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珠與珍珠語文教案

一、 作者介紹

淚珠與珍珠語文教案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於浙江永嘉縣。受家庭薰陶,自幼酷愛文學,6歲時就由家庭教師講授古典文學,中學時閱讀了大量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高中畢業後成爲之江大學詞壇巨擘夏承燾的得意門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學識與人格的影響,在詞學方面有精深的造詣。大學畢業後,正值抗戰爆發,飽經憂患,深感國家毀之痛,1949年到臺灣在司法部門任職,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於中央大學和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新舊文學。

二、 思考題

1、琦君寫淚珠寫了幾種眼淚?也就是琦君從幾個角度來寫淚珠?

2、這種種眼淚可不可以顛倒順序來寫?爲什幺?

3、假如把這些眼淚比做珍珠,那幺貫穿起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線,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這幾次的出現是不是簡單的重複?

4作者在引出珍珠後已經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了,爲什幺還要加上最後的三段?

5、聯繫琦君的《珍珠與眼淚》,指出文中所寄予的哲理。

6、進一步提問:課文中所提的幾次淚珠,體現了怎樣的“珍珠”?

 三、 琦君的《珍珠與眼淚》

珍珠與眼淚

琦君

我國的舊小說中常見這樣的形容句子:「那眼淚就像斷線珍珠般的滾落下來。」可說是非常形象化的。白居易有詩云:「莫染紅絲線,徒誇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尤其婉曲而且富於想象力。阿拉伯的詩人則把故事編得更美了。他說:當牡蠣出現在海灘邊欣賞月光時,天上正在哭泣的仙女,一滴眼淚落進它的心臟,便變成了一粒珍珠。(這個仙女是否鵲橋上會牛郎的織女呢?)

其實珍珠的形成,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原來是一粒砂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蠣殼內,牡蠣爲了要排除這粒障礙物,就蠕動着柔軟的`身體,極力要把它擠出殼去。同時由於不停的蠕動,就分泌出一種透明的液體,卻把障礙物包圍起來。蠕動愈辛苦,分泌液體愈多,障礙物被包圍得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結起來,變成了一顆晶瑩的珍珠。這正像人的眼睛,如果一粒砂子侵入時,一定會淚珠兒紛紛而下,非把刺激物排除出去不止。

由此看來,將一粒粒的珍珠來比一滴滴的眼淚,是再恰當也沒有了。而且從詩人們悽豔的筆下,使我們深深領悟到,生命的歷程是多麼悲苦,卻又是多麼壯麗!牡蠣如不爲努力排除障礙,就不會產生光澤的珍珠;眼睛如不爲排除砂子,就不會有那麼多淚水來洗滌。美國女作家奧爾柯德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中國三十年代的一位女作家也說:「雨後的青山,好象淚洗過的良心。」真是深深從生活中體認出的既悽婉又美麗的名言。我相信每個人心靈中都應當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難的毅力與智能。這粒珍珠是隨着人的年齡、學識與修養而逐漸長大,逐漸變得更晶瑩圓潤的。

想起母親一生飽經憂患,可是她總是默默地含着帶淚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親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帶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佈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熱愛人生的種子。從沒一句怨毒的言辭出諸她的雙脣,從沒一天,她卸下照顧家人的沉重擔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無論怎樣的流離顛沛、艱難拂逆,她都承擔了。當人們享受着由於她的犧牲、忍讓所賜予的安舒幸福時,她卻愀無一語地離開了人間。她始終無怨無艾,因爲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蠣,把光澤的珍珠貢獻人間,自己卻犧牲了生命。

 四、聯繫其它名言佳句中的淚,體會其中的“珍珠”。

① 一寸丹心爲報國,兩行清淚爲思親。(于謙《立春日感懷》)

②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③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

④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

⑤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⑥魚說:“你看不見我的眼淚,因爲我在水裏。”水說:“我感覺的到你的眼淚,因爲你在我心裏。”

⑦爲什幺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

⑧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⑨賈政聽了(賈珠死去的消息),那淚珠更似滾瓜一般滾了下來。(《紅樓夢》)

⑩世界上的笑容只有一種含義,而眼淚卻蘊含很多。(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