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知識與技能:1、有感情的朗讀,讀出文言文、寧靜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本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1、讀出文章的韻味。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準備:課件、音頻資料、文字資料

學情分析:本文是蘇軾的名作,但其中的複雜感情對於未經世事的八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所以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裏就點到爲止了,不再深入探討。重點放在朗讀和重點字詞句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級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學們有沒有欣賞啊?(沒看到)太可惜了!但有關月亮的詩句應該記得一些吧!說得真好!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讓我們乘坐時空隧道機來到元豐六年和蘇軾同遊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遊》。

二、學生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寫作背景:蘇軾少年時即精通經史,善於寫文章。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他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蘇軾被貶於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三、朗讀,讀出韻味。

1、學生齊讀。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錯讀)

2、學生齊讀(讀清句讀)

3、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的重點字詞句。(賽一賽)

月色入戶:門 念無與爲樂者:思考、想到 遂:於是 懷民亦未寢:睡覺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 罷了

重點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和我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積滿了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的人了罷了。

翻譯完以後請同學們再朗讀一遍。

4、學生齊讀,提示:但、蓋、念三個字拖長點音,讀出文言味。

5、抽個別學生朗讀這三句話,再評點。

6、引導學生看標題,突出”夜“字,讀出寧靜的味道。

7、再讀課文,讀出“欣然”的欣喜味,“念無與爲樂者”的失落味,“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味。

四、說夜遊,賞美景,發感慨。

1、在標題前加上人物、事件說成一句完整的話。

明確:晚上,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賞月。

2、蘇軾爲什麼夜遊承天寺?爲什麼尋張懷民共遊?

明確: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鬱悶、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們都是被貶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張懷民的資料:張懷民,名夢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他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到了何種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賞到如此美景,有什麼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寥寥數語,意味雋永:A 、貶謫的悲涼B、人生的感慨C、賞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閒--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2、“閒人”一詞透出了一種曠達、樂觀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蘇軾身上學到了什麼? (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 

你面對挫折的態度。)

七、小結:本文寫作者夜遊承天寺見到的美景,表現了詩人雖遭貶謫卻不以爲意的豁達胸襟。告訴我們無論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1、八、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唐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