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爲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成爲一時流傳的佳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於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於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於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爲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