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沉與浮教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學沉與浮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學沉與浮教案

中班科學沉與浮教案1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探索並記錄鐵罐子、塑料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鐵罐子、塑料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臉盆每組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張

重點難點:

探索記錄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很多東西,我們來看看有什麼?(展示各種物品)

2、今天我們要來當一當小小科學家,來做一個關於沉與浮的實驗,我們要把這些東西一個一個地放到水裏面,來看看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東西會沉下去。

二、猜測

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猜一猜。(分別記錄幼兒對各種物體沉浮狀態的猜測結果)

三、幼兒自主探索

現在請小朋友自己來做一做這個實驗,把桌上的東西一樣一樣地放到水裏,要輕輕地放,如果這個東西能浮在水面上,我們就在這個東西的圖片旁邊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檢驗猜測

將猜測結果跟幼兒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然後教師與幼兒一起來驗證這個猜測結果是否正確。

五、總結

1、你們知道爲什麼有的東西在水裏會沉下去,有的會浮上來嗎?

2、老師要告訴你們一個祕密:水裏面有一種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輕的東西舉起來,讓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東西,它就舉不動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動建議:

1、記錄表中多一行空格,讓幼兒填寫自己的猜測,當幼兒做完實驗的時候可以自己進行對比。

2、在講到沉與浮的時候要向幼兒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有的幼兒會弄不清楚。

3、在幼兒實驗之前,要引導幼兒去發現怎麼樣去做纔可以又快又好,這樣幼兒在實驗的時候會有條理一些。

4、實驗的材料儘量做到每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兒鑽空子。臉盆裏的水要多一些,讓幼兒可以明確看到沉與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東西也會感覺有部分浸在水下。

自我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

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後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中班科學沉與浮教案2

活動設計背景

孩子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爲什麼有的東西會浮在水面上有的東西會沉在水裏?爲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探索身邊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幷對此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意思。

3.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幼兒觀察沉與浮的現象,幷會用語言描述。

2.幼兒學會操作,會用不同符號記錄。

活動準備

1.各種蔬菜:茄子,土豆,菠菜(小青菜),蘑菇,胡蘿蔔,青椒

2.大水盆兩隻,記錄單一人一份。

3.盒子,毛巾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1.提出問題

師:蔬菜寶寶要去探險,遇見了一條大河,這些蔬菜寶寶能安全過河嗎?

誰浮在水面上誰就能安全過河。

2.介紹蔬菜

老師今天帶了許多蔬菜寶寶,你們猜猜它是誰?

3.把它們放在水裏會怎麼樣呢?你們猜猜看?這些蔬菜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能沉在水裏呢?

二.認識“沉”“浮”學習用來表示沉浮現象。

1.小朋友,如果蔬菜浮在水面我們用“↑”來表示,如果蔬菜沉在水裏我們用“↓”來表示。

2.交流猜測的情況

3.師:怎樣來證明誰的猜測對呢?

三.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與浮的現象幷做好記錄。

1.師:看老師先拿一個菠菜放在水盆中,猜一猜會怎樣?你會用什麼符號做記錄?(學生邊思考邊觀察邊做記錄)

2.自己拿一個蔬菜放在水裏,看看會是什麼結果,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3.交待操作要求:第一步,哪一個蔬菜放在水裏,觀察它是沉還是浮,

第二步:把蔬菜從水中撈出來放在盒子裏,擦乾手第三步:記錄觀察結果。

3.幼兒實驗,教師觀察幼兒的動手操作情況。

4.幼兒講解操作結果。

四.拓展延伸,活動結束。

水真的好神奇啊,人們利用水的神奇力量(浮力)做出了許多事情,你們知道都有哪些嗎?輪船就是利用這種神奇的力量才能在海上行走。以後我們還要探索水的奧祕。

教學反思

1.通過幼兒親手操作,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

2.在活動中提供了適宜的材料讓幼兒人人動手,滿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3.動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從而增強了活動的目的性。

4.實驗結果評價中我給幼兒了充分的肯定。

5.本節課的不足在於拓展延伸時由於準備不足,孩子沒能答出人們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後還要多探究,並及時引導孩子爲以後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中班科學沉與浮教案3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積木、塑料瓶、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筐子、裝有水的塑料瓶等;記錄單。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導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過節,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老師準備了積木、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2.幼兒集體討論。

師:現在請小朋友和身邊的小朋友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3.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1)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個別幼兒回答)

(2)師小結:有的小朋友說紙張可以當小螞蟻的船,有的說珠子可以當小船。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且記錄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師:老師這有一張記錄單,這一排是老師準備的材料。會浮起來的物品可以當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當小船。等一下,小朋友們在能浮起來的物品後"√"。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等一下我們分組進行試驗,老師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筆、珠子、紙張、泡沫、積木、小石頭、、橡皮泥、裝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將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東西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會浮起來,並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溼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1)師: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來,後來就沉下的?

(2)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4.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1)師:剛纔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你們剛纔在實驗中發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2)幼兒討論。

(3)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4)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小紙片、泡沫會浮起來,積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會沉下去。

(三)引導幼兒探索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方法。

1.探究一: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現在請小朋友幫助小螞蟻想想辦法,讓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來給小螞蟻當小船,並在記錄單上記錄。

(2)鼓勵幼兒分組探究如何藉助輔助物,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並且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3)師:你剛纔是怎樣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大記錄表中進行記錄。)

(4)師:有的小朋友是將珠子放在泡沫上,使珠子可以當小船。

(5)師: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時候是藉助會浮的物體讓會沉下去的物體浮在水面上的?(個別幼兒回答)

(6)師:小朋友說我們游泳時用游泳圈,人就不會沉下去了。

2.探究二:不借助輔助物,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剛纔我們請能浮的物品幫助,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現在再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一想,我們怎樣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幫助,讓這些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呢?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改變重量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體。

師:請小朋友們試一試通過改變重量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比如把瓶子裏的東西倒掉。

(3)引導幼兒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如:將一團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狀。

師:請小朋友們在試一試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比如將一團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狀。

(4)集中分享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講述實驗發現。

師:剛纔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們的發現。(個別幼兒回答)

(5)師小結:剛纔小朋友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重量能讓物體浮起來。小朋友回家後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遊戲,想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讓浮上來的東西沉下去。

中班科學沉與浮教案4

設計意圖:

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有些東西沉在水裏,爲了滿足幼兒接觸沉與浮的現象、探索身邊科學的好奇心,因此開展了此次科學活動。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幼兒在活動中不斷獲得知識與經驗,瞭解日常生活中各種物體的沉浮情況。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2.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探索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毛線、乒乓球、石子、塑料瓶蓋、回形針、吸管、紙片。

2.人手一份小記錄表、筆、水盆、抹布。

3.大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托盤中都放着哪些東西?

2.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後,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二、探索發現

1.逐一實驗,觀察沉浮,並記錄在表格中。

2.老師把小朋友的猜測記在了大記錄表上。小朋友對照記錄表將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並將這個材料是沉還是浮記錄在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上。

三、與小朋友分享實驗結果

1.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表與同伴的對比,看看結果是不是都一樣。

2.對有爭議物體教師現場實驗。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爲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啓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祕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不足之處:

1.活動中,教師講的太多,應該讓幼兒通過自主操作,從而得出結論。

2.教學手段應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跳脫出來,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開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