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體會

《金剛經》是一本學佛必讀、婦孺皆知的大經。大般若經在四處,講了十六會,共有六百卷,下面是讀《金剛經》體會,一起來看一下吧。

《金剛經》是般若系的一部重要典藉。釋尊說法四十九年,期間共用了二十 二年談般若,由此足見般若在整個佛法中的位置。般若的思想是中觀空慧。《金 剛經》可以說是最爲完美的體現了大乘佛法空慧的甚深內涵。 我輩凡愚因無明障蔽,故在生死長夜中,獨來獨往飽受痛苦。“苦”是從何 而來呢?人活着究竟是爲什麼?這是後學在未學佛前常常自問問題。證嚴法師曾 經說過“人的痛苦在於自己追求錯誤的東西”。放眼世界,有哪個凡夫不在妄自 分別,於我我所起遍計執呢?也就是因爲在一切法相上執有執無,因之引發了欣 喜悲哀。於是呼,得不到時尋尋覓覓;於是呼,“良辰美景”倏忽轉變時悽悽慘 慘;於是呼,酬着自己的善惡業而從此頭出頭沒,浪跡於六道飄泊在苦海。誰又 會想到這罪魁禍首竟然是因個“我”呢?就是這個如船底鐵錨船上纜繩般的我執 把自己束縛在六道樊籠中不得脫離自在呀。

“父母未生前誰是我”?“唸佛是誰”?面對禪宗字字珠璣的上妙法語,末學 一直無動於衷,,業障深重啊。正如藕一大師所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 迷惑中的我一直在找“我”,有“我”嗎?組成色身的骨骼,經脈,五臟六腑中哪個 是“我”呢?細胞,分子,原子,粒子中有“我”嗎?心是“我”嗎?過去的那一 念心何處去了呢?現在的一念又住在何處?未來的心又是從何而來呢?古往今來“心” 不知困擾了多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愚人,但又不知成就了多少洞達“三心不可 得”的智人,怎樣善用其心呢?《金剛經》就是闡明這一大問題的寶典。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人生包羅萬象,一言蔽之。因緣和合自性本空。故 生活中應不執一切不捨一切,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 如是觀。”或許一般人看到這不免會想‘既然身心皆不可得,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那不執 不捨的修什麼呢?’頑皮如我的愚人就是如此,沒有個“有”可抓就非撈個“空”在手, (此空乃是惡取空)不然他就不實在。佛陀慈愍在《金剛經》中給我們道破了一道活潑靈 動的天機——無住生心。是的,就是因爲一切皆不可得,所以纔有可能有所得,才能借假 修真,從真空裏產生個妙有來。“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法應無所 住而行佈施,所謂不住相佈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佈施”,“以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 無壽者見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非常明確的垂示,我人要在現實生 活中時時觀照,就能破執斷障,廣積福慧資糧,以達自利利他。正如慧能大師所說“不離見 聞緣,超然入佛地”。龍樹尊者“一切資生事業皆是佛道”。想要自在就得觀照每個當下,每 時每刻自在了纔有生生世世自在的可能。於是呼聽話的****們開始多多的行善積德了,有時 難免心理會冒出“我做了這麼多……”美滋滋的幸福感,別高興得太早,你沒瞧見“法尚應 舍何況非法”的當頭棒喝正向你迎頭而來嗎?是這樣的,一切法皆不可得,最後連這個“不 可得”也要不可得呀。

凡夫在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生老病死,沒有商量就出生了,萬般無奈的又老了,醫院還要顰顰對你說“歡迎光臨下次再來”,待死神招手時只有無可奈何的隨之而去,在人的一期 生命中,有哪一投足一舉手,甚至一顰一笑不落在因果網絡中呢?生活在這看似實實是幻的 生活中,就要善用般若慧劍,時時起觀照,不着法相進而照見五蘊皆空。如何具體的將空慧 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呢?《金剛經》開頭的第一分,佛就以他圓滿淨智,爲衆生作了 方便垂範了、、“爾時世尊,着衣持鉢(戒波羅蜜),入舍衛大城乞食(施波羅蜜,人 以食施佛以法施),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平等慈悲忍辱波羅蜜)”,還至本處,飯食乞 收衣鉢,洗足已(講衛生環保),敷座而坐(禪定波羅蜜),六度中前五者莫不在般若 慧的流領下進行着。寥寥數語自自在在,把佛陀完善六度慈悲度生的心儀顯示無遺,學 佛之人不學佛所行還學什麼呢?

“人若不鬧萬法自閒”,如果我輩時時刻刻依佛所教,將般若空慧運用在生活中,時時 對境觀心、練心、鑑心,時時本着事來不惑、事去不留、欣悲兩忘的灑脫心懷,於六根門 頭當下即是,那你的人生就從此了無掛礙了。

拓展閱讀:金剛經的作用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叄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唸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着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唸佛如此,唸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裡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瞭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瞭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纔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大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裡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裡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首先拿佈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佈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佈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叄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叄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叄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說如果我們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這許多恆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叄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你說大不大呀?須菩提說: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裡,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說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說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說,在金剛經的最後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說,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裡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大菩薩的時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燈佛」。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養,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裡,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一良機,所以在金剛經裡,非常懇切地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佈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如此不斷地佈施了八千萬憶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之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個結論,他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說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