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多少恨讀後感(精選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張愛玲多少恨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張愛玲多少恨讀後感(精選5篇)

張愛玲多少恨讀後感1

一直都認爲,張愛玲是溫婉、淺淡、柔美的。初看《多少恨》,依然是這樣的感覺。小說從頭到尾,沒有激烈的情節起伏,所有的人、經歷的事、失落的情,都籠罩在一片迷離的溫婉、淺淡的哀傷、莫名的柔美里。

掩卷深思,卻驚異地發現,在《多少恨》敘事行文、轉承起合的溫婉、淺淡、柔美里,暗藏着一對衝突異常激烈不可調合勢如水火的矛盾:生活與愛。

生活與愛,存在於大千世界的每個細節,出沒於人類現身的所有場景。很多時候,它們彼此互相依存難分難捨。但在《多少恨》裏,卻被張愛玲截然分開,成爲她謀篇佈局的一條主線,闡釋着她對生活與愛的觀點。

在張愛玲筆下,愛,首先是邂逅。邂逅,是初遇時彼此的防備與漠然,是對視時莫名的心跳與疑惑。當然,僅僅只在電影院邂逅一次,家茵與宗豫肯定不會產生更深的情緒。既然,一次不夠,就來兩次吧。於是,家茵與宗豫又機緣巧合地見面了。一切,在張愛玲精心設計的邂逅裏慢慢展開,演進,愛的火焰在兩人心裏點燃。

愛,其次是浪漫。在家茵家裏,當兩人終於互相表白,明瞭對方心跡後,家茵給宗豫削梨,宗豫坐在她的對面,一次又一次地叫“家茵”;而家茵呢?卻只會在宗豫離開後悄悄地叫幾聲“宗豫”。兩人互叫對方名字的過程,何其浪漫。彼此的情與愛,在宗豫當面一次次深情呼喚、家茵暗地悄悄輕聲細語的浪漫裏,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看了,一嘆再嘆。

愛,在張愛玲這裏,是唯美的,也是剋制甚至“潔”制的。雖然沒看過小說《色戒》,但我可以肯定,張愛玲《色戒》的敘述肯定“潔”於李安《色戒》的表演。《多少恨》裏的愛,沒有一次擁抱,一次親吻,甚至連手也沒拉過,更別說李安設計的那些玩意了。愛,在張愛玲這裏,也是弱小的,特別是當愛遭遇強大到幾乎覆蓋一切的生活時,就更是弱小得如暴風雪中小草的生命一樣,隨時都可能夭折。

爲了表現生活的強大,張愛玲安排了更多的人物來展現她心目中的生活。虞老先生的生活是不知節制、沒有羞恥、爲了自己可以出賣女兒的風塵浪子生活;姚媽的生活是說三道四、貪心勢利、東家長西家短的市井奴民生活;夏太太的生活是委曲求全、無可奈何、可恨又可憐的舊式女子悲哀生活……

在這三種強大的生活之外,雖然有小蠻童稚天真的生活,有宗麟與秀娟合諧娟秀的生活,但張愛玲的用意卻再明顯不過:這些生活,無一例外地排斥家茵與宗豫的愛。張愛玲筆下的生活,與她筆下的愛截然相反,是卑劣、齬齪、下作甚至醜惡的。唯美純粹的愛,與這樣的生活發生衝突,誰勝誰負,一讀便知。

在這些生活面前,家茵只有一個辦法:“哭”。哭,這種主動示弱的行爲,被張愛玲借來表達家茵的愛遭遇生活時的弱小。而宗豫呢,在生活面前對自己的愛雖然也許充滿了信心,但當家茵選擇離開時,他只好“簡截的說:‘好,那麼——’立刻出去了”。

一段美好的愛,在強大的生活面前悄無聲息地死亡了。

愛,是美好的;而生活,是無情的。愛,雖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愛終究不是生活,生活也不只是愛,它們之間有着許多矛盾,許多衝突。張愛玲想告訴我們的,也許是:美好的愛,一旦遭遇世俗的生活,就會與她和胡蘭成的愛一樣,面目全非,不可收拾。於是,她將這篇小說取名爲《多少恨》。因爲,愛與恨,並沒有根本的區別,都只是無法與生活相提並論的細微情緒。愛,在恨中;恨,亦在愛裏。

張愛玲多少恨讀後感2

多少恨讀起來很舒服,娓娓道來家茵的一段往事,家茵是個溫柔善良知性的菇涼,她父母離婚,父親不負責任,靠她一人做事養活母親和她自己,她給小蠻當家庭教師,盡心盡責,小蠻身體不好,她悉心照顧,生日了給她買禮物,小蠻想要手套,拆了自己的圍巾給她打,雖然最後還是拆了,但那份心意在。對宗豫,她是喜歡的,但她是有分寸的,他有個媒妁之言的鄉下老婆,沒有半點感情,有個體弱多病的女兒,有個藥廠要費心,家茵不願給他一點壓力,讓他再因爲她而受到痛苦,所以在他那生病還不好好養病的老婆來上海後,她就專心教育小蠻,在他和老婆吵架心煩心累的時候給他柔情,在聽到他要離婚的堅決的決定後,安靜的等着他。直到他老婆找上她,知道她老婆活不成了,她老婆求她做姨太太,不要離婚,說離婚的女人死後很悽慘,說離婚了小蠻以後會恨她爸爸的。可憐的家茵,回到家了,一面想着他老婆早點死去,她就不用爲難了;一面又譴責自己,想着宗豫她老婆也不是什麼大病,不好好養着,才鬧得病的這麼嚴重,自己離開宗豫她還能活下去的,還有小蠻,不想她步上自己的後路。家茵的媽媽因爲一個女人要和她爸爸結婚,她爸爸拋棄了她們母女,給她造成很大的傷害。

劇中還有個麻煩的人物就是家茵的爸爸,是一個離婚不管妻女的混蛋,落魄後又從鄉下到上海死皮賴臉的纏着家茵,知道宗豫對家茵有好感,知道宗豫有個藥廠後,又不斷的纏着宗豫要錢,讓家茵很是痛心很是難爲情。劇中還透露家茵有些迷信,玩起課,結果是上上中下下下,家茵當時很受震動,這也促成了結局。最後,家茵還是忍着痛成全了別人,離開了上海一人去廈門了。宗豫在家茵人去樓空的小屋裏傷心着。

家茵貧窮,她沒戀上宗豫舒適的小洋房,照顧完生病的小蠻後就搬回去了;她心中雖然不捨但是果斷不脫離帶水的一人離開了,這份勇氣令人敬佩。

張愛玲多少恨讀後感3

我暢一個張迷,家裏有一本《張愛玲作品集》、一本《張愛玲散文集》、一本《傳奇未完:張愛玲》(蔡登山著),我想以後還會買很多有關張愛玲的文字書籍。那天在朋友的書架上看到一本張愛玲的《色.戒》,翻開一看,還有幾篇自己未讀過的小說,便討來一閱。

《多少恨》便是其中的一篇。《多少恨》的故事情節和框架結構,乍看有點像《簡愛》,細看還是張愛玲的文字,有這樣悽清的華麗,這樣老辣的天真,那意向的深邃和微妙真的讓人感到絕望,忍不住一讀再讀,百看不厭。

女主人公虞家茵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男主人公夏宗豫家給他八歲的女兒小蠻當家庭教師。之前,因爲一場電影,他們有過邂逅,彼此說話不多,但已互生情愫。在兩次偶遇之後,他們才認識對方,似乎很有緣分。

夏宗豫35歲,在上海有自己的企業。他有太太,不識字,有病、脾氣古怪,現在一個人住在鄉下,夏對自己包辦的婚姻不滿意,一直想離婚。虞家茵25歲,年輕漂亮,又有文化,而且性格溫柔體貼,女兒小蠻也很喜歡她。他們一見傾心兩情相悅,如果不是外來因素干擾太多,走到一起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在他們開始相互戀慕之時,家茵的父親,早年爲了另一個女人,離開家茵母女的父親,從鄉下來到了上海。家茵對父親的感覺是:外貌有這樣的改變,而她一點都不詫異——她從前太恨他,太“認識”他了。真正的瞭解一定是從愛而來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種奇異的徹底的瞭解。

家茵對父親是沒有好感的,想早點打發他走,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給了他。她的父親卻沒有離開上海,把她給的錢很快揮霍完了,又跑來跟家茵要錢。當他發現,家茵和宗豫有相好之意,就直接找宗豫要求給他安排工作。宗豫爲了家茵,接納了他。誰知,他花錢太快,幾次三番跟宗豫借錢。有一次,把別人捐給廠裏的善款也給挪用了,這件事在廠裏造成很壞的影響,他自己還不自知。宗豫爲此發了火,辭退了他。宗豫向家茵解釋這件事時,家茵難堪極了。

家茵的'父親得知宗太太從鄉下來到了上海,他還跑去遊說,說勸自己的女兒甘願做姨太太,希望她接納家茵,又跑回來勸說家茵同意做妾,這樣就可以擁有富貴榮華的生活。

當家茵看到宗太太的傷心和絕望,儘管她在心底愛着宗豫,宗豫也愛她。他一直在跟她表白,願意離婚娶她。她還是決定離開宗豫,走的遠遠的,到另一個地方度過此生,永不相見。

這篇小說原載於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月上海《大家》第二、三期,今天讀來,仍然唏噓不已,悲從中來。是因爲張愛玲的文字太精彩了,她的表達方式,處處顯出非凡的才情,這大概和張愛玲獨特的人生經歷、與衆不同的命運有關,就像曹雪芹寫出經典名著《紅樓夢》一樣。而今世間再無張愛玲(1920-1995),幸好有她的文字陪伴我們,看人生苦短嘆人世蒼茫,同時帶着種種渴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旅。

張愛玲曾經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我想應該還有一恨,就是彼此相愛的紅塵男女,不管愛的有多深沉或多纏綿悱惻,終就抵不過俗世間的各種紛擾,最終分道揚鑣,遠走他鄉。

所以,當你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請一定要緊緊抓住,不要輕易放手,惜取眼前人。像勇敢的簡愛一樣,聽從內心深處的聲音,不管遇到多少困難,也要回到羅切斯特身邊,相伴一生,也就不會再有“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張愛玲多少恨讀後感4

今夜裏,藍色的月光,寂寞的鳥鳴,還有家茵那團“剪不斷,理還亂”的絨線讓我憂傷,寂寞。而這種感覺是和任何人都無法傾訴的。張愛玲說:“極度的快樂和憂傷都是要遠離人羣,無法與人分享的。”

這樣的寂寞在讀這篇《多少恨》的短篇小說裏得到了深深地體會:一個美麗善良的家庭女教師和成熟多情的男主人之間寂寞的愛情故事。而這種的寂寞在小說中也無處不在,觸手可及:“爲什麼眼睛裏有這樣的悲哀呢?她能夠經過多少事呢?可是悲哀會來的,會來的。”

“打碎的那瓶香水,雖然已經落花流水杳然去了,香氣倒更濃了。”“夢裏的時間總覺得長的,其實不過一剎那,卻以爲天長地久,彼此已經認識了多少年了。原來都不算的。”隔着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動着的人海,彷彿有一隻船在天涯叫着,悽清的一兩聲。”

當家茵終於能清醒地認識到與使君有婦的宗豫是沒有未來,沒有結果的時候,她選擇了逃離,愛的逃離,爲了宗豫,爲了小蠻,她知道,他這一生,傷心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不能讓她的女兒—小蠻,也像家茵一樣恨自己的父親。恨,是多麼可怕的一個字。家茵永遠也不要她深愛的人背上這個包袱。

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少恨,不了情,終是夢裏的一場美麗幻影!而這一艘遠去天涯的客船,載得動她許多的憂傷嗎?滾滾紅塵中可曾遇見愛人的一滴淚,一抹愁?張愛玲把這天地間最蒼涼最絕望的疑問留給了這漸漸遠行的客船,留給了一生也無法忘記家茵的宗豫。

家茵是冰雪聰慧的,花開最美的時候凋零,愛得最深的時候逃離,而那瞬間的芬芳,剎那的光輝,卻在記憶里長開不謝了,是永恆了。愛,不在於朝朝暮暮,不在於執子之手,愛,是一種永恆的懷念,淡然而美麗,是記憶裏一場憂傷的旅行,只有開始,沒有終點。

家茵離開了,她得到了宗豫永恆的愛,永生的懷念。張愛玲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凋零了的美麗,是一種無法與人傾訴的寂寞,要遠離人羣,像一樹璀璨的繁花,正一瓣瓣輕輕落下,在夜空中散發出淡雅,憂傷的芳香,每一個字都是一首詩,一首憂傷華美甚至心痛的詩。而這凋零的一瞬間,正好,你,邂逅了。

張愛玲多少恨讀後感5

高中時,第一次看了《多少恨》,看完後整個人都陷入故事中,久久不願回到現實裏,於是就昏天暗地地熬過了數學課。

興許是高中時繁重的學業,激烈的名次角逐,以及老師投在我身上的冰冷的眼神,讓一個本該活力無限的我提早有了慘淡的心境。那時,對外界的一切歡笑都熟視無睹,冷漠地在人羣中,看不見清風,看不見花木,看不見所有美好的事。

但是,虞家茵和夏宗豫來了,他們的故事是飄在空中的青煙,淡淡的,卻讓人懷想已久。站在一個女生的角度,夏宗豫是個能帶來溫暖的男子。那種溫暖帶着淺淺的笑,像清晨的一聲早安,像午後瓷杯中的紅茶,像傍晚時安逸從容的步調。他幫着家茵捋毛線;他對家茵說:我手上的螺多,能抓緊東西;他在家茵離開後,默默地去了家茵的住處,看着那個空空如也的房間。

家茵也該是擁有幸福的人啊。那麼真誠,那麼自強,那麼外柔內剛的女子。她在平淡的相處中,也愛上了夏宗豫。是啊,的確是兩個互相取暖的人。家茵有着美好的心性,但是經濟上並不充裕,夏宗豫事業有成,但是缺少一個友愛和睦的家。如果沒有各方勢力的阻撓,也許兩人真的就是第二個簡愛和羅切斯特。

但是,可惜之處在於,相愛的兩個人沒有真正的與強勢的阻力做反抗。家茵與父親的對話,最是讓我恨鐵不成鋼的情節,家茵的語氣和語義都顯得單薄。而夏宗豫與妻子的對話,也是一種不解釋不理睬的樣子。他們與外界勢力的溝通太失敗,說不清自己的立場,又擺脫不了他人的壓力。

當然,一個已成婚的男子,與一個被厚顏無恥的爸爸糾纏的女子,本身結合的可能性就很小。正是這種看不到的希望的形勢,家茵才首先選擇放棄。她說,時間久了就會忘記,;她早早地做了去廈門的決定,她寧願背棄自己的感情,也不在外界的漩渦中停留。可是啊,家茵,如果就這一次,勇敢地拿出手腕去搏一把,結果也未可知。對不講情義的爸爸,你便冷眼相待,用流氓的方式打擊流氓;對夏宗豫的妻子,你便以禮相待,但是不失自己的立場。畢竟,夏宗豫是多麼需要你。

不過,放在現實生活中,我想也會有多半的女子選擇放棄,這就是張愛玲的小說,真實的無奈,逃不了的結局。可是,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夏宗豫又要面對冰冷的家,家茵又要一個人飄蕩,如果當初就自私地在一起了,該多好。