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嶽霖先生》教案4 教案教學設計

《金嶽霖先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研讀有關文段,能探究出鑑賞細節美的方法。

2、運用鑑賞細節的方法,深入體驗作品蘊含的美感。

學習目標: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重在細節)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 

學習方式:文本研習 

課時:1節 

教學設想:

   整個教學方案主要依據學生髮展狀況從補償和矯正的角度設計的。

這一板塊是兩篇情感內涵比較豐富的記人的散文,內容並不深,學生在鑑賞過程中,大都能夠發現並分析細節的作用,但多數學生在鑑賞過程,僅停留於細節表層,非常浮泛。本課在強化學生在感性體悟作品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在鑑賞過程中養成咀嚼涵詠的習慣,尤其是要沉潛到作品的深處體悟細節之美。

另一方面,想嘗試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銜接,讓學生通過探究來概括、提煉和積累鑑賞方法,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性分析評價的能力。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非常強調整合,一般每個專題有兩到三個板塊構成,體現了內容上縱橫交織的綜合性。所以,教學中嘗試突破單篇教學的侷限,注意整合板塊的相關內容,以《金嶽霖先生》爲主,帶動《亡人逸事》的學習,更好地發揮板塊的整體效益。

前兩個專題有些課文也運用了細節描寫,因此,在舊知新知的貫通上作一點嘗試。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1、 我們語文組的劉老師,前不久,他夫人爲他生了一個六斤半的兒子。當時他就用手機撥通了我們辦公室電話。如果你是接電話的老師,得知了這一消息,對辦公室的其他老師,會怎麼轉說。

2、同座位互相交流後,學生自由發言。

3、明確:當時,是趙老師接的電話,他是這麼說的:

剛纔,劉老師用手機顫抖着聲音向我們報告:“生了!是兒子!八斤半!”

4、哪一種表達效果好? 運用了哪些描述方法?

動作、情態、語言。都是表現人物性格的最小的組成單位。我們通稱爲細節。這句話就體現了細節的魅力。細節可以描繪人物、事件發展和自然景物等。今天我們重點鑑賞描寫人物的細節。

描寫人物的細節通常有:語言、動作、情態、肖像、心理等等。

下面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文字中的細節描寫。

三、在學課文之前,先掃清字詞障礙(略) 

四、文本研習: 

1、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第一段總領全文,其中有個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這核心句中有個詞是全文的文眼,請讀第一段找出來? 

明確:“西南聯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嶽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體現先生有趣之處! 

明確:在本文中,關於金嶽霖的行事大約有:

奇特的外貌。講課時戴帽,帽檐壓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鏡;穿一件其他教員很少穿的夾克。

奇特的行爲舉止。患眼疾,微仰着頭;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養一隻大斗雞,同一桌吃飯;蒐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獨特的教學風格。有時一上課就宣佈穿紅毛衣的女生回答問題,致使女生們緊張而興奮;面對學生們提的各種問題,他都回答;開選修課,師生平等對話,上課時與王浩探討問題,旁若無人。

對專業理論的獨特理解。學生覺得邏輯枯燥,但他覺得“很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係,可見他對專業理解的嚴格,又缺乏變通,不給東道主的面子。

對友情獨特的珍惜。對學生很愛護,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上表現出悲哀;林徽因死後,別人都忘記她了,可他還記得林的生日。

對生活獨特的熱愛。喜歡與孩子相處,做孩子的遊戲;老年時,坐在平板三輪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觸社會,觀察生活。

*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蝨而談的餓遺風。 

*他和雲南鬥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結: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確是個讓人發笑,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爲特別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還有重情的一面,試作分析。 

明確:(1)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於情深於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於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個建築學家,曾參與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還是個詩人、中國現代作家,風華絕代、聰明過人,她嫁給樑思成後,金先生爲她終身未娶,將愛情轉化爲友情,與樑林夫婦結爲友誼深厚的朋友,和他們一家始終比鄰而居,給他們照顧孩子。在林徽因死後還給她過生日,可見金先生重於情深於情。《世說新語》上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如果這個我輩能囊括一些人的話,金先生算一個吧,我們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類吧。 

(2)金先生重情不僅是對林徽因對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還有一個細節體現了金嶽霖先生重情,是那個地方? 

明確: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後,一向有趣的金嶽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餘,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在講座時停下來,當着學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個在林徽因死後還給她過生日的人,讓我們用什麼話來評介他呢!也許我們無從說起,那麼還是用汪曾祺的文字來概括吧!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可以用來概括金先生特點的那句話? 

明確: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這算是對金嶽霖先生一生的特點概括吧。 

"一肚子學問”前文沒有說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說明,請同學們齊讀第十三段! 

4、通過以上有關金嶽霖先生行事的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金嶽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較爲複雜,在學術上聰明過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諳世故,頭腦單純;他待人真誠、坦蕩,但學生覺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學問之事,以致對社會人事的感受理解與衆不同,於是從內心到外表都特立獨行,沒有想到要從衆從俗,也正是這種孤獨精神和單純心理,才使他靜心做學問,成就了他的學問品格。 

五、這種沖淡雋永同時還體現在字裏行間,使本文的語言呈現什麼特色? 

明確: 

   本文語言平實而有韻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樣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簡練,不事誇張,只求辭達而已,但卻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 

讀讀課文第九--十一段體會一下。 

   也許汪先生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已凝聚在字裏行間,使全文恬淡而有韻味剋制而有神采。 

六、鑑賞散文的細節之美 細節是文藝作品中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組成單位;

¨人物性格等的具體表現,由許多細節描寫所組成;

¨細節用於刻畫人物,或點畫肖像,或描寫動作,或烘托心理,運用得當,具有傳神寫照的藝術效果;

¨細節描寫要具有真實性,要服從藝術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主題思想的表達的需要;

¨選擇何種細節作爲表現對象,往往體現了作品的某些風格特徵;

連接 同學們上學多年,一定遇見過許多老師同學,他們一定有許多有趣的、有特點的、讓人發笑的言行舉止。當堂講講。 

金嶽霖先生是一位大家,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有一點陌生和威嚴,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嶽霖先生,他不再那麼崇高不再離我們那麼遙遠。 

七、討論

1、作者爲了使文章生動活潑,寫人時用了什麼筆法?

作者對金嶽霖的描寫是漫畫式的。漫畫筆法,可以是諷刺的,也可以是親切熱情的。本文表現爲後一種,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一幅誇張了的人物漫畫,其實並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爲地誇張,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誇張性的特點,作者只要照直寫來就自然生動活潑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寫直觀印象,並不像平時見到的寫名人的文章那樣鄭重其事,非寫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寫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點非常突出。

2、文章在剪裁佈局方面有什麼特點?

爲了使文章成爲一個有機整體,爲了使表達生動活潑,本文在剪裁佈局上似乎有一番認真思考。作者先寫金嶽霖的外貌,後寫其行爲;同時又先寫課堂上的金嶽霖,後寫生活中的金嶽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寫在前面,把一般的印象寫在後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重要的材料放在後面。文章還隱約按時間安排材料,由遠及近地描寫人物,先寫西南聯大時的金嶽霖,後寫解放後的金嶽霖,體現一種歷史的縱深與跨度。

3貝遊惱輪鋅梢鑰吹降筆蔽髂狹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1)寬容個性。教師們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個性,金嶽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當中的一個,他外貌、言行奇特,無人干預。

(2)思想自由。聞一多可以在公開場合大罵蔣介石。

(3)學術氣氛很濃。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儘管戰事頻仍,紛擾不斷,但西南聯大教學秩序井然,師生們致力於學問、學術,成爲一道獨特的風景。後來許多聯大畢業生學有成就,都應歸功於聯大的辦學方針和校園學習風氣。

4、如何看待文中出現的“閒筆”?

文章在描寫金嶽霖的穿着之後,展開聯想,寫到了聞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聞一多大罵蔣介石的情景;再往後,寫金嶽霖的得意門生王浩,展開聯想,寫到王浩“現在成了洋人”,與作者仍有來往。這兩處描寫,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與金嶽霖不甚相關,但又成爲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按梁實秋的散文創作法則來說,這種“閒筆”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寫散文常有這種“閒筆”,並無人提出批評,倒是顯示寫作的個性,表現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風。

八、佈置作業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同學寫一寫。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