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詞語解釋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二卷。唐·實叉難陀譯。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本經敘說地藏菩薩之本願功德,及本生之誓願,強調讀誦此經可獲得不可思議之利益,消滅無量之罪業。

地藏經詞語解釋

全經分十三品:

(一)仞利天宮神通品,

(二)分身集會品,

(三)觀衆生業緣品,

(四)閻浮衆生業感品,

(五)地獄名號品,

(六)如來讚歎品,

(七)利益存亡品,

(八)閻羅王衆讚歎品,

(九)稱佛名號品,

(十)校量佈施功德緣品,

(十一)地神護法品,

(十二)見聞利益品,

(十三)囑累人天品。

與《地藏十輪經》同爲專門闡述地藏菩薩事蹟的`重要典籍。

1)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恆沙禪定,觀察衆機。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衆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祕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號爲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蓮華三昧經》雲:‘檀陀地藏化地獄道,手持人頭幢;寶珠地藏化餓鬼道,手持寶珠;寶印地藏化畜生道,伸如意寶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羅道,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除蓋障地藏化人道,爲人除八苦蓋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又,地,心地也,能生萬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無量恆沙清淨性功德,有能生、能載、能攝、能藏、能支、堅固等義。

2)菩薩:梵音‘菩提薩’之簡稱也。‘菩提’爲覺,爲道;‘薩’爲有情,爲衆生。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爲求佛果之大乘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有自覺、覺他兩義:於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於人,則下化衆生,以菩提法覺、化衆生也。故菩薩者,有覺悟之衆生也;能覺悟衆生之衆生也。

3)本願:依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理髮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名大願。此願於無量生死之前,本昔所發之願,故稱本願,以此本願爲成就佛道之基也。一切佛菩薩於因地時皆發願,皆稱本願。以願不同故,成就不同,名號亦異。

4)經: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歷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衆生令入佛道也。復有,涌泉:義味無窮,至心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爲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善法也;繩墨:能爲世出世間之楷模,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示: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5)于闐國:于闐,譯作地乳,今稱和闐,亦作和田,縣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離車族由尼波羅縱斷西藏高原於此建國。

6)三藏:經律論也。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爲出苦海之津樑,超凡入聖之良藥。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稱三藏法師。

7)沙門: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之修行人也。《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沙門有四種:勝道沙門,證聖果者,聖僧是也;說道沙門,能宏揚如來三藏聖教者;活道沙門,能修諸善法,增長慧命者;污道沙門,違背戒律,裨販如來者。

8)實叉難陀:本經譯者名,華言‘學喜’。此法師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故名學喜,於中華唐朝時代于闐國來華譯經,八十華嚴經即此尊者所譯。

9)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爲害,乃一切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覺悟,乃一切種智也。覺復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自覺者,簡別於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別於二乘;覺行圓滿者,簡別於菩薩。又,經中通常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10)忉利天:譯作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中間喜見城,帝釋(玉皇大帝)居之,巔之四方有峯,每峯有八天,共稱三十三天。四方三十二天,每方有一位天王統領,即帝釋外臣四大天王也。

11)摩訶薩:摩訶薩的簡稱,譯作大心,大衆生,大有情。摩訶名大,薩名衆生,即有作佛大心之衆生也。‘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衆生大(度盡一切衆生也)。

12)五濁:見濁,以不明萬法因緣所生無自性故,妄執爲實,起自他、人我之見,不能見道,故名見濁;煩惱濁,以有人我之見,生是非、生愛憎而起種種煩惱;衆生濁,煩惱內薰,發動身三、口四七支,造取捨、憎愛等業,隨業受報,輪迴不息,故名衆生濁;命濁,輪迴中一期壽命,壽夭窮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濁;劫濁,前四濁熾盛,三災竟起,衆苦充滿,故名劫濁。以五濁覆障故,難見實相之理,故爲障道因緣也。

13)智慧:梵語若那,譯作智;梵語般若,譯作慧。決斷曰智,知俗諦曰智,照見名智;簡擇曰慧,照真諦曰慧,解了名慧。

14)神通:凝心修定所得變化莫測,通用無礙,變化自在之力。不測之謂神,無礙之謂通。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現衆生、現世界、詣世界、生萬物、示化身)、漏盡通(一切世界示現正覺),通稱六通。

15)調伏:調者調和、調理、調順,柔者以法調和之;伏者降伏、制伏,剛者以勢降伏之。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也。調理惡魔使之降伏也。《金剛經》中‘云何應住’是‘調’之意;‘降伏其心’是‘伏’之意。開顯本心是‘調’之正意,唯開顯本心,方能捨兩邊、入中道,方是真正之‘調心’;降伏非心是 ‘伏’之正意,唯降伏非心,方能引歸正道。愚意以爲,‘伏’者,正合‘戒’意;‘調’者,正合‘定’意。唯‘戒’方生‘定’,唯‘伏’方適‘調’。其心調伏,其慧自開也。

16)知苦樂法:知世間苦,樂學出世間之法也。

17)問訊:手合掌而口問安也。卑問尊則爲‘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上慰下則爲‘不審無病惱,乞食易得,住處無惡伴,水陸無細蟲否?’

18)世尊:梵語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譯爲世尊,乃佛之尊號,以佛具萬德,爲世所尊重也。

19)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譯作如來,佛十號之一,乃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者也,名真身如來。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名應身如來也。

20)大圓滿光明雲:衆生自性本具圓滿光明也。無際曰大;生佛同具曰圓滿;清淨性功德曰光明,諸佛以光明作佛事;佛光普照一切,如雲普覆,故稱雲。

21)大慈悲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大慈,故與法界樂;大悲,故拔法界苦。餘義同上。

22)大智慧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能斷一切無明煩惱之惑,故云智慧。餘義同上。

23)大般若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清淨智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世間出世間,無能及之;無論事理、因果、凡聖,無一時而不照,無一法而不知,故云般若。餘義同上。

24)大三昧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從性起用即是三昧,其用無量,故三昧亦無量。

25)大吉祥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以此清淨功德故,無不罪滅福生,惑去智來,逢凶化吉,遇難成祥;聾者能聞,盲者能視,啞者能言,病者痊癒,故名大吉祥光明雲。

26)大福德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能令衆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聲聞福、緣覺福、辟支佛福、菩薩福及諸佛究竟圓滿之福德,故名大福德光明雲。

27)大功德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能令一切衆生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八萬四千塵勞諸惑,究竟證得涅槃之樂,故名大功德光明雲。

28)大歸依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此清淨功德自有一體三寶,可令一切衆生自歸自依,即自歸依佛、法、僧。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此光明雲攝受衆生。遇此雲者,即當歸依三寶也。

29)大讚嘆光明雲:衆生自性清淨功德。既有如上所述無窮功德光明,故蒙十方三世一切衆生、一切諸佛贊莫能窮、嘆莫能窮,故名大讚嘆光明雲。

30)微妙:微者,幽玄難到,故以不可捉摸之‘微’,表事相之難窺也;妙者,神機難知,故以不可思議之‘妙’,表理相之難測也。‘微妙’常以表法體之幽玄絕思。此處形容佛所演出種種之音,具不可思議之神力也。

31)檀波羅密音:檀爲檀那之略,譯作佈施或施主,有財、法、無畏之三施也;波羅密譯作度,或到彼岸,謂度生死大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以清淨自性能出種種音聲,度脫衆生種種煩惱而成就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至於涅槃彼岸故也。下同。

32)屍波羅密:具稱屍羅波羅密。屍羅者,譯作戒,乃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一切戒行也。以衆生自性清淨無染,不染五欲六塵,令三業清淨,直證無上道也。

33)羼提波羅密:羼提,譯作忍辱,忍受一切有情之罵辱擊打,及非有情之寒熱飢渴等之大行。以自性清淨無生故,一切惡念、惑念皆本不生也,悟此即證無生法忍也。

34)毗離耶波羅密:毗離耶譯作精進,精勵身心行道也。以清淨自性無間斷故,故能不息也。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無妄名精,悟理名進。唯精進方可剋期取證也。<普賢行願品>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名精進也。

35)禪波羅密:禪,全稱禪那,譯作靜慮,又名三昧,定。思維真理,定止散亂之法也。自性清靜寂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能靜慮也。靜者,寂也;慮者,照也。

36)般若波羅密:般若,譯作淨慧,妙慧。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真之慧也。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無知,無知而知,離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般若者,了達人法二空之智慧也,此智此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餘皆不能也。

37)慈悲音:四無量心之前二也。慈以施樂,悲以拔苦,以所緣乃無量衆生之境,故稱‘慈悲喜捨’爲四無量心。以平等利益一切衆生故,亦稱四等,乃利他之心也。

38)喜舍音:四無量心之後二也。喜者,喜衆生能離苦得樂也;舍者,舍一切功德,亦舍上來三種心(慈、悲、喜)之功德。又,能怨親平等,舍怨親之分別心也,乃利他之心也。‘舍’之實義,乃《金剛經》中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之義也。

39)解脫音:梵雲木底木叉,譯作解脫,離縛而得自在義。解惑業之繫縛,脫三界之苦果也。衆生自性本來清淨,無有繫縛之相,復能令衆生離縛而自在,故能出此解脫之音也。

40)無漏音:漏者,煩惱之異名,漏泄之義。貪、嗔、癡諸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頭漏泄不止,能令衆生漏落到三惡道中去,故名爲漏。以此之故,名有煩惱之法爲有漏,離煩惱之法名無漏。戒、定、慧及涅槃等皆爲無漏之法也。以自性清淨,遠離煩惱,故能出此無漏之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