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欣賞啊》教學教案

一、專題內涵解說

《慢慢走,欣賞啊》教學教案

走進文學作品這片激情的森林、詩化的王國,我們忽聆泉聽鬆,忽迷花倚石,不禁意蕩心馳,目眩神迷。文學鑑賞的核心就是美的探尋——感悟美,發現美,創造美:通過活潑流轉的美的體驗,將文學作品這塊感情的結晶重新熔化,重新奔涌,匯進我們的生命之流;通過富於靈性的美的發現,使文學作品這抔“美的息壤”,煥發出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本專題分爲三個部分:“一花一世界”、“永遠新的舊故事”和“總借黛玉一雙俊眼”。第一部分活動體驗的重點是鑑賞散文的意境美或細節美,第二部分活動體驗的重點是鑑賞小說的情節美或環境美,第三部分活動體驗的重點是鑑賞小說的人物形象美。

通過本專題的學習,能使學生能概括提煉鑑賞方法,運用鑑賞方法參加鑑賞活動,在鑑賞活動中進行個性解讀、多元解讀,開拓創新閱讀的空間。

二、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對文本後面鏈接的學習資料的研讀,能夠提煉概括出鑑賞意境美、細節美、情節美、環境美和人物性格美的鑑賞方法。

2、學生運用提煉概括的鑑賞方法進行審美的活動體驗,能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細節美、情節美、環境美和人物性格美。

3、學生通過自主地、個性化地閱讀鑑賞,能初步實現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創新閱讀。

三、專題內容解析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鏡春園裏的荷花池,表明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荷塘月色”這裏是一個並列詞組,兩者都是文章描繪的中心。文中描寫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發了心不寧靜——獨處求靜——一無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達了不滿現實、幻想超脫卻又無法超脫的心境。

第1節爲第一段——點名心境,交代緣由。爲了排遣內心的煩惱,尋找片刻的安靜,作者想起了荷塘。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迴盪。第三句前半句反襯作者連日來的苦情,後半句寫烘托環境的靜謐以及自己在這種環境中獨處的心境。全段創造出孤寂的氛圍,一開頭就在字裏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2、3小節爲第二段——小徑漫步,抒發感受。第2節寫在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主要寫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鬱鬱的樹、淡淡的月光,既簡括地複述荷塘周圍的情景,也進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內心——苦悶與哀愁。第3節寫獨處時的心境。“像今晚上……現在都可不想”,突出“自由”二字,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瞭夜間出遊的原因。“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從壓抑不自由中暫得寬餘,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悅。這淡淡喜悅和上文流露出來的淡淡哀愁,籠罩在下文那清幽美妙的“荷塘月色圖”上。

第4至6節爲第三段——荷塘月色,景語情語。第4節運用比喻、擬人、博喻、通感等手法,依次寫了月下荷塘中荷葉、荷花、荷香和流水,突出了它們的茂密、潔白嫋娜、幽微清雅和飽含深情。寫景緊扣景物特點,文辭清麗脫俗。這一節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第5節先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荷葉上的景色,作者活用“瀉”、“浮”、“洗”、“籠”等動詞,勾勒出十分迷人的夢一般的幻景,這是靜態動寫的方法,把畫面寫活了。接着一段抒情的插筆,是用對比手法來寫。先用朗照與淡月相比,再用酣眠和小睡相比,指出美是有多種情態的,而這種朦朧的夢幻般的美,適應於作者當時的心境。接下去寫月光下的樹影,有灌木叢落下的班駁的黑影,有楊柳的稀疏的倩影,都如畫一般。最後總寫荷塘中的月色,採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月色淡淡朦朧蒼茫,和作者心境相吻合。第6節照應第二段,再寫荷塘四周的環境,其中着重寫樹。荷塘四周,樹多而密,將荷塘重重圍住,形成一方清淨幽僻的小天地。先總寫,然後寫樹色、樹姿、樹梢上的遠山、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聲。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但末尾筆鋒一轉,透露出“寧靜”的環境並未能排除內心的哀愁與苦悶——“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仍然擺脫不了那綿綿的愁緒。

第7、8節爲第四段——江南採蓮,嚮往憧憬。景中人——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者聯想古代採蓮的盛況,繼而引起對故鄉的惦念,無非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但現實終究是現實,是無法超脫的。正當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時,“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又回到現實,並與開頭相呼應。全文在特有的孤寂的氛圍中結束。

《荷塘月色》寫的是一個夏夜,作者爲了排解苦悶,去觀賞月下荷塘所見到的景色和此時此際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開頭的“心裏頗不寧靜”一句,以此統攝全篇。文中清雅朦朧的景色極好地體現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畫面。這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特有的風格。

聽聽那冷雨(節選)

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題是他在詩歌中反覆吟唱的鄉思鄉愁、故國之戀,他的散文以其獨特的體驗,濃濃的鄉思,淡淡的鄉愁,撥動着讀者的心絃,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聽聽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聽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達了遊子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深的眷戀。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爲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像密集、述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人生的感喟,歷史的呢喃,文學的情致,浪漫的懷想,都深蓄着蒼涼與感傷,一同流入讀者的心靈深處。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感覺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柯靈語),需要讀者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同時參與享受。第3節的“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指出雨是冷的,訴諸觸覺。冷雨可以“聽、看、嗅、舔”,便是訴諸聽、視、嗅、味等感覺。第1節“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和第3節“空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句,“空濛而迷幻”可以訴諸視覺,“薄荷的香味”可以訴諸嗅覺,“料峭”、“淋漓”、“潮溼”固然是訴諸觸覺的描寫,但運用疊字“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溼溼”便同時錄下了風聲雨聲的聲響了。同樣的,用“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細碎的聲音,也極富聽覺的刺激力。像這樣感覺交通,一語兼攝,既寫實境,又描聲態,給讀者感官以豐富而鮮明的印象。

《聽聽那冷雨》文字幾近奢華,充滿了漢語的魅力,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而且還易誦之於口,悅之於耳:“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形、表態、表聲,把“雨”字的質感寫足了;“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萬山,千傘萬傘”,“山”、“傘”相諧,寄予了無盡的憂思與感慨;“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短句參差跳躍,產生了珠落玉盤的效果;“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長句一氣呵成,彷彿如歌的行板。

全文融匯古典現代,兼擅知性感性,表現了作者深厚的學養、生命的激情和開闊的胸襟。

金嶽霖先生

《金嶽霖先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

第一節總領全文。“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這是全文的核心句,其中“有趣”二字是“文眼”,全文就是圍繞這兩個字生髮、展開的。“金先生是我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好朋友……關於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訴我的”這表明了材料的真實性,因爲回憶性散文以“真”爲其生命。

“有趣”的字面義可以理解爲“怪”、“好玩”、“風趣”、“幽默”等,是全篇之“眼”,其實質卻表現了人物獨具魅力的真性情。作者選擇了多件事件,從外到內,由形及神,反反覆覆,不厭其繁地來突出金嶽霖先生的率真:第2節寫他古怪的樣子(常年戴一頂呢帽進教室不脫下,腦袋總是微微仰着,眼鏡鏡片一隻白一隻黑,經常穿一件皮夾克),令人忍俊不禁;第3節寫他別出心裁的提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