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教案14 教案教學設計

六國論

 

鄭州中學   李蘭

學習目標:

1. 誦讀課文,理清思路。

2. 瞭解六國破滅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今的意圖,培養中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熱情。

教法設計:誦讀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檢查預習:

(一)說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1.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武器

2.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交替、一個接一個   全 都

3.  思厥先祖父。    他們

4.  子孫視之不甚惜。  看待

5.  與贏而不助五國。  親附、親近

6.  始速禍焉。  招致

7.  洎牧以讒誅。  等到、及

8.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愛惜

9.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幾乎

11.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使.……退卻

(二)找出文中古今異義詞,並說出其含義。

1.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它的實際數量

2.  思厥先祖父。  祖輩、父輩

3.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於

4.  後秦擊趙者再。  兩次

5.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智謀、力量

6.  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舊事、前例

7.  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可以 憑、憑藉

(三)說出下列句式特點。

1.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斷句

2.  洎牧以讒誅/ 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 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  被動句

3.  趙嘗五戰於秦  介詞結構後置  

4.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定語後置

二、新課研討: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後,感慨地說:“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如何以史爲鏡,關鍵在於發現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繫,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鑑史實、古爲今用之目的。歷史上戰國七雄,何以演變爲秦一枝獨秀,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請齊讀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話概括了六國破滅的原因?

明確:“弊在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戰”原因,歸結到一個字“賂”上。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綱舉目張。

2.明確中心論點之後,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後,接着從兩個方面簡要地闡釋論點,一是從賂秦的國家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二是從不賂秦的國家說――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兩點既是對中心論點的闡釋,也是分論點。最後一句,迴應開頭,重申論點。(生讀第一段,讀出觀點鮮明,肯定語氣)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