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講義: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三字經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講義: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講義: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三字經講義: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喜悅、憤恨、憂傷、恐懼、愛戀、厭惡、慾望,是人人具備的七種情志,稱爲七情。七情是人的心意的變化,其中“喜者心之歡樂,怒者心之煩惱,哀者心之痛切,懼者心之惶恐,愛者心之貪戀,惡者心之憎嫌,欲者心之思慕”,可見其都與“心”有直接的關係。

心是我們東方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我們叫做“心性學說”,不稱爲心理學,因爲心理活動無非就是心念的起滅和轉移,不是心的本源。東方的心性學說,無論佛學還是儒道之學都不搞尋枝摘葉這一套,而是直接探查人心的根源,以期從根本上切斷心念的起滅。

佛法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說的統統都是念頭。有念頭就現出這個物質世界,這是有爲法;停止了念頭,物質世界就消失了,才能進入無爲法。

所以中國文化中所說的心,既不是心臟也不是大腦,而是人的念頭,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要素。心之所發就是念之所動,就是意念,簡稱爲意;心之所往就是念之所聚,念聚就是志。

念頭忽生忽滅,如夢幻泡影,根本控制不了,所以人的心意志都很難控制。學打坐的一上來就學空雜念,你就上當了,一輩子也空不了。因爲念頭本身就是空的,沒有實體忽生忽滅,不去理睬它反而沒有了,就是如此奇怪。

情也同樣如此,是因心有所感,性有所動,感而後發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說要不動性、不動情,那是佛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做不到。

“愛不重不生娑婆,情不深不爲男女”嘛!人心爲陰陽界的翻板,陽面叫菩提,陰面叫煩惱,陰陽是一體,沒有辦法分開,所以“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全賴陰陽板哪一面朝上。菩提與煩惱都是在聖不添在凡不減,想去掉煩惱換來菩提,不是多此一舉嗎?心念一轉,馬上就變煩惱爲菩提了。

爲什麼轉不過來呢?性子沒化。性子不化如同手持污染之器,再好的東西倒進去也一定會污染。無情不是真豪傑,菩薩的意思就是“覺有情”,是覺悟的有情衆生,同時也要使一切有情衆生覺悟。不愛人就無法度人,不愛物就無法成物,無情就不會生在人間了。

七情在聖賢之人純乎天理,故無七情之蔽;凡夫俗子則爲物慾所蔽,放蕩不羈。事如其心就喜,事與願違就怒,動乎悲就哀,畏乎法就懼,見美就愛,見醜就惡,貪想就成欲。聖人看到我們真是可氣、可嘆、又可憐。

其實,聖人與凡夫的根本區別只在一念之間,全賴於你的發心:出之以正則爲聖賢,出之以私則爲凡夫,出之以邪則爲奸佞,正邪之間,全憑此一念,因此不可不謹慎。

三字經講義: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教材,由南宋的王應麟所著。其中的“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描述了人性的七種基本情感。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天生就有七種基本的情感,包括喜悅、憤怒、悲哀、恐懼、愛、惡和慾望。這些情感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體現,是人類天生的特質。

喜悅是指高興、愉快的情感;憤怒是指不滿、生氣的情感;悲哀是指悲傷、痛苦的情感;恐懼是指害怕、擔憂的情感;愛是指關愛、喜歡的情感;惡是指討厭、不喜歡的情感;慾望是指對事物的強烈渴望或追求。

這些情感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需要妥善處理。過度的情感可能會導致情緒波動,影響身心健康。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平衡和穩定的心態。

同時,《三字經》也強調了七情與人的關係密切,它們是人類天生的特質,也是人類社會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通過理解這些情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