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策劃

0  教學目標

《草原》教案策劃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人教第九冊《草原》教學設計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着重理解書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練習用關聯詞語造句。

3.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具體體會課文中的靜態、動態描寫。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啓發談話。

在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有遼闊的草原。作家老舍訪問內蒙時,身臨其境,處在草原這一特定環境之中,油然產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風俗習慣,又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深厚情意。作者把這些內容都活靈活現地寫下來了。

我們學習的這組課文讀寫訓練的重點是:事物的靜態和動態。我們前面學的《鳥的天堂》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草原》都是本組課文的示範文。學習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這篇訪問記,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認真學習作者是如何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對事物進行靜態和動態的描寫的,使我們讀後覺得又具體又生動。

(二)學生聽錄音,瞭解主要內容。

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

2.草原人民是怎樣待客的?

(三)學生自學生字、新詞。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下面生字、新詞:“渲染、勾勒、迂迴、鄂溫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講詞義。

(渲染: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溼潤物象,使它分出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引申爲文學創作中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行爲、心理描寫來突出形象的一種手法。勾勒:是繪畫時用線條勾出的輪廓。迂迴:彎彎曲曲,來來回回地環繞。迂,曲曲折折繞彎;回,旋轉、環繞。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第九冊《草原》教學設計》。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涯,水邊。)

2.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詞。(有些詞讓學生互學互幫,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有些詞語留到講讀時解決;有些詞語課後個別解決。)

(五)弄清課文記敘順序,討論分段。

1.這篇訪問記按什麼順序記敘了訪問的過程?(這篇訪問記按地點轉換的順序寫了訪問的過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裏→告別草原。)

2.按訪問的過程。課文可以分爲幾段?爲什麼?

(可以有三種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爲5段;(2)按初見草原景色→訪問陳巴爾虎旗公社,可分爲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見聞→蒙古包外、內,可分爲3段。學生按其中哪一種方法來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讀課文,並說說每一段段意。同時檢查字詞掌握的情況。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綠毯、勾勒、駿馬、奇麗、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時看到的景色。疾馳、迂迴、灑脫、襟飄帶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歡迎。第4段:蒙古包內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澀、鄂溫克。第5段:斜陽下的話別。天涯、斜陽。)

(七)作業。

1.在作業本上練習課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2.熟讀課文第1段。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1段。

1.默讀,分層次。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什麼?分幾層?先寫什麼?後寫什麼?

(課文第1段寫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課文分兩層寫。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後寫產生的感想。)

2.再讀,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樣?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來寫的?爲什麼抓住這些景物寫?

(讀後討論。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麗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羣這些景物來寫的。因爲這些景物顯示了草原的特色。)

3.細讀、思考: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這些景物的?

(從天空到地面,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寫。)

(2)作者是怎樣從天空到地面,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

(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重點語句。)

(3)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讓學生自己出聲讀第1段第1層,要求學生細心體會,認真想象。重點說說下面三個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②“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流轉,輕輕流入雲際。”)

4.默讀、思考、朗讀:在這種境界裏,作者產生了什麼樣的感情?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說一說“境界”一詞的意思。讀時注意理解“既……又……”的並列關係;可用“美麗”或“壯麗”與“奇麗”作比較,理解“奇麗”一詞用得恰到好處。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表達作者感受的兩個句子。)

5.指導學生背誦第1段課文。

(讓學生按課文描寫順序和景物特點,邊讀邊想象,把這段課文熟讀成誦。)

小結:祖國的草原這麼美。這段課文思路清晰,從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繫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初見草原的景物時主要運用了靜態描寫,爲我們展示一幅草原靜態美的圖畫,但靜中又有動,例如寫羊羣。

(二)講讀第2段。

1.指名讀第2段。

(教師提示:學習課文第2段,我們要學習作者如何按照地點的轉換,抓住事物與環境的聯繫、變化的特點,運用動態的描寫方法,把文章寫得又形象又生動。)

2.閱讀、思考:寫作者訪問陳巴爾虎旗牧業公社途中,這段課文可分爲幾層?

(可分爲兩層: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幾十裏外迎接客人。)

3.講讀第1層課文。

(1)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麼感覺?(草原十分遼闊。)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纔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

“灑脫”是什麼意思?(不受拘束。課文指行動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聽不到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這些描寫說明草原環境有什麼特點?(十分靜寂。)

(3)初入草原,環境的特點是遼闊、靜寂。後來呢?草原環境有什麼變化?從什麼地方開始變化的?

(草原的環境有了變化,從見到一條河開始變化。)

(4)看到了河,環境有什麼變化?隱隱有鞭子的輕響說明了什麼?

(說明有人了。)

(5)爲什麼有了河,草原的環境就有了變化?(有了河流、水草長得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